微观的邮票 - 宏观的世界(1)

微观的邮票 宏观的世界(2)

蒋割荆

(一) 前言

2014年,在拍卖业和集邮界有件大事。6月17日,世界最昂贵和著名的邮票“圭亚那洋红色1分”,在纽约拍卖会上以950万美元卖出,由于同款现存只有1枚,故特别珍贵。这枚邮票不仅是至今拍卖过的最贵的邮票,以重量(0.04克)计算,也是当今世上最昂贵的物品。

(长3.2厘米,宽2.5厘米)

今年,在联合国邮票史上,同样有件大事。9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在纽约出席残疾人主题邮票纪念版张首发式。彭丽媛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夫人柳淳泽一道为纪念版张揭幕。

纽约2015年9月28日当地时间9月27日上午,彭丽媛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夫人柳淳泽一道为纪念版张揭幕。

邮票是邮政机关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邮票的发行由国家或地区管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主权的象征。以下是个例子:

在伪满洲国成立的1932年3月,除了日本于6月宣布承认外,其他国家都没有积极回应。1933年2月,国际联盟以44票赞成、1票弃权、1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决议,肯定中国对东北拥有主权,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

唯一投了反对票的日本随后宣布退出国际联盟以示抗议。1934年2月,当中日双方就华北与东北通邮问题展开谈判时,日方便试图通过使伪满邮票进入关内造成承认的假象。但中方已经识破了日方的阴谋,对此寸土不让,不仅拒绝邮票上出现“满洲邮政”字样、不允许加盖“满洲国”邮戳,在票面上也不许印有溥仪头像等“不适当的花纹”。直到1935年1月,双方才谈妥使用仅有“邮政”二字的特殊邮票实施通邮。有学者认为,“双方之上级决策单位察觉,邮票在主权的承认上有超乎他们想象的效力”。

(二) 我的集邮经历

说到集邮,我还真有半个多世纪的经历。1957年,我家住在广州市文德北路,我就读文德北路小学。这条马路是广州市有名的文化街。在文德北路与中山四路的交界处,是广州市第13中学。中学门口,每天都有集邮商在摆摊。将类似野外写生的支架板撑开,木板是一格一格的,可以展示邮票。这个地方就成了广州的一个邮票集市。展示的邮票,大多为东南亚一带,或苏联、东欧的。反动国家,如美帝,民国时期的,是绝对的没有。这还是文革之前的57年。文革期间,如家中收藏印有“青天白日”的邮票,那就是“变天”的罪证。我想,现在国内的民国时期邮票,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从海外流入的。原在国内收藏而在文革期间销毁的,应不在少数。

因住家、学校离这小集邮市场都很近,所以每天放学后,就跑到13中门口看热闹。对小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可以不听,但这些初中生、高中生的话,在我听来,就与“句句是真理”一样。由此,知道了世界上还有沙捞越、北婆罗洲之类的地方。还懂得了埃及邮票最难找,黄金海岸(加纳)的邮票最珍贵,匈牙利的邮票最低廉,等等。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57年时的广州街景,可看57年拍摄的电影《羊城暗哨》。)

在香港和记洋行1工作的姨妈2,知道我喜欢集邮,便经常寄些邮票来。因她在洋行工作,邮票也大多是英属殖民地,如肯尼亚,乌干达之类。

1959年我家搬至与中山大学为邻的中科院中南昆虫研究所,我则就读中大附小。有一天,集邮册不翼而飞。我们怀疑是邻居的小孩偷走的。因他有前科,但查无实据。文革期间,听说他是广州市的武斗干将,看来还是劣性未改。

1960年,我考入广东科技学院附中(现在的广东实验中学)。我们年级共四个班,二个班学英语,二个班学俄语。当时正是中苏蜜月期(已开始交恶,但我们不知道)。我们都与苏联或东欧国家的中学伙伴交朋友。每当收到对方寄来的信件(往往附有邮票),都兴高采烈。但英语班的同学都要请求俄语班的同学代为复信,所以特别羡慕他们学俄语。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些苏联、东欧邮票,还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由于在学校寄宿,周末回家需搭乘汽车,要步行经过永汉路(现改名北京路,广州市的步行街)。广州市集邮公司就在这条路上。所以几乎每次回家都要到此流连一番,渴望有一天能拥有这些美丽的邮票。50多年后,也就是今年的四月份,我途经广州,去北京路走了一趟。看到集邮公司仍设在那里,门面也没有大变,只是摆设有所不同。我不得不惊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还是老样子,这只有百年老店才做得到。

到了80年代,我的集邮又经历了第二次“浩劫”。太太的一位同事因家中装修,故将我家借给他暂住。等他们搬走后,我发现集邮册中一些好的邮票不见了。这可能也是他家小孩拿走的。话又说回来,即使没有这两次“浩劫”,但经历了文革和多次搬家,邮票也会是所剩无几。

现在的这些邮票,大部分是我到美国自费留学后收集的。学校、打工的餐馆都在华尔街附近,与纽约最大的邮政局离得很近。只要有点闲钱,都会去邮局买点邮票。互联网普及后,就通过互联网购买了。大部分邮票来自美国,也有购自加拿大、英国、德国,甚至阿根廷、西班牙、立陶宛、以色列等国家。

能否真的淘到宝,也要看运气。这种机遇一两年可能都碰不到一次,而我却碰到了。我拍卖到一批邮品。发现物品中的信件都是有关邮票的,可见主人起码是位集邮爱好者。而地址是曼哈顿的高尚区。物品中还有一张轮船票,1934年10月12日从华沙开往纽约。船票125美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1934年,纳綷德国已经崛起,波兰又是德国的死敌。邮品中有许多德国和纳粹德国的邮票,就不足为奇了。我想,这些物品是后人或其他原因流落到市上的。

(三)小邮票大世界

这些邮票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这些邮票也是历史的见证,是微缩的历史画卷。看看欧洲历史,那是:风云变幻,东反西乱;巧取强夺,随意宰割;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假途灭虢,暗渡陈仓;趁机打劫,坐地分赃。君主改共和,共和又改为君主。民族、宗教、历史、领土、国体、意识形态等等问题,总而言之,无所不用其极,一团乱局。“导火索”也好,“火药桶”也罢,都无法形容其局势之险恶。二战之前,德、法边境的居民,家中往往放置两面国旗,今天挂法国旗,明天可能又要挂德国旗。某个地区发行的邮票,今天要用加盖法国的,明天可能又要用加盖德国的。

再谈谈设计风格,世界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国家,其设计各有其风格和特点。法国的简练、德国的庄重、英国的艳丽。美国的邮票成其体系,历史地理、人文知识,有些还印上文字说明,一目了然。看看这些邮票,美国的概括就大致了解了。苏联的邮票则壮观无比,正如一首苏联歌曲所唱的:“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那里有无数的森林和原野。没有见过这样的国家……”。苏联邮票很有欣赏价值,如介绍某著名文学家的邮票,除印有肖像外,还印有他的名著中的插图。很难想象,一个横跨11个时区的庞然大物,会在一夜之间瓦解。

即使捷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如意大利等,邮票设计都各有特点。日本邮票则是六,七十年代之后,印刷才比较精美。再看看德国纳粹时期的邮票,即使在盟军的日夜轰炸下,印刷水平也下降不多。

至于中国邮票的设计风格,就个人感觉,建国初期似乎受苏联的影响较大。文革时期的邮票很有特色。其他时期具有各个时期的“中国特色”。历史、艺术题材的,可能更胜一筹。

这些邮票中,许多是一战前至二战结束后不久的。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下面主要介绍一下一战和二战。这些历史,都反映在邮票之中。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位梦想成为一位建筑师的奥地利年青人,可能仍在维也纳的街头流浪。列宁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号召,也就无从谈起。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偶发事件往往触发不可预测的结果。而偶发事件中,又往往有许多巧合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皇储斐迪南公爵与他妻子苏菲亚的遇刺而引起的。当然,这次大战的基本原因其实更复杂,而且也可追溯到更久以前。哈特爵士曾经撰文说:“欧洲引起战端,其远因已有五十多年,其近因则是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夫妇的被刺,但想不到竟酿成一次世界大战,不可收拾。”

塞尔维亚最隆重的全国性庆典,是纪念圣维特斯及中世纪的科索沃战役,庆典的举行日子正是6月28日。而6月28日也是上述这位公爵与他妻子的结婚十四周年纪念日。苏菲亚以公爵夫人身份抵达波斯尼亚时,已有不祥预感。她记起了波斯尼亚省议会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曾警告过她,最好取消这次访问,因在塞尔维亚境内已挑起了南斯拉夫各族的反奥情绪,而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又离塞国不远。但警方对于皇储的行程安排得漫不经心,保安措施也未尽全力。这种情况下,暗杀的企图即使计划得不周详,结果也能成功。

6月28日是礼拜日。当皇室专车在早上进入火车站时,混乱几乎可以说是即刻就发生了。车队中第一辆车原是保安人员所用的,但不知何故,这些人中除一人外,其余都仍留在车站那里,没有跟车队出来,只有三名当地的警官在车队中。简言之,安全措施一开始便拙劣不堪。公爵似乎对被人行刺这件事,一向抱着命中注定的消极态度,所以当座车在沿着亚培尔码头区行驶时,他反而要求车子减速,以便能好好看看附近的风景。

在车队快要到达中央警察局时,一个身材高大名叫查卜林诺维奇的年青人,突然从他所站的人群中对准跑车投掷了一枚手榴弹。但手榴弹却碰到折叠下来的车篷上,弹回来落在街上,在后面一辆车的车下爆炸,伤了几位政府官员和二十位路旁的人。在公爵的司机加速向市政厅进发时,斐迪南却命令车子暂停,以便查明是否有人受伤。如此一来,这辆皇室专车便成了另一项暗杀计划的靶子。查看结果是,公爵夫人苏斐亚的颈部只有一点擦伤。

公爵抵达市政厅时有点茫然若失。他结婚纪念日的这天竟发生了这种事。他马上决定去探望因受手榴弹炸伤而住在军医院的一位军官。但原定参观博物馆之行仍旧不变。皇室一行于是再度出发,车队高速沿亚培尔码头区急驶。但是另一怪事又发生了。当时所有的司机都未获得通知,不知道临时增加了去医院的行程。结果是第一辆车在亚培尔码头与法朗兹约瑟夫街交叉处便向右转,第二辆,第三辆车也跟着转。这时,波斯尼亚省的军人省长波提阿内克将军高叫,说弄错了。这辆车的司机于是紧急刹车,车子也随即停了下来。

就在这当儿,一个身材短小、名叫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波斯尼亚青年,掏出了一把左轮手枪。一名警察拼命想抓住这青年的手,但附近却有人打了这警察一拳。普林西普于是从人群冲出,在离车辆只有四五步处向车内开了两枪。第一弹打中了公爵的颈静脉,造成致命重伤。第二弹穿进公爵夫人的腹部。当萨拉热窝开始鸣钟致哀时,没有一个哀悼者会想到,他们呼天抢地的哭声会引来四年的血战,及千百万人的死亡。促成这次谋杀案的动机,或许永远是个谜。

第一次世界大战酿成的原委,众说纷纭。从巴尔干战争起,奥国军人很惧怕塞尔维亚膨胀的人口及其军力。另一方面,德国军人对俄国在1905年受挫于日本后的迅速复兴,也心中不安。而俄国因德国对土耳其有增无减的影响力,也越感担忧。如果这个“欧洲病夫”在巴尔干复苏的话,俄国的种种野心都会受到打击。因此相互的恐惧及敌对,都是造成迅速走向战争的因素。更糟的是,当时每一个强权大国都缺乏一位眼光远大的政治家。奥皇约瑟夫年纪老迈,德皇与沙皇都是做事冲动的人物。英国则城府很深,而法国在危机期间却缺乏领导人物。英国外相葛雷爵士在七月份整个月都以观鸟为乐,只在危机加深时才返回伦敦。

此外,在七月危机突发时,各国都没设法应付紧急情况。特别是英国外相葛雷与俄国外交大臣沙若诺夫两人。在提出了建议后,其他强权还没有机会考虑清楚,他们又提出了另一个建议,使问题变得更加纠缠不清。虽然大国纷纷建立同盟关系及扩张军力,但很少人会料到有长期战争,这可看出各国都缺乏责任感及远见。还有许多人认为战争是重新安排一个残破社会结构的手段,或是被压迫民族用来达到他们目标的方法,却很少人想到全面战争会造成的灾难。

大战前夕,各国爱国情操的突然高涨,使主张非战主义及提倡国际合作的力量简直无法抬头。民族主义在民众教育的助长下,变成一种强大力量。等到觉得危险时,为时已晚。每一交战国的首都,都有欢呼的群众在迎接战争的来临。不管在哪一国,民族主义情绪都空前高涨。大家都认为战争不会持续很久,很快就可以捷报传来,高奏凯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是无法用一言半语解释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及猜疑,再加上危机的接踵而至,使执政者及军事将领们无法作出明智的决定,于是战事便爆发了。

将要为千百万人带来死亡的战争,却为一位25岁的青年带来了生命中新的一页。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1914年夏天爆发了战争,把他像千百万其他人一样卷了进去。8月3日,他上书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申请志愿参加巴伐利亚步兵团,结果获准,这真是个天赐良机。

棕黄色—协约国,绿色—同盟国,斜纹—同盟国推进的最大区域,红线—1918年11月的战线。

(2)两次大战之间

这次大战使四大帝国—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土崩瓦解。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一环—俄国,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人类社会的进程与发展。

橙色—俄罗斯帝国(1914年),绿色—德意志帝国(1914年),紫色—奥匈帝国(1914年),棕色—奥斯曼帝国(1914年),红线—新的国界(1920年),左、右斜纹—分别为法、英的托管地(1920年)。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丧失了所有的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非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非洲。

现在的非洲。

1921年的苏联卡通—“列宁同志在清除世界上的垃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集会,这本是通过寻求政治平衡,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重建一个和平的世界,替后代造福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却转瞬即失。

当协约国的代表们在巴黎开会时,会场里充满了报复的气氛。这次和会实际上无异是以牙还牙,更遑言建立永久和平了。由于这个原因,就播下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种子。巴黎和会似乎曾伸张了若干正义。一些帝国沦亡了,它们原来的属国便获得独立,并且受到正式的承认。可是与会的代表们不免厚此薄彼,一些国家如捷克、匈牙利与波兰获得了独立,可是处于战胜国霸权下的缅甸、越南等地,想要寻求平等的待遇却不可得。他们的命运只有留待下一次战争中去决定了。

和会不顾中国是战胜国,竟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租借地让给日本。中国人民对和会粗暴践踏中国主权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义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人民反帝爱国的怒潮的推动下,中国代表不顾北洋政府决定妥协的电令,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对于德国人民来说,巴黎和会的决定是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德国魏玛共和国被迫接受了屈辱的终战条件,这场战争并非是由它所引起的,但它却不得不负起因战祸带来破坏的巨大的赔偿责任。外国军队占领了德国的土地,解除了德军的武装。在1918年的夏季,德国人还满以为胜利在望,德国境内也从未出现协约国的一兵一卒,如今却要吞下这么多的苦果。所以当和平来临时,德国人心中都充满了愤懑。

战胜国对德国及其盟国签订的这一系列和约是极其苛刻的。根据这一系列和约的规定,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在民族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划定:德国失去了一切非日耳曼人的地区;奥匈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分成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地区形成了新的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南斯拉夫的地区和塞尔维亚王国合成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时局帮了希特勒大忙,他只有在时势困难的时候才有用武之地。特别是这两件事:马克的贬值和法国的占领鲁尔。马克在1921年开始贬值,与美元的比值跌到75:1,次年跌到400:1。1923年初跌到7000:1.在1922年秋天,德国政府已经要求协约国暂缓偿还赔款。法国的普恩加赉政府断然拒绝。当德国不能交付木材时,在战时曾任法国总统的这位头脑死硬的总理命令法国军队占领鲁尔。

对德国经济的扼杀,加速了马克的最后崩溃。1923年1月占领鲁尔的那一天,马克对美元比价跌到了1.8万:1,到7月1日,跌到了16万:1,到8月1日跌到了100万:1。到11月,希特勒认为他的时辰来到时,马克跌到了40亿兑1美元,此后,数字就以兆计了。德国货币成了毫无价值的废纸。工资薪水的购买力等于零。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一生积蓄都荡然无存。(这个时期发行的邮票,面值有高达100亿马克的。)

1640亿马克的战争费用也不是靠直接征税来筹措的,其中930亿马克靠发行战时公债,290亿马克靠金库券,其余靠增发纸币。共和国不但没有对富人大大增加税额,反而在1921年削减了他们的税额。政府是在有意让马克崩溃,为的是使国家能够逃避公债,免付赔款,在鲁尔跟法国捣蛋。

马克的贬值扫清了战争债务,这样就可以使德国在财政上毫无牵累,可以从事一场新的战争。但是人民群众并不知道工业巨头、陆军和国家从货币的贬值中得到多少好处。他们所知道的只是,大笔银行存款还买不到一把胡萝卜、几个马铃薯、几两糖、一磅面粉。他们知道,作为个人,他们是破产了。他们在痛苦和绝望之余,把共和国当作这一切罪过的替罪羊。这样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的机会来了。

从1924年起,德国经济开始复苏,到1928年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工业生产成倍或成数倍地增长,大大超过战前水平。魏玛共和国之所以还能存在,不是由于它的体制,而是得力于其领导人物的才干。到了1929年,多数问题已获得解决,当正想稳定国内经济,不让通货膨胀出现时,却又来了经济大萧条。

德国经济复兴的缔造者古斯塔夫•史得莱斯曼于1929年10月3日去世。他在过去6年中间,为了要使战败的德国回到世界大国的行列,为了让德国走向政治和经济稳定,费尽心力,积劳而死。他去世后三个星期,10月24日那一天,纽约股市突然崩溃了。这个巧合真是不幸。经济萧条对德国的打击十分重大,20年代后期重建的繁荣立刻宣告结束。在1930年,德国共有三百万人没有工作,两年以后,失业人数增至六百万。经济情况如此,干练的领袖又死了,魏玛政府挣扎于风雨飘摇之中。

席卷全球的经济恐慌给希特勒送来了机会,他也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总统任命他为德国总理。这一天,对德国、对整个世界来说,后来都证明是一件命运攸关的事情。

希特勒在头几年中能取得成功,其基础不仅在于他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力,而且在于德国的经济恢复。在许多人看来,这确实是个奇迹。失业是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现在缓解了。1932年失业人数达600万人,4年以后已减少到100万人不到。国民生产从1932年到1937年,增长了102%,国民收入增长了1倍。从30年代中期开始,整个德国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一般的德国工人都享受到经济萧条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

希特勒吹嘘说,1933年1月30日诞生的第三帝国将历经千年而不衰,在纳粹的语言中,它常常被称为“千秋帝国”。它一共存在了12年零4个月,但在这历史的一瞬之中,它在地球上造成了震撼一切的火山爆发,其强烈程度为前所未有。把德国人民送上权力的顶峰,那是他们在一千多年以来从来没有达到过的,使他们一度成为从大西洋到伏尔加河,从北角到地中海的欧洲主人;接着又在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把他们投入毁灭和破坏的深渊。

正如著名德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希•梅因克所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历史生活中,个人具有突出的和不可估量的力量”。

1919-1938年,德国丧失的领土和抢占的领土。橙色斜纹—1919年德国丧失的领土。棕色斜纹—1938年德国强占的领土。绿色斜纹—经全民投票留在德国的领土。蓝色斜纹—1919—1936年的非军事区。绿色—1919—1935年由国际联盟控制的领土,1935年归还德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初是在1937年7月7月,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开始的。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掀起英、法、德、意等国在欧洲的大战。1941年6月22日清晨3点半,希特勒沿几百英里长的战线发出的大炮轰隆声,把纳粹-苏联的蜜月轰得烟消云散。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使美国介入战争。紧接其后,日本攻取英、荷在远东的属地。于是,中美英苏等同盟国与德意日结成的轴心国对抗,成为全球的大战。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成为亚洲大陆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大国之一,中国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德、意、日三个法西斯侵略国一手发动了这次大规模战争,激起了各国人民空前的反抗。世界上近50个国家结成了伟大的战时同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世界现代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粗略统计,战时军民伤亡总数超过1亿人,其中死亡7,000多万人,军费消耗1.1万多亿美元,直接的物资损失和破坏在4万亿美元以上。地区以欧、亚两洲的破坏最重,国家以苏联、中国的牺牲最大。侵略也给侵略国自己带来了可怕的灾难:德国死亡约700万人,日本约450万人(1937年算起);德国、日本的国土几乎变成废墟。

大家可能注意到,今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及9月3日阅兵中,来宾中有捷克总统和波兰特使。捷克和波兰,这两个国家深受纳粹之害,遭遇最为悲惨。两国人民有着亡国灭种的惨痛教训。波兰的国歌是《波兰不会亡》,捷克的国歌是《我的家在哪里》,真是唱出了他们的声音。

(4)二战之后

据统计,从1944年到1970年,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占世界总人口1/3的10亿多人口获得了自由。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短短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世界近代民族独立运动所不能比拟的。

1926年,全球共有80个殖民地和保护地。7个西方国家(英、法、荷兰、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总人口约2亿,却控制约有7亿人口的殖民地和保护地。

1946—1981年,获得独立的前殖民地和保护地。

(四)集邮大家

喜好集邮的不乏名人显贵。最著名的有连任四届的罗斯福总统、英王乔治五世、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胡佛、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埃及国王法鲁克,等等。(顺便一句,我曾见过罗斯福总统的孙子,他是位海洋学家,曾来华访问,到访在广州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那时,我在南海所工作。)

罗斯福自幼便喜好集邮,患病期间(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正是集邮的乐趣帮助他渡过漫长的康复期。罗斯福总统说道:“我几乎可以这么说,对于我的兴趣爱好,尤其是集邮,我是欠它们的。”

曾在中国开滦煤矿担任过采矿工程师的胡佛总统(在他任内,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对召集到白宫的一群集邮家说;“我们胡佛家,每一位成员都是集邮的。”

两次世界之间在位的乔治五世在年青的时候写道:“我一生最愉快的事情之一,就是集邮。”他还是伦敦皇家集邮协会的庇护人(Patron)。

艾森豪威尔则说:“在各种兴趣爱好中,能够在休闲中幽雅地欣赏,又能好奇地学习人类知识的,没有比集邮更好的了。”(英文原文是:“More than the prizes of a hobby for the enjoyment of leisure hours, the stamps of the world are powerful object lessons in the eternal hunger of men for knowledge and news about their fellow men. ”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一下,如何翻译得更好。)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则传承了她祖父的爱好。这次,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还送给她一本集邮册。

罗斯福是一位集邮大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高产的邮票设计师,一生共设计了183枚邮票,其中8枚还获过奖。罗斯福设计的第一枚邮票是“南极探险”。罗斯福的好友伯德在准备南极探险的时候发生了资金短缺,罗斯福决定亲自设计、发行一枚南极探险的纪念邮票来资助伯德。

他要求美国邮政将贴有这枚纪念邮票的信件投递到美国在南极的小美洲基地,盖戳后寄回,作为一个集邮老手,总统深知集邮爱好者会为一个珍贵的南极基地纪念邮戳而慷慨解囊。于是,这种加盖“小美洲”纪念戳的实寄封收费53美分,其中3美分是南极探险邮票的面值,另外50美分是“盖戳费”,全部用于赞助伯德的南极探险。

不集邮的伯德怎么也想不出这样的筹款高招,他对罗斯福表示了万分的感激。当然,作为回报,罗斯福则要求伯德“顺道”带回一个实寄封。

罗斯福总统在鉴赏邮票。

女王在鉴赏邮票。

女王在查看邮票的印制质量。

10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习主席赠送给英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的礼物是两张彭丽媛的音乐专辑。其他礼物包括一副1.18米长的刺绣、一个大的陶瓷盘、一个木雕和一本邮票册。集邮册可在图上清楚地看到。

(五)集邮的益处

我手头有本小册子,名为《你为什么要集邮》,1948年出版。小册子开章明义第一段话:“你是否想多活十年?你是否想在你业余时间做点什么?你是否想为你的小孩和孙儿辈得到更好的教育?”

“你是否想多活十年?”是有些夸张,但在那个时候,也不无道理。这本小册子是1948年出版的,48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三年。光美国就有千百万的复员退伍军人,其中许多是残废军人。当时电视极不普及,更没有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无法观看数十集一部的电视剧和玩手机游戏消遣。许多残疾军人行动不方便,有些军人在残酷的战争中,心理或心灵都受到很大的创伤。如何让他们平静下来,消磨漫长的时光,集邮就是很好的办法。因为没有互联网,收集邮票只能通过邮购,或零散地收集。这种娱乐既有趣又耗时,住院的伤员尤其喜好。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即主动式的康复,而不是被动式的听天由命。

小册子还列举可以从集邮受益的几种人:

  • 1 父母辈或祖父母辈;
  • 2 退休的专业人士;
  • 3 想长寿的;
  • 4 仍在工作的专业人士;
  • 5 学生;
  • 6 儿童;
  • 7 学校教师;
  • 8 淘宝者;
  • 9 投资者;
  • 10 性格孤独者。
  • 具体内容就不详述了。

    1948年的时候,在美国,对癌症也是谈虎色变,认为无法可治。如何面对这种上天的派定和无法避免的结果,渡过余生,小册子提供了集邮这种选择。当然,作者也认为患者如何度过余生是个问题,不好解决。

    我个人认为,集邮的益处有以下几点:

    1 乐趣;

    对罗斯福、胡佛、艾森豪威尔这些日理万机的大人物,邮票价值不是他们考虑的。他们的爱好,是出于乐趣。我最近在苏联邮票中,发现了一枚1959年发行的有关中苏友好的邮票,背景是莫斯科大学和我母校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礼堂,其喜悦心情不是看韩剧的悲欢离合所能比拟的。

    背景左是莫斯科大学,右是清华大学大礼堂。

    2 增长知识;

    3 不论贫富、老少咸宜;

    发现全世界最珍贵的“圭亚那洋红色1分”邮票,是位住在英属圭亚那的12岁小孩,并非大富大贵。

    4 便于携带和收藏;

    5 赝品很少;

    邮票是当局发行的,发行量等有关资料都有记录。对于珍贵邮票的鉴别,有权威机构验证。一般的邮票,不值得去仿制。而艺术品则不同,有些名画,甚至作者的子女都无法辨别真假,一旦购入,如认定是赝品,其价值与真品是天壤之别。何况艺术品也不是普罗大众所能收藏的,除非是淘到宝。

    6 长期积累,逐渐增值。只要不遗失或销毁,日积月累总会物有所值。

    (六)后记

    这些邮票的整理,基本上依据国际上权威的《斯各特邮票目录》(Scott Stamps Catalog)(2011、2012年版)。民国部分则参考互联网上的《中国邮票目录》。在集邮册的铅笔笔注,仅供本人参考。如果需准确查找和确定,请查权威目录。为了对邮票有较全面的了解,在附录中加上一些“伪票”(即貌似邮票,但实际上不被承认的“邮票”)。

    虽经穷年累月的整理,错误仍在所难免。在如此众多邮票中,查找其年份和价格,非我时间和精力所能及。我的主要目的,是用邮票展示历史的画卷,并从中得到乐趣。这些邮票,对于大家认识世界,将会有所帮助。

    1. 和记洋行与我母系家族有很深的渊源。和记洋行于70年代被李嘉诚收购。1977年和记全面收购黄埔船坞,两家公司合并成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李嘉诚在1979年购入和黄集团22%股权,成为集团主席。

    2. 容兰珍(1921—),抗战期间在军委会航空委员会工作,负责保管美国援华飞机的技术资料(图纸、目录、手册等)。日本投降后,她是首批抵达南京的人员。因抗战胜利后的接收,需要大量的空运。技术资料要提前备好,她负责押送这批资料到光复后的南京。其后,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上海解放前夕,她与丈夫尹任先(1917—2013)(原香港《大公报》、《新晚报》总经理兼督印人)一道,随同《大公报》搬迁至香港。

    201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