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名胜古迹

安阳市

袁世凯墓
在安阳市洹河北岸。俗称袁林。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1915年12月宣布复壁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同年6月在全国人民声讨中忧惧而死。北洋军阀政府按其遗嘱,费时2年,耗银150多万两,占地200余亩,在此修建茔墓。墓系中西建筑形式的结合体。

南端的望柱高大,雕刻精细的花纹和图案。望柱北面有5对文武石像及石狮、石马、石虎,两行石雕仪仗中间有一座碑楼。再北是陵院大门,进门正中是大殿,两侧有配殿,全部建筑均仿清代风格,红墙绿瓦,交相辉映。过大殿,就是大墓台基,前有三门,中间为一铁门,并挂有墓徽,其花纹图案与望柱相近。门内即是三层高台大墓,全用钢筋水泥浇铸。整个陵区树木间植,林荫茂密,石刻、建筑成群。

殷墟*
在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其北的洹河两岸地区,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称北蒙,亦称“殷”。直到帝辛(纣)亡国,其历273年。周灭殷后,渐趋荒芜,故称殷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小屯村出土的龟甲牛骨上发现文字,从而证实此地即文献中记载的殷墟。

解放前在此进行过15次重要的考古发掘,发现小屯村北有宫殿的遗迹,侯家庄一带有墟王族的陵墓,出土10多万片甲骨刻辞及大量青铜器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遗物。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四周饰有夔龙纹和饕餮纹,通高1.33米,重达875公斤,为世界罕见的重器。建国后在此进行大规模勘查与发掘工作,基本上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及分布情况,发现武官村大墓和祭祀坑、妇好墓及铸铜作坊、制骨作坊遗址等,并出土数千片甲骨刻辞。

殷墟

小屯东北地建筑基址—1981年在安阳市小屯村东北地探出一处大型建建群,占地面积约5千平方米。1989-1991年进行发掘,揭出三座大斐心式建筑。该建筑群北面与三十年代所发掘乙组基址中最南边的乙二十基址相距约80米。

司母戊方鼎

刻辞卜甲—宽16.8厘米,小屯南地出土。1973年在此进行了两次发掘,最大收获是发现了代的刻辞甲骨5,335片,这是建国以来甲骨文发现最多的一次。

刻辞卜骨—长19.5厘米,小屯南地出土。

毛公鼎

殷墟博物宛
在安阳市小屯村东北殷代宫殿宗庙遗址及其以西地段内。南北长500多米,东西宽170多米,占地210亩(其中水面106亩)。大门是根据甲骨文中的“门”子设计的,梁柱上雕刻殷代图案,门两侧有仿殷浮雕夔龙。苑内西南角复原殷代建筑—“母辛宗-妇好墓享堂”享堂坐落在妇好墓上,台基略大于墓口,南北长5.6米,东西宽5米。苑中部,在原“乙二十”基址上建仿殷建筑乙二十大殿。建筑有前廊,廊柱雕刻殷代图案。坐北朝南,全部建筑为木结构,四坡顶,顶上用茅草铺盖。苑北部为仿殷建筑甲十二,坐西朝东,南北长24米,宽8.2米,为二层楼阁式。

妇好墓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曾统率一万三千多将士出征作战。1976年她的墓葬在殷墟遗址西南侧被偶然发现,出土文物一千六百余间,玉器就占了七百五十五件。

商玉鹤—两只屈颈展翅的立鹤,是妇好墓出土的玉雕精品。

玉人—高7厘米,妇好墓出土。

妇好爵,高38厘米。

妇好铖,长39.5厘米。

嵌绿松石象牙杯

天宁寺塔
在安阳市区西北隅。又称文峰塔。平面呈八角形,为五层楼阁式砖塔,高38.65米。塔身下有莲瓣装饰的基座。塔身内有盘旋梯道,可直登塔顶,鸟瞰全城。塔顶平台上有高约10米的喇嘛塔一座,作为塔刹较罕见。此塔可能建于金元时期,其砖雕画像、图案和门窗装饰等可能为明代增建。

天宁寺塔

相州昼锦堂记碑
在安阳市区内韩琦庙内。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欧阳修撰文,蔡襄书,邵必题额。碑文系欧阳修为韩琦所建昼锦堂写的一篇文章。书者蔡襄为北宋书法家。此碑在各家金石古籍中均有著录。

府城隍庙
在安阳市老城内鼓楼东街路北。坐北向南,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庙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有大殿4间,廊房数十间。前殿面阔3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后三大殿均为单檐悬山顶,二殿、三殿均为面阔3间,进深3间;四殿面阔5间,进深3间。两侧有廊房20余间。

相州窑遗址
在安阳市北郊、安阳桥南洹河滨。窑址所在地原为一小土丘,北临洹河,隔河与安阳桥村相望。遗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60米,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堆积层一般大约1米,最厚处达1.5米。产品丰富多采,有生活用品、动物俑、人俑以及各种艺术装饰品。胎质洁白,细腻坚硬,器表富于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多种。瓷器的胎壁一般较厚,釉为青色透明琉琉质,有光泽,透过釉层可以窥见胎面,釉厚处色浓,薄处色淡。还有青中带绿、青中带黄、青灰、青褐等色。相州窑是隋唐以来我国北方的重要制瓷场地。

林州市
林虑山
在林州市区西南15公里。地势险要,风景宜人,为林州胜景之一。五代著名山水画家荆浩曾隐居于此,自称“洪谷子”。历代多在此创建寺院,成为佛教胜地。洪谷一带名胜甚多,有千佛洞、大缘禅师摩崖塔、《三尊真容支提龛铭》碑、洪谷寺塔等。

千佛洞
在林虑山洪谷北崖山腰上。始凿于北齐武平五年(574年),历代增雕。洞内正面摩崖石刻一佛二弟子,佛高丈余,四壁小佛像百余尊,并有《金刚经》刻石4方,《妙法莲花经》刻石2方,均为唐刻正书。洞内北壁尚有摩崖石刻7字,字径2寸,是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张商英过此所镌。

洪谷寺塔
在林虑山洪谷寺遗址上。寺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早毁,今仅存洪谷寺塔。塔为七级密檐式砖塔,高15.4米,中空,似为北朝遗物。

惠明寺
在林州市区北12公里申村。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由高僧惠明建寺,明清两代重修。现存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水陆殿等。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3间,庑殿顶,灰背筒瓦覆盖。大佛殿,一名当阳殿,俗称转角殿,在天王殿后,面阔、进深各3间,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覆盖。水陆殿在大佛殿后,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顶,灰瓦覆盖。寺内残存线刻惠明像一尊及题刻,天王殿前还有惠明寺塔一座,俗称喇嘛塔,高16.65米,青石垒砌,平面呈六角形。

黄华山
在林州市区西10公里的林虑山。林虑山素有“太行之秀”的美誉,而黄华山又为林虑山诸山之秀。至城关乡口头村,便可望见山峰突兀,红旗渠绕山而过,赵南长城遗址历历可见。秋季,则满山红叶,山楂挂满枝头。从多的奇洞美溪,山中多有瀑布飞流。还有觉仁院、慈明院、王母祠等古建筑,以及历代名人游览之诗词碑刻等。

安阳县
小南海原始洞穴
在安阳县城西南15公里北楼顶山东麓。东南临洹河河道。南北群山对峙,峰峦起伏,海拔197米。1960年4月试掘,洞顶早已塌陷,堆积共分5层,除第一层外,其余4层均有数量不等的遗物和动物化石。比较规整的石片,多有使用痕迹。砾石器不多,石片器最为丰富。动物化石主要有犀牛、鸵鸟蛋、狗、野驴、羚羊等,洞穴内还遗留有灰烬,说明当时已普遍用火。这处洞穴距今约有1-2万年,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时间相同,已接近现代人,并能用兽皮缝制衣服。

永和桥
在安阳县东20公里永和集西隅,横跨洹河故道。始建于北宋,明弘治六年(1493年)重修。为三孔石拱桥,全长39.5米,宽6.8米,桥面弧长31.5米,现高8米。全桥用青石构筑。拱桥曲线缓和,系用肩形石砌成。中间大拱宽7米,两侧桥墩上镌有高浮雕龙头,双爪各攥一火焰宝珠,作镇守洹河之势。两头拱宽约4.5米。

朝元洞古庙
在安阳县西南25公里九华山北麓。为一组坐北朝南的古建筑群。庙院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古戏楼背南向北,面对神殿。朝元洞最为高大雄伟,依山凿砌,内设儒、道、佛“三教堂”,因朝拜三教元首,故名朝元洞。洞上砌玉皇殿阁,前边装砌三层楼廊,建造精美。古庙共有百余间房屋,规模宏大。

灵泉寺石窟
在安阳县城西南25公里的宝山。山有南北两峰,中有一东西向峡谷,石窟即在峡谷两侧,因中间旧有灵泉寺,故名。北峰东南侧为106窟,南峰西北侧为64窟,共170窟。从东魏武定四年(546)开凿大留圣窟起至宋末,历时600余年。北峰东南侧正中的大住圣窟凿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是这处石窟造像中的杰作,平面呈长方形,面积5.8平方米。两旁雕刻罗那延神王和加毗罗神王像。窟的东、西、北三壁皆有一拱券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两旁又竖刻不同姿势的坐佛像,每排7尊,每壁14排。石窟多为浅窟,内雕各种塔刹(为隋唐以来历代名僧的灰身塔)和殿宇。灵泉寺旧址上还保存一对北齐石塔(其一为高僧道凭法师烧身塔),一对唐代石塔,一对北朝石狮。

隋开皇九年 传法圣师图(局部)

灵泉寺石塔

珍珠泉
在安阳县城西20公里的水冶镇西。水面1.3万多平方米,平均水深2米。有3个主泉。泉水清澈,涌如串串珍珠,故名。相传北宋名将韩琦领兵西征经此,兵马干渴无水,韩琦气争,一剑入地,泉水随剑涌出,故又名宝剑泉。又传韩琦的战马咆哮斯鸣,一蹄踏陷,清泉涌出,又成一泉,名马蹄泉。另一泉形如卧龙,故称卧龙泉。三泉周围有9条土岭,宛如九龙相依,因有“九龙三泉”之称。湖中筑小亭,亭旁有古柏,其中两株地面相距5尺,而在4尺高处合为一株,有如门洞,游人可通,与珍珠泉合称“柏门珠沼”。

修定寺塔
在安阳县城西北35公里的清凉山南麓。修定寺毁于清末。塔建于唐代,方形单层,现仅存塔身,残高9.5米。四外壁由不同类型的模制浮雕砖镶嵌而成。南壁设券门,门洞亦用浮雕砖砌成。半圆形石质门额上为三世佛造像龛,雕刻佛像、弟子、菩萨、天王像9尊,佛像背后有火焰纹背光,具有盛唐的艺术风格。此塔造型优美壮丽,砖雕精巧雅致,是唐代砖刻艺术的珍品。

西门豹大夫祠
在安阳县丰乐镇西门豹祠内。碑刻于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马需撰文,楷书,碑文记述魏文侯派西门豹治邺时,革除巫觋为河伯娶妇的陋俗,并开凿水渠12条,引漳水灌溉,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纪念西门豹业绩,曾建祠崇祀,立碑记功。祠始建时日不详,宋代曾重建。因年久失修,祠圮碑存。

滑县
明福寺塔
在滑县城内东南隅的明福寺内。砖石结构。隋仁寿四年(604年)本地杜明福捐宅院为寺,故名明福寺。唐开元时曾在寺内建小石塔,后又修建此塔。现寺废塔存。但据其建筑形式和塔内文物特征推测,可能建于北宋初年。此塔历经修葺,保存尚好。塔高40米,平面呈八角形,七层密檐式,矗立在高2.4米的石台基上,外廊呈楔形。塔内中空,原有阶梯可登至第5层。

瓦岗寨起义旧址
在滑县瓦岗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末农民起义旧址。瓦岗军当年的布防和设施至今清晰可辨。有瓦岗军饮水用的八步三眼井,开大会用的观阳阁,还有李密的点将台等。瓦岗寨西边的周道,为当年各路起义军投奔瓦岗寨的报到处;东、西小屯为瓦岗军的粮仓;马庄为瓦岗军的骑兵驻地;赤水为瓦岗军当年的刑场。史载,隋末,翟让以瓦岗寨为根据地,率众起义。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投奔起义军,参与计谋,辅助翟让联合各路义军攻打隋军。次年李密取得全军领导权,称魏公,年号永平。后杀害翟让。永平二年(618年)接受隋朝封爵,后被王世充击败,入关降唐,不久即以反唐罪名被杀。

内黄县
颛顼陵
在内黄县梁庄乡三杨庄西1.5公里硝河西岸。其西为帝喾陵,故又称颛顼帝喾陵。始建年代无考。唐大和四年(830年),陵前建大殿5间,大殿内塑二帝像。殿外东南有碑林。元初,又在陵园四周及二陵之间,修砌了砖墙。每春秋两季,或封建改元便遣官告祭。清宣统年间(1909-1911),黄河故道风沙南移,一通石碑全露在外,上书“颛顼陵”颜体正楷大字,大气磅礴,雄传绝伦。另一通为“颛顼帝陵”,石碑仅露地尺许,为元代天历二年(1329年)所立。颛顼,号高阳氏;帝喾,号高辛氏,是传说时代两个氏族的首领,夏、商的直系祖先,距今约4500余年。1979年春,在陵区钻探,发现下面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陶片、烧结土等遗存,确认是一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颛顼与帝喾位居五帝之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位著名的帝王。

汤阴县
岳飞庙
在汤阴县城西南隅。岳飞(1103-1142),相州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庙建于明初,历经修葺增建,面积达4300平方米。庙坐北向南。山门前有施全祠,内奉施全铜像,祠前有秦桧、王氏等五奸臣的铁铸跪像。精忠坊及东大门分立山门左右两则,坊为木构多层斗拱组成,山门东侧有清乾隆御书碑。拾级进庙,古柏竟翠,碑碣林立。御碑亭后为大殿、寝殿。正殿面阔5间,深3间,内有岳飞塑像;顶为硬山式。寝殿也为5间,陈列岳飞手迹。周围有岳云殿、四子殿、孝娥殿、岳珂殿、三代祠等。庙内保存有刻石193块,内容有岳飞的《满江红》、《宝刀歌》和诸葛亮的《出师表》手书刻石,以及明以后历次修庙碑记和颂扬岳飞的题记诗赋等。

文王庙
在汤阴县城北4公里处。为一高5米的正方土台,面积1万平方米,是已知我国最早的国家监狱所在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商代末期,西伯姬昌礼贤下士,所从甚众。殷纣王听信崇侯虎的谮言,疑姬昌聚众谋反,将其囚禁在羑里。姬昌患难发奋,拘演周易,并由其部属向纣王献美女奇珍,姬昌获释。后其子姬发(武王)灭殷,建立周朝,姬昌被谥为文王。后人为纪念他,就在羑里城旧址建立文王庙。

现存文王庙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修建。庙内古柏苍郁,除一座演易台外,其余殿庑仅存遗址。现存明代石构建筑演易坊和颂扬大禹治水功德的岣嵝文碑(又名禹王碑),碑刻文字古怪离奇,为明代立石,清康熙年间(1622-1722)译文。拾级进庙,左侧有明代刻石文王易碑(又称八卦碑),上列六十四卦,并注卦辞;右侧为乾隆御书碑。其后是演易台,台高13米,墙厚一米,坐西朝东,相传是文王演易之处。城下为龙山至殷商时代的古文化遗址,高出地面5米许,保存完好。

扁鹊墓
在汤阴县东7.5公里伏道村南岗上。东邻火龙岗,南毗岗阳村,有墓冢和庙祠。冢高2米多,周长约16米。冢南为祠堂,面阔3间,硬山式建筑,方形青石柱。祠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建筑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所修。并有元、明、清等朝代重修扁鹊墓祠的碑碣5通。扁鹊,齐国勃海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战国著名医家家。精通各科,尤长切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便以重金收买刺客杀害之。据传说扁鹊周游各地行医,刺客探知扁鹊路过汤阴县东南一带,就伏于道旁行刺,故地名为伏道。扁鹊死后,遂葬积冢,并于冢前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