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武山县

北宋初置宁远寨。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升寨为县,治今城关镇,属巩州。金废。元初复置,属巩昌府。1914年改称武山县,以县境武城山得名,属渭川道,1949年属天水专区。1985年属天水市。

邮编:741300
区号:0938


(北周)石胎泥塑。武山县东北的水廉洞石窟群中,以拉梢寺石窟(又称大佛窟)的北周大型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艺术造诣最高。中间坐佛通高近40公尺,为摩岩石胎泥塑的空前杰作。

莲花峰

皮影 孙悟空


水不下塬,泥不出沟(1957年)

保持水土以后,甘肃省武山县邓家堡的荒山变成了青山。

邓家堡农业社去年修的康家沟蓄水池,蓄水1万公方,不仅能够防止水土流失,还能灌溉450亩地。

黎绪定是邓家堡农业社副主任,也是甘肃省水土保持劳动模范。

桥子沟在70年前原是一片耕地,现在这里又种上了庄稼。

蓄水池修好以后,山上看到了鸭子。

实行水土保持以后,小麦的收成增加了三倍多。

埂埂相连山上的雨水再也不能倾泻而下。

全村已经栽了23万棵果树,现在又培植了一批果树苗。

邓家堡农业社主任邓海海(右)和水土保持科学试验场的工作人员在观察山坡上第一次种的大麻。

过去平地的姑娘都不愿嫁到山上来,认为饿不死也得渴死。但近5年中已有15个嫁到这里来了,社员黎保绪(左)的妻子邓粉琴(右)就是其中的一个。

荒山坡变成放牧的好地方。

水往山上流(1958年)

1956年春天,武山县农民组织高级农业社后,中共武山县委提出了“消灭旱川,水地上山”的口号。东梁山山顶比山脚高500公尺,但附近有一条聂河,聂河上游的水面比东梁山山顶还要高,所以就决定把那里的水引到这边来,变东梁山的旱地为水田。经过大家的努力,聂河的水到底被引上东梁山了。现在干渠已经完工,共长60里,等支渠全部修成后就可灌溉农田4万亩。同时,这里也已开始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了,这更是东梁山人民过去梦想不到的事。

这一批劳动大军要把河里的水引到东梁山上去。

河水终于流到这些山坡里来了。

用木制渡槽把水送过山去。

渠道通过了山崖。

老农汪树在东梁山上种的南瓜,因为有河水灌溉,一个就有73斤重。

洮河引上彩云间(1959年)

甘肃省南部的崇山峻岭中,正在进行一项惊人的工程,把向北流入黄河的洮河引上高山,改道东流。十多万农民在长达600公里的地区摆开了一条征服自然的战线。

引洮工程中最艰险的一段,民工们在这里大战顽石,工效从开工初期的每人每天两公方提高到30公方左右。

为引洮工程勘测渠线。

远望洮河。

自动倒土的三轮运土车,两部一组,用绳索相连,重车顺坡而下时空空车就顺坡而上,有如飞龙。

第三测量队内业组组长应剑鸣经常参与测量活动,熟悉情况,因而领导全组缩短了资料整理的时间。

土火车。

移动方便,既砸又碾的打夯机。

利用轳辘从低处取土的工具。

“推土机”。

“旱船”在加了水的滑道上滑行,一人一天可以运土100方以上。

架空索道。

公社花开幸福多(1959年)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山区,解放前向以干旱、贫困著名。现在全县56万人民已用自己的手揭开了历史的新页。大跃进的1958年,武山人民用无限热情投入了以旱田变水田、秃山变绿山、坡田变平田、小片变大片为中心的彻底改造自然的运动,粮食产量比1957年增长12%,使缺粮县变成了余粮县。去年下半年全县成立了10个人民公社,大大促进了牧业、副业、工业等多种经济的全面发展。

山地占全县面积95%的甘肃武山,经过全县人民几年来特别是大跃进和公社化以来的开发建设,已经改变了干旱、贫困的面貌。这是一条引水上山的灌溉渠道。

山村新景。

甘谷人民公社新建的电影院。

各个公社都成立了卫生所,加强卫生保健工作,许多村庄已消灭了各种传染病。这是大柳树村卫生所的医生在给小学生们作定期身体检查。

水足草茂羊出肥。

公社里的商店,货色齐全,顾客众多。从去年7月到今年10月,全县商品零售额又比头一年增长了56%。

山区开辟了藕田,第一批莲子已经成熟。

全县各个公社利用引上山来的水修建了许多小型水电站,今年的总发电量比去年增长1.3倍。

洛门人民公社为邓家堡社员盖的新住宅。

公社化以后,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拖拉机。

公社化以后,县里出有了炼铁工业,年产6000吨。

浇菜园的工作由人造雨代替了。象这样的降雨器,仅洛门公社东梁渠灌区就有好几百套。

穗大粒满的高粱。

甘谷人民公社的地毯毛线厂采用本地羊毛,生产大批地毯和毛裤。

今年县里连续遭灾,但各个公社每次都出动十几万,利用各种水利工程,战胜了灾害,粮食仍然大丰收。甘谷人民公社的玉米每亩平均收了1200斤,超过以往任何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