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人物

洛阳市

苏秦(?-约前284)
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洛阳东)人。谋士。从学鬼谷子,精横之学,以连横之术说秦,未被用。后游燕,受燕昭王重信。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使秦不能向东扩张。奉燕昭王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齐任为相。后被识破,车裂而死。

白圭(?-?)
战国时周(今洛阳市)人。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商业主张和贸易致富的理论,认为经商必须掌握时机,运用智谋,谷成熟时收进粮食,出售丝漆;茧出产时收进帛絮,出售粮食。

剧孟
西汉洛阳人。以任侠闻名于时,在河南地区势力很大。吴楚七国之乱时,汉太尉周亚夫奉命率军平叛,将至河南,闻吴楚叛军没有和他勾结,大喜。及至河南,迅速召见,并加笼络。汉将得之如同得一敌国。其母死,自远方来送丧的人乘车多至一千辆。

桑弘羊(前152-前80)
西汉时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年十三被武帝召为侍中,后任治粟都尉。领大农令。积极参与制定、推行盐铁酒官营专卖政策,并建议设立均输、平准机构,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平抑物价。对打击富商大贾势力和增加封建国家的收入,起了较大的作用。昭帝即位,他被任为御史大夫,与霍光等共同辅政。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他坚持盐铁官营专卖政策。次年,受指控谋废昭帝另立燕王旦为帝,以罪被杀。

贾谊(前201-前169)
西汉洛阳人。十八岁时,以能诵诗书,善于文章,著名于郡内。河南郡守吴公闻其才,召置门下,吴公升廷尉,荐他于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建议改正朔,兴礼乐,为元老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疏,议论时政,建议及时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拟商,劝民务本;并主张抗击匈奴贵族的掠夺。后梁王坠马死,他自伤为傅失职,常悲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岁。著有《吊屈原赋》、《过秦论》、《陈政事疏》等,原有集,已佚。今人辑有《贾谊集》。

师史
西汉洛阳人。经营商业,车辆以百数,以洛阳地居齐、秦、楚、赵之中,凭其有利地势。贸易于各郡国。全国各地无所不至,遂成巨富,家财至万万(一说七千万)。

张长叔
西汉末洛阳人。大富商。成帝、哀帝时,洛阳师史家衰落,他与薛子仲以经商成为洛阳巨富,家财亦至一万万。王莽欲效法武帝用商人之策,任他为纳言士,但不能得其利。

薛子仲
西汉末洛阳人。大富商。成帝、哀帝时,利用洛阳居齐、秦、楚、赵各地中心的有利地位,经营商业,成为巨富,家资至一万万。王莽因其富显,任为纳言士。

单超
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宦官。桓帝初为中常侍。与徐璜等五人定谋佐助桓帝诛杀外戚梁冀兄弟,以功封新丰侯,食邑二万户。后官拜车骑将军。是东汉专权朝政的主要宦官之一。

种暠
河南洛阳人。初为县门下史,后举孝廉。历为益州刺史、凉州刺史、辽东太守、度辽将军等官。在职期间,对少数族实行安抚政策,政绩显著,境内平安。桓帝时官至司徒。

种拂
种暠子。历官司隶从事、光禄大夫,灵帝时官至司空。李傕、郭汜之乱,长安城溃,他率兵抵御,力战而死。

种劭
种拂子。献帝初,拜侍中,遭董卓排挤,出为益、凉二州刺史。后与马腾、韩遂联兵攻李傕、郭汜军,欲报父仇,兵败被杀。

魏孝文帝(467-499)
即元宏,拓跋弘长子。鲜卑族。三岁为太子,五岁即帝位。政事由祖母冯太后主持,相继颁行班禄制、三长制、均田令等。太和十四年(490)亲政,处国势哀落之际,励精图治,宵衣旰食,更定律令,整饬吏治。公元493年定都洛阳,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率先改北魏宗室之拓跋为元姓,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朝中说鲜卑语,改讲汉话。禁穿鲜卑服,改穿汉服。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为诸弟娉汉士族女为妻。杀反对迁都的穆泰等,处死太子恂。好读书,喜撰文章,有文百余篇。数率军攻南齐,死于军中。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魏宣武帝(483-515)
即元恪。元宏第二子。十六岁即帝位,任用佞臣,买官鬻爵,大臣叛乱,农民起义,政局动荡不安。期间军役频兴,时有灾荒,百姓生活窘迫。幽、梁、秦、豫等州屡有民变。永平元年,京兆王愉据冀州起兵,帝杀叔彭城王元勰、软禁弟广平王怀等,朝野震动。平冀州后,更裁抑诸王权力。曾下诏责吏部用人唯凭门第。对贵族豪门生活奢侈亦有诏禁止。雅爱经史,尤长佛理,每至讲论,连夜忘疲。养西域僧人三千,佛教大盛。洛阳建寺五百余处,全国达一万三千余所。曾诏令在洛阳南伊阙山开石窟二所,费工数十万。卒,谥宣武皇帝,庙号世宗。

魏孝明帝(510-528)
即元诩。宣武帝次子。三岁立为皇太子。即位时方五岁。在位十三年,政治混乱,屡有民变。其母灵太后胡充华摄政专权,兵变四起。羽林军千余在洛阳肇事,朝廷不敢严禁。灵太后笃信佛,于洛阳造永宁寺,又在伊阙山开一石窟。前后耗工八十余万。在侍中元叉、中侍中刘腾密谋策划下,幽禁灵太后,政归叉手,后一度亲政。其间沃野镇,高平镇等处镇民举兵,战事蔓延。胡太后废叉等再执政时,杜洛周、葛荣、萧宝夤等相继举兵,北魏军连连失利,朝政日乱,上下解体。胡太后又杀帝之亲信,母子失和。帝密令大都督尔朱荣率兵入京胁迫灵太后。尔朱荣兵至之前,被灵太后秘密毒死。谥孝明帝。庙号肃宗。

魏孝庄帝(507-530)
即元子攸。拓跋弘孙,父元勰。明帝时封长乐王,帝死。与尔朱荣相勾结。荣率兵赴洛,於河阳迎荣,立为帝。荣於河阴杀胡太后及王公、卿士二千余人。即以荣为天柱大将军、大丞相。梁军送元颢入洛阳时,奔河内。颢败还洛阳设谋于尔朱荣等入晋阳。孝武帝时谥为孝庄皇帝,庙号敬宗。

魏节闵帝(498-532)
即元恭,拓跋弘孙,元羽子。魏宣武帝时袭爵,明帝时称哑疾居於佛寺。尔朱世隆等擒庄帝,立恭为帝,从此尔朱氏执朝政。高欢击败尔朱氏入洛阳,被废。接着被杀。或称前废帝。西魏追谥节闵皇帝。

魏废帝(513-532)
即元郎,拓跋彬孙,元融子。初为勃海太守,高欢於信都拥为帝,任欢为丞相。高欢欲入洛阳,去其帝号,另立孝武帝,封为安定郡王。接着被杀,或称后废帝。

魏孝武帝(510-534)
即元修,元宏孙,元怀子。庄帝时封平阳王,高欢令人寻求於田舍。立为帝。后引宇文泰为援,534年,高欢自晋阳率兵向洛阳,帝率众奔关中,北魏于此争称东、西魏。同年被宇文泰毒死,或称出帝。西魏谥为孝武皇帝。

东魏孝静帝(524-551)
即元善见,元怿孙,元亶子。喜文善射,力可挟石狮跳墙。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拜骠骑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同年,年十岁,被高欢立为皇帝,即位于洛阳,后迁都邺,史称东魏。在位十六年,与宇文泰所立西魏元宝炬对峙。高欢父子相继执政。高澄骂帝为“狗脚朕”,并命崔季舒击帝三拳。帝欲作地道出宫,事觉,被幽禁。武定八年(550年),被迫让帝位于齐王高洋。北齐立国,封为中山王。次年被毒死,谥为孝静皇帝。

西魏文帝(507-551)
即元宝炬。轻躁薄行,沉湎酒色。仕北魏,为直阁将军。与孝明帝谋杀灵太后,事泄免官。随孝武帝西投宇文泰,任太宰。孝武帝死后,被宇文泰立为皇帝,史称西魏,在位十六年。名为帝王而权归宇文泰。

元谐1(?-495)
字仲和。鲜卑族。河南洛阳人。袭父爵广川王。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卒,谥号“刚”。孝文帝为之尽哀,并诏令葬于邙山,规定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皆为河南洛阳人。

元法僧(454-536)
北魏宗室。仕魏为光禄大夫、徐州刺史。梁普通五年(524),魏国内大乱,汉僧乃据彭于称帝,立诸子为王,后又归降梁,授司空,封始安郡公,历郢州刺史、太尉。大同二年卒。

元澄(467-519)
字道镇。河南洛阳人。云长子。北魏大臣。以孝闻名,袭爵任城王,加官征北大将军,任徐州刺史,政绩卓著。任尚书令,积极赞助北魏孝文帝变法和迁都。官至尚书右仆射。文帝视为“郑子产”、“张子房”。

元勰(476-508)
字彦和。河南洛阳人。北魏献文帝子。初封始平王,协助孝文帝进行改革,议决军国大政,迁中书令,随驾征战,总统六师。素志恬淡,又恐功高震主,求得孝文帝遗诏,准其辞官。集古今贤达帝王为《要略》三十一卷。

元英(?-510)
字虎儿。河南洛阳人。北魏大臣。司弓马,能吹笛,通医术。仕北魏,为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连胜南朝梁军,威震南境,迁安南大将军,赐爵广武伯。官至尚书左仆射。

元嘉(?-511)
河南洛阳人。北魏大臣。性沉静,喜怒不形于色。任徐州刺史,有政绩,袭封广阳王。受孝文帝遗诏任尚书左仆射,辅佐宣武帝,官至司徒。

慧可(487-593)
俗姓姬,名神光。河南洛阳人。北魏名僧。求道于嵩山少林寺达摩大师,雪夜断臂,感动达摩,赐法名慧可。受达摩衣钵,继禅宗法统为第二祖。享年一百零七岁。

元晖(?-518)
字景袭。河南洛阳人。北魏大臣。谏阻宣武帝北迁,得以定都洛阳。由尚书主客郎迁侍中,擅掌机要,纳贿授官,官职皆有定价,聚敛无厌,载物之车不绝于路。爱好文学,集儒士分类撰录百家要事,上起伏羲,下至晋宋,辑成《科录》二百七十卷。

元愉(488-508)
字宣德。河南洛阳人。北魏孝文帝子。封京兆王,任中书监。喜文学,与其弟广平王元怀竞相豪奢,入不敷出,贪纵不法,贬冀州刺史。据州反叛,兵败被俘。

元延明(?-?)
河南洛阳人。北魏文学家。袭父爵安丰王。初事宣武帝,官至太中大夫;继事孝明帝,任豫州刺史,政绩优异。拜徐州大都督,靖绥东南边境。官至大司马。以才学名世,有诗文三百余篇。

元匡(?-525)
字建扶,鲜卑族。河南洛阳人。性耿直,有气节。北魏孝文帝谓其有匡扶社稷之才,遂改为此名字。获准袭偃父爵广阳王。自制棺材,欲诣阙论权臣尚书令高肇罪,被御史中尉王显弹劾,判为死刑,遇赦得免。与尚书令任城王元澄不睦,再判死罪,复蒙宥,官终关右都督。

元叉(?-525)
字伯俊,鲜卑族。河南洛阳人。继长子。灵太后执政时,因是灵太后妹婿而倍受宠信,任侍中。与刘腾合谋诬陷清河王元怿谋反,矫诏杀元怿。伪造灵太后逊位诏,使孝明帝亲政,任领军将军,尚书令。专擅机要,朝政大坏。灵太后再度执政,被贬为平民。谋反事发,被杀。

房谟(?-?)
字敬放。河南洛阳人。北魏大臣。孝明帝时任代郡太守,以廉惠著称,东魏初年,任兖州、徐州刺史,皆有政绩。因其子房子远罪免去吏部尚书之职。官终晋州刺史,临终嘱其亲属拒受官府馈秘。

元融(?-526)
字永兴,北魏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宣武帝复其祖爵章武王,拜骁骑将军。战败南朝梁军,收复梁城,迁中护军。性贪,因恣意聚敛而被免官除爵。曾与陈留公李崇同陪灵太后巡视仓库,灵太后令其任力背负布绢,负走则归已。二人背负过多,李崇伤腰、元融损脚。后复爵起用,率军讨葛荣,阵亡。

于谨(492-568)
字思敬,鲜卑族。河南洛阳人。性深沉,有识量。不做州郡小吏,隐居待时。北魏孝明帝时,出任大行台仆射铠曹参军事,随军北伐蠕蠕,首战告捷。屡经战阵,常以奇制胜,封石城县伯。西魏初,任北雍州刺史,进爵蓝田县公。官至大司寇。入北周,封燕国公,官至太傅。名位愈重,其行愈廉。

元顺(494-528)
字子和,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北魏文学家。官至吏部尚书兼右仆射。性情耿直,不避权贵,敢于当面斥责宠臣高肇,直言讽谏临朝执政的灵太后。为避尔朱荣兵难而出走,途中被民户杀死。少有神童之誉,一反当时膏梁子弟游乐之风。

元雍(?-528)
字思穆,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北魏献文帝子,封高阳王。任冀州刺史,略有政声。迁司空公,议定律令。任孝明帝太傅,触怒权贵于忠而免官,几乎被杀。后起用官至丞相。然识浅学疏,无所裨益。生活淫靡,被尔朱荣杀于河阴。

元颢(?-529)
字子明,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袭父爵北海王。假征西将军讨伐宿勤明达解幽州,华州之围。任四骑大将军、相州刺史,抗击葛荣叛军。虽受孝庄帝太傅之官,但于天下大乱中观望自安,保存实力。谋泄奔南朝梁,被奉为魏主,借数千梁兵,回北魏争帝。于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攻占洛阳,自立为帝,年号“建武”。而用人不当,纵兵抢掠,大失民望。不久,被尔朱荣击败,被士卒杀死。

元徽(?-530)
字显顺,鲜卑族。河南洛阳人。袭祖爵城阳王。仕北魏,有清誉。迁并州刺史,开仓济民,拜车骑将军,甚受灵太后宠信,然谄媚奉迎,无补朝政。元颢争帝,以护卫孝庄帝功迁大司马。劝孝庄帝杀死尔朱荣,至尔朱兆起兵反叛,却无计可出,洛阳城破,撇下孝庄帝出逃,被其故吏杀死。

元天穆(?-530)
鲜卑族。河南洛阳人。性温和,善射。仕北魏,任并州刺史。与尔朱荣深相结托,屠戮朝臣于河阴,拥立孝庄帝,封上党王。与高欢合力破邢杲军。及元颢称帝,迎孝庄帝于河内。官至太宰,纳财受贿,与尔朱荣同被孝庄帝杀死。

元罗(?-?)
字仲网,鲜卑族。河南洛阳人。素以简朴著称。虽父元继、兄元叉贵盛,但能虚已待人,名重当世。东魏初任梁州刺史,降梁,封南郡王。及侯景称帝,任尚书令。后仕西魏,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封固道郡公。

赵肃(?-?)
字庆雍。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操行名世,历仕北魏、东魏、西魏三代。西魏文帝时封清河县子,任廷尉卿。执法平允,决断得当,廉洁谨慎,不营产业。官至车骑大将军。受宇文泰令撰写法律,患心疾卒。

山伟(?-?)
字仲才,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北魏孝明帝时任侍御史,上任五日,弹劾其妻堂叔。干求领军元叉,擢为尚书士郎,修起居注。东魏初年,官至中书令。谄说权贵,争得修史权,而在位二十余年,时事万不记一,致使后世撰史缺乏史料。然不治产业,死后卖宅而葬。

元文遥(?-?)
字德远,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北魏末年辞去太尉东阁祭酒而隐居林虑山,至东魏末年被征为大将军府功曹。入北齐,迁中书舍人,不知原由被监禁数年。官至尚书左仆射,封宁都郡公。明达世务,曾改革县令任用制。

赵刚(?-?)
字僧庆。河南洛阳人。北魏末年,奉孝武帝诏令东荆州刺史冯景昭率兵赴京。兵未及发而孝武帝西迁,力劝冯景昭依附西魏。兵败于侯景,被俘获。自赎其身,又把东魏东荆刺史李魔伶劝归西魏。因功封临汝县伯,拜车骑大将军。以镇压渭州农民起义功加骠骑大将军。入北周,任利州刺史,征讨安抚氐人。

元孚(?-540)
字秀和,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北魏孝明帝时任尚书右丞,集古今名妃贤后之事,为四卷,奏献灵太后,迁尚书左丞。奉使安抚阿那瑰,有辱使命而判处流放罪。后任冀州刺史,劝民农桑,州内称慈父,邻州谓神君。入西魏,封扶风郡王,官至太尉。

元欣(?-?)
字庆乐,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北魏孝明帝时任荆州刺史,封淮阳王,复封其父爵广陵王。一生三任太傅,一任太师,官至大丞相。性粗率,好犬鹰,爱种果树,京城名果多出其园。

长孙绍远(?-?)
字师,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北周音乐家。以军功封东阿县伯。后任西魏大司乐。入北周,封上党公。博闻强记,酷爱典籍。广召工人,为北周宫廷制造乐器,音节为八,周明帝纳之。被尊为乐祖。

元晖业(?-551)
一名绍远,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少凶险轻薄,结交寇盗。长而自新,涉经史,能作文。北魏孝庄帝时袭祖爵济阴王。仕东魏,官至太尉。入北齐,降爵为美阳县公。因于宫门外骂元韶误国而被高洋杀死。

元伟(?-?)
字猷道,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北魏末,任员外散骑常侍郎,赐爵高阳县伯。仕西魏,封南安郡王,官至车骑大将军。入北周,任成州刺史,施惠于民。官至大将军。笃爱文学,曾受庚信写诗赞扬。

元韶(?-559)
字世胄,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北魏孝庄帝侄,袭祖爵彭城王。入北齐,降王爵为公爵。好儒学,有惠政。常被北齐文宣帝高洋打扮成妇女而招摇过市。天保十年,回答高洋问话,说汉光武帝中兴之因在于王莽诛刘不尽。于是,被囚于地牢饿死,元氏七百余人尽被高洋杀害。

元定(?-567)
字愿安,鲜卑族。河南洛阳人。淳厚少言,勇敢有谋略,战必冲锋陷阵,未尝言其功,将士称其为长者,深受宇文泰赏识。北魏末,以军功拜步兵校尉,封高邑县男。入西魏,进爵建城郡王,官至骠骑大将军。入北周,降爵为长湖郡公,官至大将军。

长孙俭(?-569)
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原名庆明,宇文泰认为他安于贫素,改其名为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随尔朱天光破陇右,赐爵索虏侯。入西魏,任荆州刺史,方正有行,部属敬畏,吏民为他建造“清德楼”。以献策攻取南朝梁都江陵,镇守江陵,官至大将军,移镇荆州。入北周,官至柱国。

元景安(?-577)
鲜卑族。河南洛阳人。性沉敏,善事人。北魏末,官至太中大夫,随孝武帝西迁。及东西魏交战,临阵投奔东魏。七迁兵部尚书。其部下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入北齐,官至领军大将军,爵至历阳郡公。入北周,率军讨伐稽胡,阵亡。

斛斯徵(529-584)
字士亮,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初仕西魏,官至太常少卿。入北周,为皇室子弟之师,封岐国公,官至上大将军、大宗伯。上表谏北周宣帝改过,受馋入狱。被狱卒私自释放,遇赦得免。入隋,复其官爵。遍览群书,善解音律。

周摇(504-588)
字世安。隋河南洛阳人。西魏时,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北周闵帝受禅,封金水郡公,历凤、楚二州刺史。从武帝平齐,以功超授柱国,封夔国公,迁晋州总管。隋开皇初,任幽州总管,徙任寿州。以年老归第。卒谥曰恭。

元亨(520-589)
字德良。隋河南洛阳人。西魏时袭父爵为冯翊王,改封平凉王。入北周历任陇州刺史、御正大夫、洛州刺史。隋文帝即位,拜太常卿。出为卫州刺史,加大将军。

元晖(约526-586)
字叔平。隋河南洛阳人。北周时历任相府中兵参军、司宪大夫等职。曾出使突厥。隋开皇,拜都官尚书,兼领太仆,奏请决杜阳水灌三畦原,改造盐硷地数千顷。历官兵部尚书、魏州刺史。

元景山(约531-586)
字瑶岳。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北周时为大将,征战有功累有升迁,官至上大将军。隋开皇元年,以行军元帅统兵伐陈,所战皆捷。拜上柱国。卒,谥曰襄。

元岩(?-593)
字君山。隋河南洛阳人。性鲠直,好读书,以名节自许。任职北周,位至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民部中大夫。隋开国,拜兵部尚书、进爵平昌郡公,迁益州总管长史。在任执法严明。

王谊(540-585)
字宜君。隋河南洛阳人。祖籍乐浪(今属朝鲜)。少与杨坚同学。博览群书,有武艺。平齐之战有救护周武帝功。周宣帝忌其刚直,出为襄州总管。历任官北周闵、武、宣、静四帝。杨坚代周前为网罗势力,以谊系几代旧臣,将自已的女儿许配谊子奉孝为妻。杨坚执政,以平定司马消难功,拜大司徒。隋开国,晋封谊为郢国公。后同元谐常有失意语,被告发,赐死。

长孙览(?-?)
字休因。隋河南洛阳人。北周上党郡公长孙绍远之子。明帝时为大都督,封薛国公,参加平齐战役,晋柱国。隋初,任东南道行军元帅,充八总管水陆俱进攻陈。陈宣帝卒,以礼不伐丧,转任泾州刺史,有政绩。

元谐2(?-?)
隋河南洛阳人。任职北周,以军功累迁大将军,杨坚为北周丞相时引其为心腹。隋开国,晋位上大将军,封乐安郡公,奉诏参修律令。吐谷浑犯凉州,他以行军元帅领兵击之,降服其名王公侯三十人。因事免官,以谋反罪被杀。

卫玄(540-617)
字文升。隋河南洛阳人。北周武帝时领京兆尹。入隋,迁淮州总管,晋封同轨郡公,继为卫尉少卿。平南方山獠部族乱,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京兆内史。杨玄感反隋,破玄感于阌乡。

宇文庆(?-?)
字神庆。隋河南洛阳人。北周初,应募从征,以功授都督,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加开府,从武帝出征,以功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杨坚为丞相时引为心腹。隋开国,拜左武卫将军,晋上柱国。

长孙平(?-约603)
字处均。隋河南洛阳人。北周柱国长孙俭子。仕北周,官至小司寇。隋开皇间,任度支尚书,上书文帝劝农积谷为务,转任工部尚书。进位大将军,拜太常卿,判吏部尚书事。

元胄(?-604)
隋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六代孙。任职北周,官至大将军,杨坚为丞相时,引他为心腹。隋开国后,以功晋位上柱国,封武陵郡公。官至右卫大将军。

贺若弼(543-607)
字辅伯。隋河南洛阳人。在北周官至寿州刺史,封襄邑县公。入隋,任吴州总管。开皇九年,任行军总管,击败陈军主力于蒋山(今钟山)。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官至右武侯大将军。

于仲文(544-612)
字次武。隋河南洛阳人。初任职北周,官至东郡太守。入隋,拜行军元帅,曾统十二总管以击胡。炀帝即位,迁右翊卫大将军。从炀帝讨吐谷浑,功进光禄大夫,深受宠信。

宇文弼(545-607)
字公辅。隋河南洛阳人。任职北周,武帝时为礼部上士,能知人。隋武帝平齐,以军功拜司州总管。隋开皇初,任尚书右丞,炀帝即位,先后拜刑部、礼部尚书。

长孙炽(548-610)
字仲光。隋河南洛阳人。仕北周,官至御正上士,杨坚为丞相时,擢丞相府功曹参军,加大都督。入隋,授职内史舍人,开府仪同三司。官至银青光禄大夫。

元寿(548-611)
字长寿。隋河南洛阳人。北周时位至仪陇县侯、仪同三司。入隋,参与漕渠、平陈、讨汉王谅、征吐谷浑等重大战役。以功累迁大将军、太府卿。

独孤皇后(552-602)
名伽罗。隋洛阳人。北周大司马孤独信之女。十四岁嫁杨坚,所生长女为北周宣帝皇后。宣帝死,静帝幼龄即位,杨坚以国丈入宫辅政。她鼓励杨坚代周自立,坚即位后立其为皇后。

长孙晟(552-609)
字季晟。隋河南洛阳人。任职北周,初为司卫上士,奉命出使突厥,迁奉东都尉。隋开皇,突厥势盛,屡侵隋境,他上书朝廷提出一系列策略,迫使突厥向隋称臣。官至右骁卫将军。

元文都(?-618)
河南洛阳人。隋开皇,授内史舍人,以干练知名,擢尚书左丞。大业十二年炀帝幸江都,奉命留守东都,佐越王侗守洛阳。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炀帝后,他与王世充等拥越王侗称帝。

元弘嗣(564-613)
隋河南洛阳人。袭父爵为北周渔阳郡公,任左亲卫。隋开皇九年,随晋王杨广平陈,以功授上仪同。历观、幽二州总管长史,为政苛酷。炀帝征辽东,他负责监造战船。役毕,晋位金紫光禄大夫。

丘和(551-637)
唐河南洛阳人。初仕北周,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入隋,累迁右武卫将军。隋亡归顺唐朝,授上柱国、谭国公、交州总管。官至左武侯大将军。卒谥襄,陪葬献陵。

丘行恭(586-665)
和子。隋大业末年,聚众于长安西部一带,镇压当地“奴贼”,收其兵众起家。李渊起兵进据关中,他率众与李世民会于渭北。随后入长安。后又从李世民南征北战。围剿王世充时,因李世民所乘马被箭射中,他下马拔箭,将自已坐骑给世民,步行马前,执长刀大呼突围。屡立战功。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麟德二年卒。

长孙无忌(?-659)
字辅机,唐河南洛阳人。隋末随李世民征伐屡立战功,授北部郎中,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了皇位,任左武侯大将军。封齐国公。

长孙皇后(600-636)
唐河南洛阳人。隋左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十三岁嫁李世民,太宗即位,立为皇后。常劝诫太宗近贤臣、纳忠言,居安思危。集古代贤德女子事编成《女则要录》十卷。卒太宗为“内失良佐”哀痛不已。

元万顷(?-689)
唐洛阳人。初为通事舍人。乾封中从征高丽,为辽东道总管记室,因所作檄文中有语被敌方利用,被流放岭外。召还拜著作郎。高宗召文士于宫中,以分宰相之权,他被选中,号“北门学士”。

元仁基(?-?)
字惟固。唐洛阳人。贞观十九年从太宗征高丽,以功赐宜君田二十顷、马百匹。拜宁塞令,袭常山公。

元行冲(653-729)
名澹。唐河南洛阳人。景云中官至太常少卿。北魏无编年史,乃撰《魏典》三十卷。开元中累迁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主持校理东宫丽正殿藏书,编成《群书四部录》。

阳峤(?-?)
唐河南洛阳人。历官詹事司直、右台侍御史、国子司业。睿宗朝官至尚书右丞,以清白知名。平生谨慎好学,诲人不倦,所教尹知章、范行恭等均成为当时名儒。

张说(667-730)
字道济。唐河南洛阳人。历事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官至中书令,封燕国公。他在为相其间,改革兵制,对唐朝由府兵制转为募兵制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朝廷大述作多出他手,人称大手笔。

于休烈(692-772)
唐河南洛阳人。累迁比部郎中,杨国忠执政,嫉其不附已,出为中部郡太守。肃宗时,为太常少卿兼修国史。奏呈所撰《五代帝王论》,累迁右散骑常侍兼修国史。终工部尚书。

张均(?-?)
唐洛阳人。张说长子。开元间,历任户部、兵部侍郎,一度贬饶州刺史。九迁刑部尚书。屡为李林甫、杨国忠抑制,仅官至大理卿。安禄山叛陷长安,被任中书令。叛平被追究治罪。

罗希奭(?-?)
唐洛阳人。与李林甫是连襟,天宝初被李引荐为御史台主簿,迁殿中侍御史,与吉温同理狱讼,俱以酷峻称,时称“罗钳吉网”。

吉温(?-759)
唐河南洛阳人。天宝初为新丰丞,李林甫引用之,与罗希奭同理狱讼,俱以酷刑著称,时称“罗钳吉网”。后擢户部郎中兼侍御史,被杨国忠以受贿罪贬至端州,又派人将其杀死。

元延祖(?-?)
唐洛阳人。元亨子,元结父。四十岁始作舂陵丞,不久即弃官,灌畦折薪,以为有生之役。安禄山反,他召子元结戒之重名节。年七十六卒。

萧昕(702-791)
字中明。唐河南洛阳人。博学宏辞,授阳武县主簿。累迁左补阙。安禄山犯长安,他随玄宗逃往蜀中,奉诰至灵武册立肃宗。大历间奉命出使回纥,以理折服之。以太子少傅致仕。

贾至(718-772)
字幼邻。唐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为中书舍人,知制诰。安禄山陷长安,他随玄宗逃至蜀中。玄宗传肃宗的册文出自其手。唐代举人直接到长安考官的制度就是在他的提倡下开始的。

元结(719-772)
字次山,号漫郎。唐河南洛阳人。安史之乱中,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在鄂北、豫南一带阻抵史思明,保全十五城,以功授御史,迁道州刺史。文学上强调以“救时劝俗”为政治目的,深受杜甫赞扬。

李观(?-?)
唐洛阳人。吐蕃派兵犯边,他率子姓乡里守黑水,遏止了吐蕃军侵扰。被岭南节度使杨慎微选为偏将,擢龙武将军。建中四年护德宗奔奉天,擢为四镇北庭行军、泾源节度使。仕终检校工部尚书,赠太子少傅。

卢迈(738-798)
字子玄。唐河南洛阳人。举明经入第,调河南主簿,擢右补阙,三迁吏部员外郎。数陈当世病弊,进给事中,平章事,再进中书侍郎。与陆贽、赵憬同辅政,治身循法。以太子宾客致仕。

李涉(?-?)
自号清溪子。唐洛阳人。诗人。早岁客居梁园,性好山水,隐居庐山香炉峰下。陈许节度府召为属官,宪宗时充任太子通事舍人,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其诗擅长七绝,《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刘禹锡(772-824)
字梦得。唐洛阳人。文学家。博学宏辞,擢监察御史。历任礼部侍郎,集贤直学士,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一生创作大量诗歌,有《刘宾客集》。与当时柳宗元、白居易交情深厚,享有“诗豪”盛名。

元稹(779-831)
字微之,唐河南洛阳人。少以才学知名,拜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依附宦官崔潭峻、魏弘简等,累迁至工部侍郎同平章事。长于诗,所作传奇《会真记》为西厢记故事之蓝本。

曹确(?-?)
字刚中。唐河南洛阳人。开成进士,累官兵部侍郎。咸通五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兼修国史。僖宗即位累加右仆射判度支,出为镇海军节度使,拒庞勋有功,加太子太师。为官清廉。

卢质(866-942)
河南洛阳人。字子征。事唐为秘书郎。与张承业议立庄宗李存勖为嗣,累加银青光禄大夫、行台礼部尚书。庄宗即位,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右仆射等职。卒赠太子太师。

张铸(891-963)
河南洛阳人。后梁贞明进士,补福昌卫、集贤校理,拜监察御史、迁殿侍御史。仕后唐,历起居郎、右司员外郎。后晋时,为秘书少监、判太常寺事。入后周,历左谏议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宋初,加检校刑部尚书。卒。善笔札,虽老,灯下手书如蝇,后晋以来,册文多出铸手。

张勋(900-967)
河南洛阳人。后晋开运中,为供奉官。仕后周,监光州军,攻黄州,败吴兵于麻城,破柏业山砦,目中流矢,迁内园副使,宋初,从石守信,败李筠部于太行,破泽州;又讨李重进,克扬州;平荆湖,以战功,拜衡州刺史。为将领残忍好杀,每攻破城邑,扬言“且斩”,时人斥为“张且斩”,死于扬州。

祁廷训(924-981)
河南洛阳人。初隶后周太祖帐下,历东西班蕃行首、铁骑都虞侯。世宗即位,任东西都指挥使。入宋,为安远军节度使、左领军卫上将军,坐私贩竹木贵鬻入官,不久,复旧官,死。廷训体形魁武,无才略,与事回避。人称“祁驼”,其体庞大而无用。

王审琦(925-974)
字仲宝。其先辽西(今辽宁义县北)人。字仲宝。忠厚有谋略,尤善骑射。后周时官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宋初,从太祖征李筠,副石守信讨李重进叛乱。建隆二年(961),交出兵权,出为忠正军节度使。开宝二年(969),从征太原,授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使。三年(970),改镇许州,留居京师。政令宽简。卒,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

王承衍(952-1003)
审琦长子。开宝初,补内殿供奉官都知。真宗即位,改河中尹、护国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咸平六年(1003),因疾求免官,三奏不许。病卒,赠中书令。

王克臣(1014-1089)
审琦次子。好读书,喜作诗,懂音律。开宝中,授闲使。咸平时,连知延、代、并三州,皆兼兵马钤辖,后改永州刺史。景德中,天水为蕃汉民杂居,真宗选守臣抚治,擢知秦州,徙知天在雄军。因足疾,改左武卫大将军,知寿州。卒。

石熙载(928-984)
宋河南洛阳人。字凝绩。宋初为太宗掌书记。太宗即位,为左补阙,知贡举。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迁刑部侍郎,拜户部尚书、枢密使。求解职,授尚书右仆射。居家严谨,有礼法。

石中立
熙载次子。初补西头供奉官,改光禄寺丞。历直集贤院、盐铁判官、尚书礼部侍郎。坐举官不当,落史馆修撰,罢审官院。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判秘阁。景祐四年(1037),拜参知政事。次年,罢副相,以户部侍郎为资政殿大学士,领通进、银召司,以太子少傅致仕,迁少师。卒,赠太子太傅。

宋偓(926-989)
本名延渥,河南洛阳人。后晋初,以父战死补殿直。后汉乾祐初,拜右金吾卫大将军、驸马都尉。后周广顺初,率所部投周太祖,授左监门卫上将军。恭帝嗣位,加开府仪同三司,入宁。加检校太师,从太祖征杨州,为行营排阵使,平定李重进叛乱,以军功改保信军节度使。开宝中,封邢国公,旋同知州,卒,赠侍中。

宋元靖
偓子,官至供备库使,元度至供备库副使,元载、元亨并为左侍禁、閤门祗候。景德中,偓幼子元翰至京府,求分家财。真宗诏释勿问,并谕其家属务遵孝章皇后遗嘱“敦睦”之戒。元度子惟简为殿直,惟易为奉职,其家贵盛,罕有伦比。

吕蒙正(944-1011)
宋河南洛阳人。字圣功。太平兴国进士第一。。五年,知制诰,入翰林学士,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淳化二年为亲戚事忤旨,罢相。四年复相。至道元年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蒙正知人善任,为政宽简。咸平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蔡国公。改封徐,又封许。善知人,有重望。初蒙正见富弼,惊言:“此儿他日名位与我似,而勋业皆过于吾”。太宗赏灯夕设宴欢饮,蒙正避席而直言,常见城外数里内,饥寒而死者甚多,愿陛下要视近及远,天下之幸福。太宗脸色变而不言。大中祥复年间,真宗幸见蒙正。问:“诸子孰可用?”蒙正不推其子,而荐其侄吕夷简,并谓“宰相才也”。卒,赠中书令,谥文穆。

王曙(969-1036)
宋河南府(今洛阳市)人。字晦叔。举贤良方正,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出任定海知县,后迁太常丞。降官监庐州茶税,后迁尚书工部员外郎,复多次被降黜。曙妻系寇准之女,准罢相,曙亦随之降职。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王益恭
曙长子,以荫为卫尉寺丞。慕唐王龟为人。淡于仕进,数解官就养。其父任参知政事,益恭劝曙引年请辞位,曙遂以疾请罢。益恭官终尚书司门员外郎,致仕,尝与隐者出游,洛阳名园山水,无不至,卒。

王益柔
曙次子。自少好学,通阅群书。受司马光赏识。以父荫,迁殿中丞。时,元昊扰边,上备边选将之策。历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盐铁判官、两浙、京东西转运使等。熙宁元年(1068),入判度支审院。官至知应天府。少有才华,一日为文可达数千字,喜论国家大事,遇事敢谏,无所畏避。

赵安仁(958-1018)
河南洛阳人。幼聪慧,执笔即能写大字。十三岁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闻,为赵普、李昉等所嘉奖。雍熙进士。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召试翰林,迁太常丞。著集贤院。真宗即位,拜右正言,重修《太祖实录》。参加澶渊订盟,言谈正然,酬对机敏,辽使慑服。咸平中,同知贡举,旋知制诰。景德三年(1006),拜参知政事,修国史。国史成,迁右丞。后官终御史中丞,好读书,有集五十卷,尤知典故,喜教诲后进,为士人所推崇。病死,赠吏部尚书,谥文定。

赵孚
安仁父。后周显德进士,补开封尉,擢宗正丞。宋太宗即位,为国子监丞、知袁州,迁殿中侍御史。雍熙中,诏询御戎之策,乃上奏称,以为不用干戈,不劳飞輓,为万世之利,为太宗所嘉重。

赵良规
安仁子。举进士,擢集贤校理兼宗正丞,预修《宋会要》,出通判蕲州,迁荆湖南路转运使,免除楚王马殷所赋丁口米数万石。历任光禄卿、知同、陕、相、濠州等,卒。

赵君锡
安仁孙,举进士。调知武强县,徙知大宗正丞,改开封府推官。元祐初,擢给事中。论蔡确,章惇有罪不宜复职,苏轼出知杭州,上奏称轼留在朝,天下蒙福。贾易劾轼题诗怨谤,君锡又称愿亟正轼罪。出尔反尔,宣仁后览之不悦,出知郑、陈、澶三州。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卒,绍兴六年(1136),赠徵猷阁直学士。

任布
河南洛阳人。家贫,勤学。举进士。历权三司盐铁判官、知宿州、梓州路转运使、枢密副使等。北宋皇祐间,诏陪祀明堂,称疾不赴,卒,赠太子太傅,谥恭惠。

郭忠孝(?-?)
宋河南洛阳人。字立之。郭逵子。以父荫补官,靖康中,为永兴路提点刑狱,反对与金议和。金人犯永兴,与经略唐重分城而守。城陷与城亡。朝廷赠大中大夫。

宋太祖宋皇后(952-995)
河南洛阳人。母为后汉永宁公主。孝明后死,开宝元年(968),入宫为皇后,终年四十四,谥孝章。

温仲舒(954-1010)
宋河南洛阳人。字秉阳。官大理寺卿,通判吉州,迁知汾州。累为右正言、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累官至昭文馆大学士。自正言到枢密皆与寇准同进,时称“温寇”。

种放(956-1016)
宋河南府(今洛阳市)人。字明逸。深通《易》学、不事科举。父死,奉母隐居终南山豹林谷三十年。终身不娶。喜饮酒,自号“云溪醉侯”。母卒,真宗召授左司谏,直昭文馆。

种放母(?-998)
宋河南洛阳人。偕子隐居于终南山豹林谷,种放聚徒讲学养母。淳化间,太宗召种放入朝,母怒,焚烧其笔墨。与放转居穷僻处,太宗嘉其节,赐钱,并派吏每岁定时慰问。

王随(973-1039)
宋河南府(今洛阳市)人。字子正。累擢知制诰,以不善制辞出任应天知府,治政太宽,改扬州知州。加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由河南府召为御史中丞,迁尚书礼部侍郎。明道中,拜参知政事,加吏部侍郎、知枢密院事,旋拜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为相一年,无所建树,与执政陈尧佐等数争事,为谏官韩琦所劾,罢相,判河阳。卒,赠中书令,谥章惠,后改文惠。

种世衡(985-1045)
宋河南府(今洛阳市)人。少尚气节,不爱家产,惟留图书。以荫补将作监主簿,迁太子中舍人。时对西夏用兵,于宽州废垒处筑城,城成,赐号青间(今陕西青涧)。招募商人,城逐渐富裕,钱粮器械均能自给。对西夏实行离间计,使西夏诛杀大将野利兄弟。庆历中擢知怀州兼环庆路钤辖,教官吏百姓练习骑射,屡败夏人。人明珠等交结西夏,世衡受命筑古细腰城以绝其通路。世衡善用兵,善抚士卒,人深敬爱之。卒画像祭祀。其子诘、谔、诊为将材,号关中“三种”。

滕宗谅(约991-1047)
宋河南府(今洛阳市)人。字子京。大中祥符与范仲淹同举进士。初在泰州协助范仲淹主持修筑捍海堰,累官至殿中丞。因曾谏请刘太后还政,仁宗亲政后擢为左正言,迁左司谏,以言宫禁事被责。徙知湖州。西夏攻宋,因部署防务有方,经范仲淹举荐,擢升天章阁侍制,徙庆州。不久因在泾州用公使钱被弹劾。乐善好施,家无余财。所至多建学校,在湖州所建尤多。

范雍(993-1050)
字伯纯。原籍太原。后徙河南府(今洛阳市)。举进士。累官殿中丞、知端州。河决滑州,选为京东转运副使,以功加龙图阁直学士。历任河北、陕西转运使、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陈安边六事,又请于天雄军屯甲兵以备以河北,于永兴军、河中府募土兵以备陕西,一旦泾原、环庆有警,河中往援。元昊犯边,出知延州。元昊先遣使伪降,继而引兵数万破金明砦,乘胜进军至延州城直。雍召刘平帅师来援,平败于三川口。降为户部侍郎、知安州。玉清宫火灾,主张罢修,以敬“天火”。迁礼部尚书。卒,赠太师。

赵尚宽(995-1062)
宋河南府(今洛阳市)人。字济之。仁宗时知平阳县,邻县有大囚夜逃,尚宽捕获,迁知忠州。有政绩。知唐州,疏三陂一渠,灌田万余顷。包拯上其事迹,仁宗下诏表彰。王安石,苏轼均有赞诗。官至司农卿。

富弼(1004-1083)
宋河南府(今洛阳市)人,字彦国。天圣八年举茂才特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累擢知谏院。康定元年,建议宰相兼领枢密院事,出使契丹,不辱使命,拜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被排斥,出知郓州。因母丧去位,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神宗即位,入见问边事,答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至和二年,召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并为相,天下称为“富文”。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称疾求退,出判亳州。求归加司空,封韩国公。卒,赠太尉,谥文忠。

郭逵(1022-1088)
字仲通。祖籍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徙居洛阳。北宋康定中,兄遵战死,录为三班奉职,隶范仲淹麾下,迁真定兵马监押。历河北缘边安抚都监、容州观察使、泾原路副都部署等。治平二年(1065),以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旋出领陕西宣抚使,判渭州。神宗即位后,迁静难军留后,边将种谔受嵬名山降,取绥州,西夏诱杀杨定。朝论以边衅复起,诏焚弃绥州,逵匿诏不下。官终检校太尉,雄武军留后。

种诂(约1024-约1093)
宋河南洛阳人。字大质。名将种世衡长子。以父功录为天兴尉,治平末任泾源路都监,知原州。贺辽国国母生日任副使。后历任环庆路钤辖,知环州,又改永兴路钤辖,知宁州。

种谔(1027-1083)
宋河南洛阳人。字子正。名将种世衡次子,以父任荐知青涧城。谔善用兵,尤善出奇兵。以计胁降西夏名将嵬名山,大败西夏,建绥城。迁延州总管。谔性诈,残忍,喜功,常在边疆寻事。

种谊(?-?)
北宋末河南洛阳人。字寿翁。名将种世衡幼子。以战功累官至西京使。知岷州,一战擒鬼章,拜西上阁门使,康州刺史。夏人犯延安,闻种谊至,不战而逃。官至保州团练使。治军整严,故每战必胜。

杨畏(1044-1112)
字子安。祖籍遂宁(今属四川)人,徙居洛阳。举进士。得王安石赏识,荐为郓州教授。畏为人反复多变,人称“杨三变”。尊王安石之学,以为得圣人之意。元祐初,称赞司马光盛德,至光死,复诋毁光。与吕大防、刘挚善,协助大防攻挚。又攻苏颂、范纯仁。欲荐苏辙为相,知其不能为相,又诋毁苏辙不可用,百官莫不侧目。入元祐党籍。后得蔡京帮助,除其党籍,旋复宝文阁侍制,卒。

郭忠孝(?-?)
宋河南洛阳人,字立之。郭逵子。以父荫补官,靖康中,为永兴路提点刑狱,反对与金议和。金人犯永兴,与经略唐重分城而守。城陷与城亡。朝廷赠大中大夫。

种师道(1051-1126)
宋河南洛阳人。字彝叔。种世衡孙。以荫补三班奉职,原州通判,提举秦凤路常平。改知德顺军。主师西北各边州,屡败夏人。力谏联金攻辽,被迫辞官。钦宗靖康之难,任京畿、河北制制使,驰援汴京,金人惧而稍退。金兵退,罢为中太一宫使。复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召还,病亡,赠开府仪同三司。建炎中,加赠少保,谥忠宪。

种师中(1059-1126)
宋河南洛阳人。字端孺,种世衡孙。历任环、滨等地知州。以功迁奉宁军承宣使。用兵老成持重著称,靖康元年奉诏入援中山、河间,未至而敌退。枢密院事许翰误信谎情,逐其进军寿阳,反为金兵所袭。师中身受重创,竞战死。

富直柔(?-?)
南宋洛阳人。字季申,富弼孙。以父任补官,靖康初任秘书省正字。因张浚荐授著佐郎。迁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吕颐浩、秦桧所忌,提举临安洞霄宫。与苏迟、叶梦得等徜徉山泽,吟咏以终。

朱敦儒(1080-1175)
南宋词人。河南府(今洛阳市)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志行高洁,隐居不仕。秦桧为相时,奖用骚人墨客,以文饰太平,敦儒得任鸿胪少卿。桧死,敦儒亦废官。工诗及乐府,有词集《樵歌》及《岩壑老人诗文》各一卷。

卜天璋(?-1331)
字君璋。元洛阳(今洛阳市)人。元至大中,任南京府史,后迁饶州路总管,以治行第一而闻名于世。任山南廉访使,到任后严风纪,清吏治,州郡面貌大改。曾上《中兴济治策》二十条,达万余言。

秦从龙(1296-1365)
洛阳人。仕元。官江南行台侍御史。避乱居住镇江。徐达下镇江,朱元璋聘至左右,朝夕问以时事,事无大小都与他商议。曾以笔书漆简,问答绝密事,左右皆不能知。元至正二十五年,因子泽死,请告归。不久病死。

开济(?-?)
字来学。洛阳人。元末为察罕帖木儿掌书记。洪武初,授河南府训导,入为国子助教。以疾归,十五年,召试刑部尚书,为明朝制订了六科取士标准,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选拔了不少人才。

周济
字大亨。洛阳人。明永乐中,由举人入太学。历事都察院。宣德时,历江西、湖广都司断事。正统初,升御史。大同镇守中官骄横,济便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帝大嘉之。后巡按四川,谕解威州土官董敏、王允相仇杀。出为安庆知府,借漕粮振饥民,救活甚众。又为制定婚丧制度,禁侈费,风俗为之变。卒官,民皆罢市巷哭。

刘健(1433-?)
洛阳人。明天顺进士。官编修。成化时,任修撰、太子讲官。与修《英宗实录》。孝宗即位,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弘治中,官礼、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与修《大明会典》。为首辅,与李东阳、谢迁等同心辅政,竭诚尽力,甚被重用。武宗时嗣位,宠信宦官刘瑾等八人,时为“八党”。谋去瑾等不成,致仕,罢官为民。瑾伏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赠太师。

孙应奎
洛阳人。明正德末进士。授章丘知县。嘉靖四年(1525)任兵科给事中,上疏论杨一清、张璁、桂萼,弹劾吏部尚书方献夫。升户科左给事中。十一年言汪鋐不当罢黜,求复王准官,被贬高平县丞。后累官户部尚书。为谏官时,屡犯权贵,及掌管户部,一切得过且过,名声大损于前。致仕归,卒。

乔允升
洛阳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知县、御史、宣、大、山西、畿辅按察使。治行卓异,天启中累升刑部尚书。被弹劾为赵南星党,落职。崇祯初,时讼狱益繁,帝一切用重典。允升执法不屈,多所平反。清兵逼近北京城,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越城逃走,被抓获。帝震怒,下允升狱。后遣戍边卫。不久死。

张鲁(1917-2003)
作曲家。洛阳人。原名绍曾。1938年赴延安。1943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曾任晋西北文联音乐部副部长。建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副团长。1958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任中央歌舞团团长,黑龙江省歌舞团副团长。参与创作歌剧《白毛女》。

郑文翰(1920-2006)
洛阳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曾任抗大总校区队长、八路军一二0师营教导员、东北野战军团政治处主任、第四野战军团政委,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宜沙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部副主任,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政治部主任、副秘书长。回国后,历任国防部部长办公室参谋,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战士出版社副社长、军事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副院长、院长。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准(1928-)
作家。洛阳人。蒙古族。建国后,历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1985年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著有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电影文学剧本《老兵新传》、《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

赵梦桃(1935-1963)
劳动模范。洛阳人。女。1951年到陕西西北国棉一厂当细挡车工。是中共八大代表。她“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已”的精神,被誉为“梦桃精神”。1956年、1959年两次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偃师市
庞参(?-136)
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初仕郡,后举孝廉。历迁左校令、汉阳太守、护羌校尉、辽东太守。顺帝时官至太尉,录尚书事。曾因夫人杀前妻子免官,京师吏人愿为他代罪者上万人。

孙堪
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通经学,重节操。初仕郡县,汉明帝时历为县令、尚书令、光禄勋。居官清廉,敢干直言。曾几次免官又复仕,为政有治绩。

玄奘(602-664)
唐洛州缑氏(今偃师市南)人。高僧,号三藏法师。唐初佛教盛行,为了探求佛学正宗,于贞观三年出玉门关西行,至天竺那烂陀市,受学于名僧戒贤。历游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携经卷返长安,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宫等处译经。撰《大唐西域记》是现代研究印度、尼泊尔及中亚等地的珍贵资料。

毕构(?-716)
字隆择。唐河南偃师人。神龙初累迁中书舍人,得罪武三思被贬润州刺史。后历益州长史、陕州刺史、剑南道按察使等,所知州府,均有政声,政号清严,进户部尚书,河南尹、太子詹事。

武元衡(757-815)
字伯苍。唐河南缑氏(今偃师市南部)人。贞元二十年任御史中丞。廷对机敏,德宗称曰“真宰相器也”。元和二年,被宪宗擢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判户部事。

武儒衡(769-824)
字廷硕。唐河南缑氏(今偃师市南)人。元衡从弟。宪宗朝官至户部郎中、知谏议大夫兼知制诰。论议劲直,有风节,疾恶分明,始终未受到重用,仕终兵部侍郎。

朱光庭(1037-1094)
宋偃师人。以父荫登第,历知数县,人称“明镜”。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迁为左司谏,累官至给事中,后贬为亳州知府。

杨源懋(1885-1912)
字勉斋。偃师人。清光绪朝进士,授法部主事,任事数月,弃职归里。光绪三十四年为呼吁开国会,奔走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宣统元年出任中州公学监督,并加入同盟会,与刘镇华、王北方、蒋我山、张仲琴、邢德荣、王法岐、段松涛等密谋反清活动。宣统三年与刘镇华等联络豫西地方绿林武装在潼关宣布起义,曾先后占领灵宝、陕州。后出任与清军议和代表。民国初年加入章太炎为首的统一党,并当选为河南省临时议会议长。1912年6月病卒。

孟津县
左悺(?-165)
河南平阴(今河南孟津)人。宦官。桓帝初为小黄门史。与单超等五人佐助桓帝诛杀外戚梁冀兄弟,以功封上蔡侯,食邑一万三千户。是东汉专权朝政的主要宦官之一。后被大臣劾奏,畏罪自杀。

阎庆(506-582)
字仁庆。河南河阴(今孟津县)人。善抚士卒,言必有信,士兵乐为他效力。仕北魏,以军功拜中坚将军。入西魏,封安次县伯,官至骠骑大将军。入北周,进爵大安郡公,官至上柱国。

王铎(?-?)
字觉斯。孟津人。清书法家。明末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福王亡,降清,授礼部尚书。卒谥文安。其草书苍劲古朴,独成一家。有《拟山园诗栋单》。

阎廷谟(?-?)
字献儒,号嵩岳。孟津人。清顺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巡河北,决荆隆口,露宿监视,始得无阻。迁吏部主事。历员外郎,转湖广荆南道,累官湖广按察使。

汝阳县
杜康(?-?)
今河南汝阳县人。即少康。夏朝第五代国王。传为我国酿酒发明者。所酿之酒名杜康酒。后世称佳酿为杜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袁安(?-92)
东汉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阳人。少传祖父良《孟氏易》。初为县功曹,举孝廉,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对少数民族反对无辜攻伐,力劾专权跋扈的窦宪兄弟。朝中大臣皆仰赖。

周举(?-149)
东汉大臣。字宣光。汝南汝阳人。博学多闻,京师人尊为“五经纵横周宣光”。安帝时辟司徒府,迁并州刺史,改当地纪念介子推寒食一月风俗。入朝为司隶校尉,官至光禄大夫。

翟兴(1073-1132)
宋河南伊阳(今汝阳县)人,字公祥。金军南侵,兴受命保护陵寝,赐军名忠护,补承信郎,陕西宣抚司前军统制,屡败进犯河南之金兵,授河南、孟、汝、唐州镇抚使,兼知河南府。设计擒金帅,进武功大夫,忠州团练。

伊川县
李琪(923-1008)
宋伊阙(今伊川县)人。早事赵匡胤,太宗即位,累官效忠都虞侯、开封府马兵军副都指挥使、富州刺史。历事三朝,然每调士卒,必视送礼厚薄而用。太宗将他改授屯卫大将军,并谓“吾欲置琪于无过之地”。

时乐蒙(1916-2008)
作曲家。伊川人。1938年入延安鲁艺学习。曾任鲁艺音乐研究室研究员、中原野战军纵队教育科科长、第三兵团文工团政委。建国后,历任总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副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兼音乐系主任。曾主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的音乐创作。作品有歌曲《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不朽的战士黄继光》、《祖国万岁》、《歌唱二郎山》、《英勇们战胜大渡河》等。

刘冰(1921-2017)
伊川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随军营干部学校青年工作股股长,中共渑池、宜阳县委书记、豫西区青年联合会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共河南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青年团河南省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甘肃省第一副省长,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甘肃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洛宁县
蔡子英(?-?)
永宁(今河南洛宁)人。元至正进士。察罕开府河南,令参军事。累升至行省参政。元亡,随扩廓逃至定西。明兵克定西,逃入南山。明太祖闻其名,使人画像求访,请往京城,走到江滨,逃走,改变姓名,叫赁舂,复被捉。械过洛阳,见汤和长揖不拜。和怒,用火焚其胡须,不为之动。其妻请与相见,坚不肯。至京,给官不受。上书求归元主,帝览书,馆于仪曹。他常思念元君,太祖度其志不可夺,洪武九年(1376)命有司送出塞,令随元主于和林。

宋礼(?-1422)
字大本。永宁(今洛宁)人。明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历任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累官工部尚书。永乐九年,宋礼主持开凿会通河,又疏浚祥符鱼口,复旧黄河道。为官清廉。

李翔梧(1907-1935)
原名李凤周。洛宁人。1923年入开封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在中共党员冯品翼和嵇文甫等倡导下,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河南青年学社”骨干。1924年加入中国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到东方大学当翻译。1929年回国,任上海中央军委秘书。1931年,赴中央苏区,任红四军十师政治部秘书长。宁都起义后,到红五军团工作,先后任十四军四十师政委、红五军团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长、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33年受王明路线打击,被撤销职务,不久恢复工作,任红军总政治部敌工部、宣传部长,兼《红色中华》编委。1935年2月在江西会昌身陷敌围壮烈牺牲,时年二十八岁。

郭振乾(1932-)
洛宁人。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历任湖北省商业学校副校长、中共湖北省委财贸政治部副主任、湖北省副省长、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湖北省省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是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嵩县
李延孙(?-538)
伊川(今嵩县)人。少随其父李长寿征战,以勇闻名。北魏末官至荆州都督。父亡后,收集散兵,大破东魏军。仕西魏,官至大都督,赐爵华山郡公。

程颢(1032-1085)
宋河南嵩县人。字伯淳,程朱理学奠基人。历官太子中允、监察御史。召为宗正丞,未赴而卒。就学于周敦颐,与弟颐同为理学奠基人。提出以“仁为本”,“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理”是万物之本原,“穷理”即是探明人类社会之理,提出“格物”、“致知”,要求人们致和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还以为“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后为朱熹所继承发展。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年五十四而卒。嘉定中,谥纯公。淳祐初,封河南伯。

程颐(1033-1107)
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弟。哲宗初,以司马光荐,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擢崇政殿说书,因事被论,出管勾西京国子监。绍圣中,因事削职,送涪州编管,徽宗即位,徙峡州,旋复官。与兄颢均学于周敦颐,故与兄颢的学说基本相同,世称“二程”。他学识渊博,诲入不倦,学者出其门下最多。二程言论与著述为后编成《二程全书》传世。卒年七十五。嘉定中,谥正公。淳祐初,封伊阳伯。

齐鲁(?-?)
嵩县人。明洪武进士,授监察御史。性情鲠介,敢于直言。曾向帝进谏,被击掉两颗牙齿。他拾起牙齿说:“臣此二齿当送史馆”。帝默然,以后对其更加重用。历迁都御史。

憨玉琨(1888-1925)
号润卿。嵩县人。雇工出身。十六岁时为兄报仇为官府缉拿。投奔杆匪关老九门下,为“二架杆”。1911年加入革命党人张钫的秦陇复汉军,任标统。民国后任刘镇华统领的镇嵩军第三标标统。1913年追剿白郎起义军,得到袁世凯的嘉奖。1955年任骑兵团团长。1918年刘镇华入陕,憨升任镇嵩军第三路统领,后被直系北京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头衔。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被任命为援直镇嵩军前方总司令。1923年憨部改编为中央陆军第三十五师,憨任师长。后盘据豫西。被任命为豫陕甘剿匪副总司令。1925年4月,憨部与胡景翼部在豫西展开大战,镇嵩军惨败,憨逃回老家,服毒自杀。

宜阳县
陈忻(?-566)
字永怡。宜阳县人。少骁勇,于辟恶山聚众归附西魏,拜立义大都督,赐爵霸城县男。讨东魏、伐北齐,斩将拔城、屡立战功,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入北周,进爵许昌县公。

李贺(790-861)
字长吉。唐河西福昌(今宜阳县西)人。见知于韩愈,与沈亚之友善。诗作想象丰富,辞采瑰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长吉诗歌》四卷、《外集》一卷。

田瑜(?-?)
宋寿安(今宜阳县)人。字资忠。历袁、郢、合三州军事推军,迁大理寺丞,知鹿邑、建阳县。迁尚书司封员外郎、提点广南西路刑狱。平广西环州少数民族乱,徙两浙转运使。除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

王邦瑞
字惟贤。宜阳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初为广德知州,迁南吏部郎中,陕西提督佥事,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嘉靖时,历官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俺答乘冰入犯北京城,他总督九门御寇,设伏败之。寇退,他请尝罚诸将功罪,且疏浚九门濠堑。极陈团营建制的弊端,遂罢十二团营全归三大营。复上军队兴革六事及安攘十二事。被仇鸾诬陷,革职。鸾诛,逾十年,起官。卒。赠太子少保。

新安县
韩雄(?-568)
字木兰。河南东垣(今新安东)人。北周名将。勇敢善射,有将帅才略。聚众起兵于洛西,抄掠东魏,多所克获。后败逃弘农,拜见宇文泰,封武阳侯。随宇文泰征战,皆以力战闻名。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入北周,进爵新义郡公,官至中州刺史。

韩擒虎(538-592)
字子通,隋河南东垣(今新安县)人,隋大将。北周名将韩雄之子。袭父爵为新义郡公,隋开皇,任庐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任。九年,攻破陈都擒获陈后主于台城(今玄武湖边,与鸡鸣山相接)。官至上柱国。

韩洪(547-610)
字叔明。隋河南东垣(今新安县)人。韩擒虎之三弟。仕北周,位至大都督。入隋,官至骠骑将军,平陈战役,任行军总管。又任朔、代二州总管,与突厥血战于恒安。任陇西太守,两次镇压王万昌、王仲通兄弟率领的农民起义。

韩僧寿(549-612)
字玄庆。隋河南东垣(今新安县)人。韩擒虎之弟。北周时,官至大将军,封昌乐公。入隋,历任安、熊、蔚三州刺史,兰、灵二州总管。屡破突厥晋位上柱国,封江都郡公。

钱若水(960-1003)
宋河南新安人。字澹成。少聪明颖悟,雍熙中,进士登第。淳化初,以文学高第召试,擢升秘书丞、直史馆。至道初,迁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至道三年罢,判集贤院。真宗时,从幸大名,上疏陈御敌安边之策,判吏部流内诠,出任陕西巡抚,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若水有器识,委任僚佐,无不称帝意。卒谥宣靖。

吕维祺(1587-1641)
字介孺。明新安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天启间,魏忠贤毁天下书院,他立芝泉讲会,祀伊、洛七贤。崇祯元年起尚宝卿,迁太常少卿。二年廷议军饷奏十五事,帝嘉纳。三年擢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六年拜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凤阳失守,南京危急,被弹劾除名。归留洛阳。十二年,洛阳大饥,维祺劝福王散财饷士,王不允。李自成义军攻破洛阳,维祺被俘杀。赠太子少保。福王时,加赠太傅。

张钫(1886-1966)
新安人。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毕业。武昌起义后参与发动西安起义,任东路征讨军大都督。1912年后,任陕西陆军第二师师长、陕南镇守使、汉中警备司令。1917年任陕西靖国军副司令。1928年后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建厅厅长。1931年任河南省政府代主席。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后候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政府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和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代院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政府国策顾问。1946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8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1949年任豫陕鄂边区绥靖主任。后率部在成都起义。

韩钧(1912-1949)
原名永青。新安人。九·一八事变后赴北平,在中国大学旁听。因带领学生抗日游行,被押进“北平军人反省院”。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1936年被组织营救出狱,11月赴太原,任“牺盟会”军政训练委员会政治部干事。1937年先后担任牺盟会组织的青年抗敌“决死二总队”、“决死二纵队”政治主任,在洪洞等地开展游击战。1940年在交城、汾阳一线参加“百团大战”。此后曾任决死二纵队司令员、党委书记,晋西北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44年11月同刘子久等一起到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任太岳区“河防支队”司令员。1945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岳四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两度参加解放洛阳战役和平津战役。北平解放后任中共北平市委委员、市委秘书长兼军管会秘书长。

赵文甫(1913-1990)
新安人。曾任中共洛阳、涡阳县委书记,皖北地委书记,淮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中原局组织部副处长,中共豫西区委组织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纪委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河南省副省长,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河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