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名胜古迹
天水市
- 城隍庙
- 在天水市大城十字街口东北侧。秦末荥阳大战中,纪信假扮刘邦诈降,使刘邦得以脱险,项羽愤怒将纪信烧死。古秦州人为纪念其舍身救主之功,奉为天水城隍,并立祠祭祀,故又称“汉忠烈将军纪信祠”。创建于明初,又多次修缮,仅从康熙三十七年(1689年)至1942年就曾6次增饰重修。形成三门四进六组11座殿、廊、庭、楼的建筑群。
- 北关清真寺
- 在天水市区北关。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明代又屡次增修。现占地面积3132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的礼拜大殿,高19.3米,长22.3米。由前殿、后殿、拜廊组成,殿身继承元代减柱风格,只有两根粗大内柱。殿覆琉璃筒瓦。外观结构严谨,宏伟壮丽,殿内肃穆庄严,古朴雅致,寺内另有三层六角攒尖顶的姆拉楼。
- 南北宅子
- 在天水市内。明朝举人胡来缙的住宅。南、北宅隔街对峙。南宅子东北角大门3间,硬山顶,高悬“副宪第”匾额。照壁西侧门匾“桂馥”,四合院,正厅坐南朝北,面阔5间,进深4楹,悬山顶单檐。照壁东侧三合院,南为正房,面阔3间,进深2间,悬山单檐。胡来缙曾任县令、户部郎中、山西按察副使,廉洁奉公,不畏权势。其子胡忻,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直言上谏。原有牌坊坐落大街,高悬“父子乡贤”匾。北宅子亦是胡氏旧居,仅存二层楼房。明代民宅,甘肃今存只此一处。
- 织锦台与回文诗
- 在天水市西关原二郎巷内。是“晋安南将年窦滔妻苏若兰织回文锦处”。苏惠,字若兰,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窦由秦州调守襄阳时,只带著爱妾赵阳召赴任,把23岁的苏若兰留在秦州。她满腹忧伤,呕心沥血织成了手帕大的五彩回文锦,上有29行,每行29字,共841字,不论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里到外,从外到里,都能读成各种格式的诗文,真乃巧夺天工。后来窦滔读了回文诗很感动,便辞去赵阳召,接苏若兰到住所,从此夫妻更加恩爱。武则天称苏惠“才情之妙,超古迈今”。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有详细介绍。
- 李广墓
- 在天水市南1公里南山麓石马坪。封土高约2米,周长26米,祭庭为3间悬山顶,垣墙大门额题“飞将佳城”。墓碑刻“汉将军李广之墓”,据传是李广的衣冠冢,葬宝剑衣物。墓前原有石兽石马,故得石马坪之名。李广(?-前119),陇西成纪(治今甘肃静宁)人,生于天水(今天水城中飞将巷传为其故里)。善骑射。为西汉名将。
- 南郭寺
- 在天水市区南2.6公里公里慧音山。俗称南山寺。初建于隋代,现存建筑为清代增修。以三座牌坊式的大门各为中轴线,组成东、中、西三院。唐代诗人杜甫游经此寺时曾赋诗一首:“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俛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诗中所描绘之老树,乃千年古柏,霜皮枯干,中寄生一黑蛋树,令人称奇。观音殿前有杜甫诗中所指的北流泉,深2米余,水味甘美,四时不竭。泉上建有木亭,柱础为汉白玉,雕饰莲花瓣纹,系唐代以前遗物。该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汉柏唐槐,古树参天,自古被列为“秦州八景”之一。
- 隗嚣宫遗址
- 在天水市城区北3公里仁寿山上。西汉末年隗嚣曾在此建过宫阙,故又称皇城或北山寺。隗嚣(?-33),西汉末天水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因讨伐王莽而称雄陇上,后野心暴露,意欲称帝,刘秀亲临征战,隗嚣因兵败忧愤而死。皇城古建今已无存,仅余一古堡屹立于岗上。
- 马跑泉与晒经寺
- 在天水市北道区南约3公里。相传唐将尉迟敬德西征经此,酷热无水,人渴马乏,将军战马前蹄刨地,一股泉水喷涌而出,故名。泉自平地涌出,四季不息,清澈甘美。晒经寺在泉南山麓。传唐玄奘取经归来渡渭河时恰遇水暴涨,将经卷浸湿,曾在此地晒经。后人为纪念唐僧而建寺,名晒经寺。现存殿宇6座,为清代建筑。有古柏7株,其中一株围达5米,苍劲挺拔。
- 老君庙
- 在天水市西南3公里处。又称赤峪丹灶。距城七里有神仙台,老子于此炼丹升仙,因而得名。创建年代当在明代以前。庙门屹立于23层台阶上,台阶上两侧南有古柏,北有倒柳。柳树下有一石槽,传为老子饮青牛所用。再上为歇山顶式二门两侧各植古柏一株。古柏外为对称的月亮门。二门内为四合大院,正西是老君殿3间,北有菩萨殿,南为娘娘殿,各4间。此外尚有背殿6间及僧房5间。建筑保存完整。
- 伏羲庙
- 在天水市西关伏羲路西端。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相传古时伏羲、神农部落聚集在渭水流域的天水,后人修庙祭祀。庙临街,两门三进。主体建筑为太极殿,屹立于长26.4米、宽13米、高1.8米的月台上,面阔7间,进深5间,通长26.6米。重檐歇山琉璃瓦顶。殿身为双槽十架椽减柱结构,内有金柱两排八根,上部绘河图,藻井顶棚等分64格,绘六十四卦。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院内植古柏、古槐几十株,绿荫蔽天。
- 玉泉观
- 在天水市北天靖山麓。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现存建筑为明清时重建。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沿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遇仙桥、大门、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顶有小庙,传为明魏忠贤生祠。侧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神仙洞传为元代陆、马二真人羽化处。亭台高下,碑碣遍山;林木蓊郁,曲径深幽。
- 麦积山#
- 在天水市东南部西秦岭北支东段。全区北跨清渭、南携嘉陵,地处我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又是东南、西北季风交替带,蕴有南北兼备的各种野生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加以丹崖地貌和花岗岩山岳地形,形成山峦叠翠、群峰耸峙、细流交错、飞瀑如练的自然景观。风景名胜区面积215平方公里,其中游览区为136平方公里。分为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江四大景区。
- 麦积山石窟*
- 在天水市东南约30公里山中。崛起一峰,高150余米,如农家积麦之状,因有此名。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西魏文帝时,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皇后乙弗薨,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阁。隋文帝曾建宝塔“敕葬神尼舍利”。山顶现存舍利塔为清代重建。历代开窟造像在距山基20-30米、70-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层层相叠,上下错落,密如蜂房。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地震,崖面中间塌毁,窟群分成东崖和西崖。现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洞窟194个(东崖54个,西崖140个),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从高约16米的阿弥陀佛,到10余厘米小的影塑,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均精巧细腻,栩栩如生。泥塑上彩而不重彩,被誉为塑像馆。抬头仰望,凌空飞栈。攀行其上,惊险陡峭。石窟形制完全按照我国民族建筑形式开凿,方型、平顶,前壁开门,两侧开龛的房屋建筑为崖阁式。麦积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奇峰,冬暖夏凉,秋季细雨霏霏,云雾缭绕。“麦积烟雨”为“天水八景”之首。登上高70多米的上七佛阁(俗称散花楼),居高临下,扬手撒花,花随著上旋气流越飘越高。
- 双玉兰堂
- 在天水市区东南20公里甘泉镇南街。因寺内有千年玉兰树2株而得名。杜甫客居秦州赋名泉“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共十方僧,香美胜牛乳。”泉清不浊,潺潺缓流,味甘而纯。寺旧时已毁。现存侧院,坐西向东,建国后立为双玉兰堂纪念馆,西殿门上悬齐白石书“双玉兰堂”匾额。殿前左右2棵玉兰树,相距5米,高25米,枝头花开如白玉雕琢,高洁雅丽,盛开半月,相传树龄已1200年。
- 花石崖
- 在天水市区东60公里。重山叠嶂,怪石林立,翠柏丛生,因山石五颜六色万紫斑斓得名。山侧小溪四季清澈,山头烟云缭绕。山麓有一清泉,由山侧石缝中喷出,天寒不结冰,人称“暖水”。另一山侧有飞泉瀑布,每到隆冬结百仞冰柱,晶莹夺目。林木掩映楼阁殿宇,寺庙为佛道两教共建,自古为陇上名胜。自下而上建有磨针殿、大殿院、玉皇阁和雷音崖。磨针殿建于高50米,10米见方石台上,原有木桥云梯可通。内有塑像,左右绘壁画,系清代之作。大殿院为四合院,北老君殿、南菩萨殿、西三霄殿、东药王殿。其上为玉皇阁,再上通过二十八弯山道可达花石崖最高处雷音崖。殿建于悬崖峭壁中部,有云梯可通,内塑佛、菩萨像,造型优美,为清代之佳作。
- 仙人崖
- 在天水市东南约55公里。以传说有神仙出没而得名,每到盛夏夜,火光从崖面飞出,名曰仙人送灯。东西走向约3公里,分为东庵、西庵、南庵、宝盖山等,面山带水,群峰环峙。山腰藤萝掩翳天然洞穴,奇形怪状。西庵长约90米,深10多米,穴内起平台,建殿宇楼阁14座共36间,可容万人。东庵长约70米、深8米,内有明代建筑莲花寺,又名罗汉堂,塑佛、十八罗汉。侧有僧房,左有高梯通莲花洞。两庵间,羊肠小道,曲折盘旋,至顶约80米,古柏茂密,野花幽香。顶峰前建望云楼,后建无量殿,旁有钟楼,悬永乐铁钟一口。对面突起一峰高约70米,四面绝壁。山腰有南天门,上有燃灯阁,顶是玉皇阁。南庵残存北魏晚期影塑4身和宋代塑像及壁画。
- 仙人崖石窟
- 在仙人崖壁。建于北魏时期,以东、西、南三崖为主。东崖有石莲洞、三世佛和罗伽洞3个明代洞窟。西崖建有14座殿宇,内雕佛像100余尊。东西崖中间的峰壁上,有涅般庵,内藏唐代卧佛和十身像,栩栩如生。宝盖山后的南崖绝壁上,有3尊摩崖悬塑数百个摩崖小龛,约占地80多平方米,全为北魏佳作。
- 画卦台
- 在天水市区西北75公里。俗称卦台山。山势突兀高耸,呈台状,古柏参天,渭水环流山下。相传为伏羲氏画八卦处,故名。伏羲为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他以8种符号象征天、地、雷、山、火、水、风、泽8种自然现象,画成八卦。“伏羲卦台”久为秦州名胜,历代官民为纪念伏羲氏的丰功伟绩,即在台上修庙立碑,以示敬仰。现存碑亭,左为宋代镌刻的“秦州成纪县伏羲庙记”碑,右为明嘉靖十年(1531年)的修建伏羲庙碑。幸完好保存木雕刻“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图”,正面阳刻八卦图形及文字。图直径64厘米。
- 石门
- 在天水市区东南50公里陇南山区,南北两峰对峙,形如门,故名。相传有虎豹出没,俗称卧虎台。陡岩峭壁,犬牙交错,千奇百怪,林木藤萝遮天蔽日。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无量殿、玉皇殿和钟楼,峰间架通仙桥亭,从山门登山,沿小径盘旋10余里至山顶,北眺陇山、渭水,山环水绕。南望秦岭起伏,烟波浩渺中的麦积山隐约可见。中秋夜,皓月仿佛从石门缝中徐徐升起。石门月夜,为天水一景。
武山县
- 水帘洞石窟群
- 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榆盘乡。包括拉梢寺、千佛崖、显圣池、水帘洞和三清洞五处石窟。濒于渭水,群峰高耸,沿曲径入幽林,峰回路转。水帘洞在石壁上,为拱形自然洞窟。长约50米,高30米,深20米,洞内水锈青苔,乱石穿孔。雨季山顶飞流直下如水帘,因有此名。原有菩萨殿、老君阁、四圣宫等殿阁。奇泉突涌、水流清洌,绿水朱楼相映成趣。古建筑屡经火毁,翻新后已失原貌。殿外石壁现保存北魏壁画约30平方米,绘千佛。北1公里,有千佛洞,原有7窟,现残存壁画。
- 拉梢寺石窟
- 在水帘洞北侧,与水帘洞隔山相望。山中曲径幽林。绝壁上有浮雕佛像3尊,中间大佛高约60米,两旁胁侍菩萨,手持莲枝,躬身肃立。旁有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墨书题记。佛坐莲台上,镌有狮、鹿、象三排。上层6狮,中层9鹿,下层9象。还有诸多佛龛伫立著宋元小佛像。浮雕外表加薄泥涂光彩绘。栈道早毁,登临无路。崖面上部向前凸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起处叮当作响。
- 木梯寺石窟
- 在武山县城南35公里石渭山。山势南北走向,崛起一峰,高千米。三面悬崖绝壁,沙河绕流北去入渭水。洞窟开在距山基200米的悬崖峭壁上,横跨九梁十沟,长500米。有崖窟、摩崖龛、走廊、自然崖龛,均置木构遮檐,北侧凿山门。现沿盘山小径登山门。尚存洞窟18个、殿堂4座、塑像80余身、壁画2100平方米。始建于北魏,后经历代重修。大佛阁有唐代彩塑大佛,高14米,又名大佛寺。峰峦遍生林木野花。寺北5里屏风山有一窟,壁画具有唐代画风。
- 武山温泉
- 在武山县城东南30公里的温泉乡。又称温泉。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中间山谷幽深,为“武山八景”之一,誉为“南峪温泉”。发源于峡谷东的炉子山麓。矿泉水含有氡、碳酸钠矿物质,属软质淡水,质柔滑,温适中,一般在38-40°C之间,能治疗50余种疾病,对皮肤病尤有疗效。
- 禅殿寺石窟
- 在武山县城西南40公里的定荒山。寺内主要建筑有祖师殿、送子娘娘殿、玉皇殿、三官殿、五佛殿、观音阁等,共保存有明清塑像62尊。窟以伽蓝殿窟最大,有造像23尊,多系明清以来作品。比丘铁牛禅师窟内彩塑铁牛禅师像,生动逼真,造型优美。寺内还保存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大石林古迹禅寺的琉璃碑一通,高近2米的琉璃观音像一尊。
甘谷县
- 大像山石窟
- 在甘谷县城西南1.5公里。山因有大佛像得名。大佛窟居中,小型窟龛罗列左右成一字形,左飞云岩7窟,右松花崖14窟。原有塑像295身,殿宇数十座,多已早毁。现仅存大佛,高约30米,石胎泥塑,佛龛高约40米,原有清代重修的三层楼阁式窟檐。佛袒胸赤足,作结跏趺坐。据窟内存清同治年间(1862-1874)碑文记载,石窟肇于北宋嘉佑三年(1058年)。近人就佛像形态、装饰及洞窟形制观察,认为可能早于宋代。与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的盛唐之作极为相似。近年修复重建楼阁庙宇,依山就势,布满山岭。
- 蔡家寺
- 在甘谷县城东北10公里的蔡家村。寺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修建大雄宝殿,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整个建筑自下而上,依山就势而成,依次为戏楼、牌坊、财神楼、三国殿、菩萨楼。另有卷棚天桥与菩萨楼上层相通,造工精巧玲珑,结构极富变化。寺最高处为大雄宝殿,面阔3间,内设神龛,塑像完好。寺内还珍藏有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木刻经版,共220片,是珍贵的佛教经文资料。
- 华盖寺石窟
- 在甘谷县城西10公里的南山坳。又称铁瓦寺。此处南倚群山,北傍渭川,山势险峻。山下原建寺院一座,大殿覆盖铁瓦3行,故名铁瓦寺,今已圮。寺建于元代,清代曾重修。石窟开凿于悬崖之上,有窟龛25个,现存塑像30余身。最高一窟距地面66米,内有释迦牟尼塑像和壁画。其余窟内有千手千眼佛、无量祖师、伏羲等像,多系清代作品。
清水县
- 赵充国墓
- 在清水县城西北1公里牛头河北岸台地上。土冢呈椭圆形,高3.8米,底径6米,墓前二碑亭,右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碑“汉侯将军营平侯公讳赵充国墓”。原有享殿、围墙建筑,已毁。赵充国(前137-前52)今甘肃天水人。随汉武帝开发河西而移居令居(今甘肃永登县),骁勇多谋。出击匈奴,平武都氐,屡立战功,封营平侯。
- 清水温泉
- 在清水县城东北17公里牛头河右岸沟谷内。谷旁杨柳成林,溪水潺潺,寒冬不冻,白雾蒸腾,缓流入谷二三里到达温泉。建有泉亭和浴池。在清水温泉洗浴,可去风尘,疗病疾。
秦安县
- 兴国寺
- 在秦安县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的建筑群。据载创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现存大门、钟楼、天王殿和主建筑般若殿。般若殿面阔3间11.7米,进深2间3椽8米,单檐歇山顶,上布灰筒瓦。大殿梁架结构采用元代首创的斜梁构件。殿内金柱采用减柱法,扩大使用空间。
- 泰山庙
- 在秦安县城东的凤山上。整个建筑群依山脊地势、错落有致地分台建造,间有萦绕勾栏、盘曲石径连作一体。第一台是东岳天齐庙,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主体建筑东岳大殿为全山建筑之冠。殿后是高三层的重檐歇山顶蓬莱阁,飞檐高啄,直指云天。第二台东有洞宾庙,西为山神庙和鲁班殿。第三台山势平缓,建筑最为密集,现存有钟楼、灵官殿、土地庙、无量殿。无量殿建筑规模仅次于东岳大殿,清同治年间复建。殿西有娘娘庙,凭窗远眺,西山陇水尽收眼底。第四、五台分别为三清宫、玉皇庙。第六台原建有老君庙,今圮。
- 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
-
在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五营乡邵店村。分布于清水河与阎家沟水交汇处的第一、二、三级台地上。北临清水河,南依长虫梁,面积约32万平方米。属仰韶文化遗址,距今7800年。1958年发现,1978年开始发掘,共发掘房屋238座。早期以半地穴式为主,圆形,直径一般在2-3米,内有小火塘。晚期平地起建为主,高大宏敞。其中有一座长14米,宽11米,面积约150平方米,南开三门,两侧有耳房,内夹木柱百余根。室内扶墙柱24根,室外檐柱28根。地面用料礓石混合土铺设,表面坚硬光滑,犹如现代水泥地面,如此之大的房屋遗址,为我国首次发现。出土大量陶、石、骨器。石器制作粗糙,有刀、斧、敲砸器。陶器均为夹砂红陶,火候低,质地较松,陶色不均匀,全部手制。四足鼎,造型奇特。其中一件人头形器口的彩陶瓶,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服饰、风俗等的珍贵资料。另有一方地画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原始绘画艺术品。还出土一对口径51厘米的6000年前的变体鱼纹彩陶大盆,图案精美,是彩陶中的精品。
人头彩陶瓶—1973年出土,为仰韶文化晚期遗物。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清真西大寺
- 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内。1979年建,占地1600多平方米。大殿正门厅为拱形,三角形顶,上树一新月,新月下的天蓝底色上,浮雕九大星星。檐樯头各用15个半圆柱形装饰成30本《古兰经》图案。殿后的“迈克菲勒”为球形圆顶,直径约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