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网
汕头市名胜古迹
- 妈屿
-
在汕头市东南面海港入口处。是一个筹码状的小岛。由于元代开始在这里兴建天后(俗称妈祖)庙,故名妈屿。岛上风景迷人,古迹颇多。天后古庙自元代始建以后,明代南澳副总兵何臣在这里设防,重建添彩。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重建。光绪年间(1875-1908)又添建妈祖新宫。两庙集潮汕古建筑多项技艺于一处。附近还有南海普陀山佛寺遗址,尚留古碑一方。妈屿山上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炮台遗址,周长40丈。咸丰十年(1860年)所建的海关税务司,西式楼房犹存。海边又是优良浴场。
- 老妈宫
-
在汕头市升平路4-6号。是天后宫和关帝庙相连的一组古建筑。两庙布局均为两进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面积共3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后破损严重,1991年重修。天后宫及关帝庙保存了门楼的精美石刻,厅堂的辉煌金木雕,屋顶的嵌瓷-双龙戏珠及传统潮剧戏出的造型。五神的两对大龙柱,更为精致美观。在两庙东边,有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存心善堂,原是民间慈善团体,也保存著精美的斗拱、梁架结构及石刻、金雕、嵌瓷等潮汕地方建筑特点。
- 岐碌炮台
-
在汕头市红领巾路南侧海边。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奏请清政府建成。炮台系用大石块和贝灰筑成,故称“石炮台”。是一座独具一格的双层炮台。平面圆形,占地1.05万平方米,规模颇大。墙高6.7米,内外墙间相距9.6米,其上以方石块为平台,置炮位、枪眼,平台下为炮巷,拱顶具西方近代建筑风格,内置炮座。台面上北部有半月形指挥台,其他各处每隔数米有通风通话小亭一座。炮台外围,有宽21米的护台河,极为壮观。北面还建有一个土炮台作为辅台。
- 樟林古港
-
在东里镇樟林村。南宋时这里已有居民聚居。明嘉靖二十五年(1556年)创樟林寨,天启三年(1623年)开辟为商埠,船只往来频繁,逐步成为潮汕大港。至清代中叶为全盛时期,港埠内有“八街六社”,其中的新兴街长187.3米,栈房尚存。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兴建的妈祖新宫,占地10亩,三进建筑,规模宏伟,现存正殿、后楼、东西两厢及大批碑刻。乾隆年间(1736-1795)使用的栈房“藏资楼”,面积达300平方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兴建的风伯庙也很完整。此外,还有建于嘉庆四年(1799年)的西塘庭园,既吸取了苏州园林的建筑形式,又结合了潮汕地区的建筑特点,占地虽小,但亭台楼阁、荷池假山等一应俱全。
- 莱芜炮台
-
在坝头镇南面的莱芜岛。莱芜岛为海上军事要冲,明代官军曾多次在此大败海寇,清初郑成功也曾两次驻足此岛。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始筑炮台。炮台平面长方形,护墙长51米、残高6.7米,只开东面一门,西北角有一方台炮位,面向大海。
- 文光塔
- 在市区中心。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后毁。明崇祯八年(1635年)重建,十年秋建成。塔高42.42米,空心,八角七层,每层有塔门、塔廊。塔身由各种不同形状与规格的砖石砌成。底层塔门前蹲著两只威武的石狮,门上端书“文光塔”三字。
- 东山
-
在市区东约1公里处。绵延数里,水秀山明,胜迹繁多。现山下有双忠祠,相传是文天祥祭“双忠”(指张巡、许远)的地方。山麓有始建于宋、明代重建的水帘亭,亭内有“九曲流觞”石盘;还有清乾隆年间建的“引人入胜”坊和“万壑争流”坊。又有方广洞及30多处摩崖石刻。东山东南部的东岩,有唐高僧大颠所建的白牛岩(南宋扩建为卓锡寺)及始建于南宋的金顶寺、建于明代的石岩寺,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风景幽美,石刻也多。东山北面的大小北岩,有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的大北岩寺和小北岩寺,依山麓岩室绵延,筑有观音阁、般若寺、皈化塔、金刚窟等。
- 灵山寺
-
在铜盂镇灵山湾。唐代僧人大颠(开元末生于潮阳,出家于罗浮山,后回潮阳住白牛岩)于唐贞元七年(971年)主持建潮阳县灵山护国禅寺,为潮汕第二名刹。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大颠堂等,三进建筑共约3000平方米。元和十四年(819年)大颠曾与潮州刺史韩愈会见,韩愈留衣为别,现存有“留衣亭”及宋代的《灵山开善禅院记》等。寺经过历代修建,现还保存有写经台、拔木坞与元代仿制的白石槽等遗迹。
- 大颠祖师塔
-
在灵山寺后。唐长庆四年(824年)灵山寺住持僧大颠死后葬此。为石构墓塔,高2.8米。塔身为覆钟状,直径1.8米,正面有神龛,内刻“大颠祖师塔”五字。造型奇特,为广东所罕见。
- 莲花峰
-
在海门镇海滨。是一大堆瓣状分裂的花岗岩石,近海的一面,分裂层次更多。从山下至峰顶,高约130余米。从陆上远望,像一朵莲花含苞待放;从海上眺望,则如莲花盛开,故名。其周围及附近山坡,有摩崖石刻50题,汇集各体书法。峰石附近红砂窟有万人冢,是1943年渔港被日本侵华军封锁,渔民无以为生,饿病至死达万余人的葬地。
- 猎屿铳城
-
在南澳县深澳湾猎屿上。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清代继续修筑。有上下铳城及营房和上下炮台及眺望台等。城下海边有一圆形新炮台基址,外直径约82米,内直径32米,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广东水师提督方耀主建。
- 雄镇关
-
在南澳县云澳至深澳途中、古老山与金山之间山坳处。早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75年),“戚继光破吴平道出于此。”万历三年(1575年)副总兵刘大勋始建,万历四十八年副总兵何斌臣扩筑。关高5米,长24米,宽7米。居高临下,面向海洋,地势险要。现存完整关门,门首有“雄镇关”的碑刻。
- 宋井
-
在南澳县云澳镇澳前村东南海滩上。为南宋末年宋帝等人饮用的水井,故名。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11月,宋端宗及其弟赵昺被元兵追击,由陆秀夫、张世杰等陪护,由闽入粤,退经南澳,驻跸于澳前村一带,留下了“宋井”、“太子楼”等遗迹。宋井用石条砌筑,1米见方,深约2米,常为风沙掩没,时隐时现。每当复现时,清泉不绝,虽地处海滩,而水质甘甜醇美,久贮不败,汲水烹茶,茶香味醇。相传宋井有3口:龙井、虎井、马井,龙井从未露面,虎、马二井则从不同时出现。明代在此建有泰字楼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