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名胜古迹
洛阳市
- 洛阳植物园
- 在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与长江路交叉点。原为隋代皇家园林“西宛”的旧址。占地200亩,园内植物共1500多种。
- 山陕会馆
- 在洛阳市老城南关马市街。是清代山西、陕西两省商客聚居的地方。占地约1.5万平方米。馆建于清初,嘉庆、道光年间二次重修。照壁高约12米,用青色雕砖砌成。山门为歇山顶,檐下雕饰精美的垂花柱,下砌3个券门,券边镶嵌砖雕缠枝牡丹。楼为双重高台式楼阁,造型十分优美。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歇山式顶,宏伟壮观。柱础多为狮兽形,雕工精湛,均为艺术佳品。拜殿为重檐悬山式,檐下木雕有龙鹤翻飞在云雾间,雕工精细。院内有一对石狮,高达3.8米,造型独特。
- 含嘉仓
- 在洛阳市老城北。地当隋唐东都洛阳宫城的东北。创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唐代继续使用,故亦称隋唐含嘉仓。四周有城墙,面积42万平方米。仓城内有整齐的圆形窖穴250余座。窖穴口径8-18米,深6-12米,口大底小。大部分窖内有砖刻铭文,记载窖穴的位置、编号、储粮来源、品种、数量、入窖年月,以及管理人的姓名和官职等。
- 周公庙
- 在洛阳老城西关外定鼎南路东侧。相传隋朝末年王世充兴建。历代重修。周公即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因营建洛邑,稳定东方,后人尊为圣贤。庙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和定鼎堂,两侧均有厢房。定鼎堂后有一小院,颇为幽静。庙内有明清碑记数通。
- 白马寺*
- 在洛阳市东10公里。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传蔡愔、秦景二人去西域求取佛经,在月氏遇来自天竺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四人同行,用白马驮经迎回洛阳。次年建寺,以白马命名。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原建筑规模雄伟,今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山门内东西两侧有当时在中国传教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僧墓。所藏唐代经幢、元代碑刻都有较高艺术价值。白马寺背负邙山,南临洛河,古刹高塔,遥相辉映。
- 齐云塔
- 在洛阳市白马寺东。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四角十三层,高24米。巍然屹立,与白马寺相映生辉。
- 汉魏洛阳故城*
- 在洛阳市东12公里处。东起寺里碑,西到白马寺,南起大郊村,北至邙山,洛河从中穿过。西周始建东都洛邑,东周敬王迁都于此。西汉刘邦即位初都洛阳,后迁长安。刘秀建东汉王朝,定都洛阳,曹魏、西晋、北魏等朝先后在此建都。前后千余年,汉魏两代为繁盛时期,故称汉魏洛阳故城。南城墙早被洛河冲毁,今存三面城墙,上有14个缺口,为当时“楼皆两重,朱阙双立”的城门所在地。城内主要大街八条,宽40多米。宫城分南、北两部,据文献记载:南宫太极殿,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北宫德阳殿,可容万人。城内最大寺院为永宁寺。东汉太学遗址在城南,当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多达3万余人。
- 关林
- 在洛阳市南7公里。北临洛水,南望伊阙,风景秀丽。相传三国时蜀将关羽之头埋葬于此。墓冢高大,犹如土丘,冢周有参天翠柏,蔚然成林,故称关林。碑前的关帝庙系明代建筑。
- 龙门石窟*
-
在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水经注》云:“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河历其北流”。因又名伊阙。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石窟造像开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太和十七年,493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400余年的大规模营造,两山窟龛,密似蜂窝。共计窟龛2100多个,造像9.73万余尊,题记和碑碣3600多品,佛塔39座。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如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卢舍那佛(局部)
头部高4米、耳高1.9米,主尊通高17.14米。
- 古阳洞
- 在龙门山(西山)南部。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太和十七年,493年)前后。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比较丰富的一个洞窟。窟内两壁镌有三列佛龛。洞窟内的造像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所谓“龙门二十窟”,十九品即在此洞窟内,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
- 宾阳洞
- 在龙门山(西山)北部。共3洞。中洞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开凿,正光四年(523年)建成,历时24年。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维摩变》、《佛本生故事》、《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及《十神王像》4层。但《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大型浮雕解放前已被盗往国外。南洞和北洞始刻于北魏,迟至唐初方才完成。
- 莲花洞
- 在龙门山(西山)。因窟外左上方有明代书刻“伊阙”二字,又名伊阙洞。建于北魏晚期。佛释迦牟尼立像,高5.1米。面部和两手已损毁。洞中佛龛较多,构图精美多彩。
- 药方洞
- 在龙门山(西山)北部。开创于北魏晚期,建成于唐代武则天时,历时约200年。洞内的主佛、弟子、菩萨和洞外的力士、八角莲柱,皆为北齐作品,具有多样的艺术风格,是龙门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齐造像的较大洞窟。洞口两侧所刻治疗疟疾、反胃、心疼、消渴、瘟疫等140余种疾病的药方,为唐初作品,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
- 潜溪寺
- 在龙门山(西山)北端。为此处第一大窟。寺下泉水迸流,故有潜溪之名。唐代初年开凿。洞内雕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主佛阿弥陀佛端坐须弥座上,比例匀称,面部丰满,神情睿智慈祥。二菩萨丰腴圆润,造型敦厚,是唐初雕塑艺术中的佳作。
- 万佛寺
- 在龙门山(西山)南部。建成于唐永隆元年(680年)。因洞内南、北两壁满刻1.5万尊佛像,故名。正壁阿弥陀佛端坐于八角形束腰莲花座上,神情安详肃穆,背后雕刻52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坐一菩萨或供养人像,布局别致。
- 奉先寺
- 在龙门山(西山)南端。唐高宗初年开凿,至上元二年(675年)竣工。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佛龛南北宽36米,东西长41米,有卢舍那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9尊雕像。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两旁的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刚健。是唐代雕塑艺术中的代表作。
- 看经寺
-
在龙门香山(东山)。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洞顶雕有莲花藻井,上面的浮雕飞天,体态丰润,衣带飘逸。给人凌空飞舞的韵律美。壁下浮雕的29尊罗汉像,相传是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20个天竺祖师衣钵相承的形象。
- 白居易墓
-
在龙门香山(东山)的琵琶峰上。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陕西渭南人,生于河南新郑。晚年寓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逝世后即葬于此。琵琶峰形似琵琶,墓前立“唐少傅白公之墓”碑,峰顶松柏葱郁。
白居易墓
- 吕祖庵
- 在洛阳市北郊邙山上。背依岭坡,红垣绿槐,小巧玲珑,是洛阳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庵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祀“八仙”之一吕洞宾。后经屡次重修和扩建,规模渐增。现有建筑26间。山门为砖石结构,门洞内砖券顶,外部为歇山式。大殿面阔3间,深2间,为砖木结构硬山顶,上饰琉璃瓦。
- 洛阳古墓博物馆
- 在洛阳市北郊邙山乡冢头村,邙山之巅。海拔250米,地势险峻,风景秀丽,俯视南眺,洛阳景色尽收眼底。1985年动工,1987年建成开馆。会馆占地44亩,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地下建筑有两汉、魏晋、唐宋等几个墓区。已搬迁复原在馆内,陈列的历代典型古墓共22座,上自两汉,下迄北宋。各个墓室内陈列的文物都是按原来的位置而放入的,均系珍品。其中唐代安国大将军安菩夫妇墓有“唐三彩”100多件,其中天王俑、镇墓兽,马和骆驼被列为国家一级品。这些三彩胎质坚硬,施釉均匀,色彩鲜艳,属三彩之精华。馆的西侧有一座高大的土冢,它是北魏宣武皇帝的景陵,经发掘的地宫,已对外开放。
- 西汉壁画墓
- 在洛阳古墓博物馆。1957年在洛阳老城西北发掘。墓室用空心砖和小砖混合建筑而成,主室长方形,中间砌有过梁隔墙,形成前后两室,总长6.1米。后室内有人骨架两具,随葬遗物多在前室和耳室内,有陶罐、瓮、仓、灶及部分车马饰,共计456件。时间约当西汉中期,距今已2000余年。前后两室有极其精致的大幅壁画。
偃师区
- 二里头文化遗址*
-
在偃师区西南、伊洛两河之间。1959年起进行大面积考古发掘,证实二里头文化早于郑州二里岗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这处文化可分4期,第一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接近,第四期和二里岗早商文化接近。所出陶器火候校高,质地坚硬,呈浅灰色,器形有罐、鼎、盆、尊、鬲等,第二期出有铜九、铜爵等,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器。第三期发现大型宫殿基址,面积1万平方米,还发现不少墓葬,墓坑大小,随葬物多少,有明显的阶级差别。
嵌镶绿松石青铜牌—牌上以二百余块小绿松石嵌出兽面图案,是二里头文化中最值得称道的工艺品之一。1962年偃师二里头墓葬出土,长14.2厘米。
- 尸乡沟商城遗址*
-
在偃师区区西尸乡沟一带。为商汤当年所建的都城。城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水,为长方形,南墙已被洛河冲毁,其他三面城墙基本完整,南北长1700米,东西宽1200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墙体宽18米。已探明城门7座和若干条纵横交错的大道。大型建筑基址已发现3处,以南面正中的一处面积校大,长宽各200米,四周的夯土围墙厚约3米,墙内居中的是一座长、宽各数十米的宫殿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规模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宫城西部宫殿基址
小城北城城墙发掘现场
大口陶尊,高34.5厘米。
- 升仙太子碑
- 在偃师区府店缑山上,即升仙观旧址。碑高7米,上宽1.58米,下宽1.73米。盘龙首,龟趺。唐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从东都洛阳去登封封禅,途中留宿缑山,游览刚峻工的升仙太子庙,撰写此碑文。碑文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升仙故事,以比附自身。碑额用尺白体书写“升仙太子之碑”六大字,笔画中丝丝露白,有似枯笔写成。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草相间,笔画婉约,圆转流畅,意态豪纵。
- 水泉石窟
- 在偃师区区西南30公里水泉村南万安山断崖上。现存洞窟一座,进深6.5米,内宽4.8米,现仅存一尊,高约3米,左右两壁满雕大小不一的佛龛400余个,龛内雕一佛二菩萨或交脚弥勒佛等。从雕刻技法看,为北魏作品。窟外北壁刻有唐代佛龛。
- 孝敬陵
- 在偃师区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南依嵩山,北临洛河。山下伊洛如带。陵为唐太子李弘的坟墓,俗称太子冢。李弘(652-675),字宣慈,是高宗第五子,武则天的长子。显庆元年(656年)正月立为太子,因与武则天政见不合,被赐死,追谥孝敬皇帝。陵墓布局严整,高50米。东北角有一小冢,是哀皇后的坟墓,俗称娘娘冢。陵侧有唐高宗撰书的《睿德记》石碑一通,高5.47米。整个陵区占地527亩。
- 灵台
- 在偃师区大郊村附近,即汉魏洛阳故城的南郊。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之一,距今已有1900多年。方圆约1.4万平方米,东西有夯筑的墙垣,中心建筑方形高台长宽各约50米,高8米。顶部是观测天象的场所,四周为观测人员办事的衙署。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56年)建台起,延续到公元4世纪初,约经250年始成。灵台是东汉王朝太史令下的一个机构,著名科学家张衡先后两次任太史令十余年,主管这一工作,并创制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著《灵宪》等书。
- 辟雍碑
- 在偃师区西南东大郊村。全称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x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西晋(278年)立。1931年出土于村北西晋太学遗址中。碑文记载晋武帝及皇太子司马衷亲临辟雍(太学)视察的事迹。碑首和碑身整石凿成,碑首两边有蟠龙伏绕。正文隶书30行,每行55字。
- 会圣宫碑
- 在偃师区山化乡寺沟村北凤凰山上。会圣宫创建于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碑立于景佑元年(1034年)。碑文36行,满行84字。碑高9.2米、宽2.19米、厚0.55米。由碑座和碑身构成。碑首与碑身为整石凿成,碑首高2.90米、宽2.22米、厚0.72米。浮雕四龙盘绕。碑身高4.8米,两侧刻云纹和龙形纹。碑文记述了会圣宫的位置,山川形势,建筑豪华以及士庶等人朝拜的盛况,还歌颂了太祖的武功、太宗的圣德、真宗的教化、仁宗的躬耕和勤于稼穑等。
- 玄奘故里
- 在偃师区缑氏镇东北的陈河村。这里有一条河谷,名曰凤凰谷。马涧河自东南向西北穿谷而过。四周山川秀丽,玄奘故居就在村子的西头。现今村中有20多户陈姓人家,传为玄奘同宗的后裔。在凤凰河谷旁,至今有传说中的马蹄泉和玄奘母亲的坟墓。在马涧上游,距陈河村约4公里的王庄村,修建了唐僧寺。寺内大殿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的,内塑神像5尊,正中为玄奘,左为悟空,右为悟净,神台之下,左为悟能,右为龙马。玄奘(602-664),俗名陈祎,号“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河南洛州缑氏(今偃师缑氏镇)人。在天竺那烂陀寺受学,名震五竺,历时17载,回国后著《大唐西域记》。
孟津区
- 光武陵
- 在孟津区铁谢村附近。又称刘秀坟。南依邙山,北濒黄河。陵墓为高大的土冢,周长1400米,高20米,古柏千余株,苍劲挺拔。光武殿前有高大古柏28棵,传为汉光武帝的28位大臣所栽。陵前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石碑一通,上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
- 拟山园帖碑
- 镶嵌于孟津区王氏后裔王留根家中北屋墙壁上。距今300余年。清初书法家王铎所书。王铎(1592-1652),孟津人。明天启进士,南明弘光朝官礼部尚书,后降清,官至礼部尚书。工行草书,得力于颜真卿、米芾二家为多。传世名帖《拟山园帖》集刻其法书,楷、草、隶、行兼备,全帖共刻石90块,为汉白玉精雕,字帖按天干顺序分为10册。王铎亦精绘画,特别是兰竹梅石。
- 龙马负图寺
- 在孟津区老城乡雷河村。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348年),现存明嘉靖年间(1522-1566)所建大殿一座。共3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建筑。室内山墙上镶嵌石碑24通,有宋代朱熹、程颐、邵康节、张载和明清时王铎撰并书的碑记。在原山门左侧,立有“龙马负图处”楷书巨碑一通。
汝阳县
- 观音寺
- 在汝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相传汤王曾亲自到这里为百姓祈雨禳灾。创建于五代时期,历史上几度兴废。为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老建筑群,寺内碑碣林立,亭台楼阁,五彩缤纷,上多刻人物故事。殿内保留有珍贵的清代壁画。寺内还有汤王池、洗心井,水位大涝不升,大旱不降。
- 杜康村
- 在汝阳县城北25公里。相传为杜康造酒处。杜康为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所酿之酒名“杜康酒”。常被作为佳酿的代称,曹操在《短歌行》中曾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杜康酒醉刘伶”亦传为美谈。
伊川县
- 二程墓
- 在伊川县城西1.5公里处。为北宋时理学创始人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及其父之墓地。二程墓地包括程墓、程祠两部分。墓冢在后,祠庙在前。四周古树参天,并有墙垣围绕。二程祠由门楼、东西厢房及大殿等组成。院内有明、清石碑数十通,并有古柏多株。
- 大觉寺
- 在伊川县高山乡谷窑村。寺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明代重修。现存山门、关爷殿、二佛殿、大佛殿、光生殿、厢房等,多为歇山式建筑。殿内壁画清晰,色泽艳丽,保存完好。寺内还有古柏4株,经幢一座。
- 范仲淹墓
- 在伊川县彭婆乡东北万安山下。锥状土丘墓冢,高约2米,径约10米。墓前立有“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碑。墓侧有欧阳修亲自撰文的“范文正公神道碑”,其额“褒贤之碑”四字为宋仁宗赵祯所书。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墓冢四周,苍松翠柏。墓区建有祠始创于宋,明清重修,现存门楼、祠堂、石坊等。出土有“范文正公墓志铭”为富弼撰文,记述了范仲淹终生的业绩。范仲淹(989-1052),北宋吴县(治今江苏苏州)人。皇佑四年(1052年)病故徐州,葬河南伊川,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 邵雍墓
- 在伊川县平等乡西北紫金山下。墓冢封土为丘,坐北向南,墓地面积7600平方米,四周有砖砌围墙,原有享堂、东西厢房、大门、石坊等,明末被毁,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现存享堂2间,大门、石坊等,院内石碑数通,保存完好。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与司马光、富弼等人交往甚密。
洛宁县
- 山陕会馆旧址
- 在洛宁县河底。
- 龙泉观遗址
- 在洛宁县故县乡。
- 永固城
- 在洛宁县城关镇。
- 城隍庙
- 在洛宁县城关镇。
- 文庙
- 在洛宁县城关镇。
- 聚奎楼
- 在洛宁县城关镇。
- 万安王府
- 在洛宁县城关镇。
- 仰韶、龙山文化遗址
- 在洛宁县崛山村。
- 明建石桥
- 在洛宁县城村。
- 闯王坡
- 在洛宁县。
- 香泉
- 在洛宁县。
- 汉宜阳县故城
- 在洛宁县。
- 北魏南渑池县治蠡城遗址
- 在洛宁县。
- 山陕会馆旧址
- 在洛宁县。
- 清建过街楼
- 在洛宁县。
- 铁梁桥
- 在洛宁县。
嵩县
- 二程故里
- 在嵩县城东北15公里的耙楼山下程村。村东有石坊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二程故里”,当路矗立,蔚为壮观。村中路北有“二程祠”,建于元代,明代重修,面积达4000平方米,祠内分为三节大院,前节有楼星门、承敬门、春风亭、立雪阁。中节有道学堂大殿、两侧有“和风甘雨”、“烈日秋霜”厢房。后节有启贤堂大殿,两侧有讲堂4座。整个建筑高大宏伟,祠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二程”即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二人。北宋理学家,河南嵩县人,同受学于周敦颐,并称“二程”。在洛阳讲学十余年。
宜阳县
- 灵山寺
- 在宜阳县城西8公里凤凰山北麓。前临洛河,依山建寺。山溪萦绕寺前,潺潺东流。寺东北有塔林,列明清和尚砖石墓塔十多座。寺东南有凤凰泉等。寺西有僧院。毗卢殿和大雄殿,面宽、进深各3间,单檐歇山造,斗拱梁枋等留有金代遗构。大雄殿有明代佛像3尊,为河南现存最早的泥塑作品。寺内碑刻林立。
- 虎头寺石窟
- 在宜阳县城东9公里的虎头山崖上。窟高约2.5米,深宽各3米,平面呈方形,窟内佛像已破损。南侧断崖刻有千佛龛,佛像身上多涂朱红,千佛龛对面还有两龛。窟东有泉水,山上树林茂密,景色宜人。
- 五花塔
- 在宜阳县城西40公里三乡村北汉山脚下。建筑年代不详,据传为唐代。塔原立于五花寺内(今寺已毁),系八角密檐式砖塔,高30余米,底部周长31米,塔身9级,内有塔心室,室内设有通道可通塔顶,一、二、三、四、六层正南均辟有门。唐武则天、唐玄宗、张九龄、白居易、杜牧等在此均有吟咏唱和的诗文。
新安县
- 新函谷关
- 在新安县城东0.5公里。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楼船将军杨仆所建。去故关150公里,故名新关。初成时关坛高约9米,南北25米,东西20米。坛上建有两层楼,一层为四面拱式圆门,二层为二门二窗。坛下为宽4米,高7米的拱式东西通道。东指洛京,西望长安,南横秦岭,北瞩黄河,历来为交通要隘,用兵之重地。东汉灵帝为护卫京师洛阳,曾置八关都尉,此即“洛阳八关”之首。关门两侧有南海康有为书写石刻楹联,其西门楹联为“隆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门山横额“汉函谷关”。今日雄关,左陇海(铁路),右关潼(公路),巍然屹立于古塞之中。
- 西沃石窟
- 在新安县城北40公里的西活村北黄河崖壁上。因在西沃村,故名西沃石窟。这里悬崖壁方,下临黄河,绝壁间开凿洞窟2个。其一稍大,长、宽、高各约2米,正面雕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两侧各有一佛二菩萨。建于北魏孝昌元年至建义元年(525-528);另一窟稍小,内有佛像7尊,建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窟外东壁有浮雕宝塔4座。据考证,石窟的雕凿年代,与洛阳龙门、巩义石窟相近。
- 千唐志斋
- 在新安县铁门镇。收藏有历代墓志和其他石刻共1374件,其中唐代墓志有1000余方。均为清末至民国初在洛阳邙山出土,为家居此地的张钫所集。1935年建砖券窑院,将石刻镶嵌于3个天井院和15孔窑洞内外壁间。名为“千唐志斋”,章炳麟篆额勒石。其中有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清王铎等人所书的条幅及横披石刻和郑板桥所画竹子四扇屏石刻等,另有近代康有为、于右任、许震、李根源等人为张钫题词石刻数通。
栾川县
- 老君山
- 在栾川县。
- 清建娃娃桥
- 在栾川县大王庙村。
- 仰韶、龙山文化遗址
- 在栾川县漫子头村。(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 唐建黄花寺
- 在栾川县柏树庄村。
- 鸡冠山
- 在栾川县。
- 商相伊尹耕莘古地
- 在栾川县。
- 汤营温泉
- 在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