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网
商丘市人物
- 汤(?-?)
- 商王朝建立者。始居于亳(今商丘市南)人。为商族部族首领,曾被桀囚于夏台(今禹州市),后被释放。任用伊尹执政,陆续攻灭邻近的葛国(今宁陵县)、韦(今滑县)、顾(今范县东南)、昆吾(今濮阳市东)等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 宋襄公(?-前637)
- 春秋时宋国(都于商丘市)君,名兹父,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即位六年伐曹;九年伐齐;十年执滕宣公。十三年与救郑的楚军战于泓水(今柘城西北),宋军已排成阵,楚军正在渡河,他不听大将子鱼的劝告,等楚军渡河列好阵后才战,结果大败。后世称为“蠢猪式”的“仁义”。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原名墨翟,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宋(今商丘市)人。曾从齐入楚,劝楚王勿攻宋;又学儒术,因不满其“礼”,另立新说,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力主“兼相爱、交相利”。其政治主张为“尚贤”、“尚同”,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现存《墨子》五十三篇,记载了他及其后学者的言行。
- 宋子(约前370-前291)
- 战国时宋国(今商丘市南)人。著名哲学家,宋尹学派代表人物。孟轲与周庄都很尊敬他,称之为“先生”。他提倡“接万物以别宥为始”。主张“崇俭”、“非斗”,思想与墨家较为接近。
- 庄子(约前369-前280)
- 姓庄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宋国蒙(今商丘市东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无所不在”。否认有任何主宰,提出了“通天下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的观点。著作有《庄子》五十篇。现存三十三篇。
- 栾布(?-前145)
- 秦汉之际梁(今河南商丘)人。少时与彭越相交。因穷困,曾在齐为人佣工,数岁又被人略卖于燕为奴。秦末臧荼起兵于燕。被任以为将。汉击燕,被俘,彭越请赎回,任为梁大夫。刘邦诛彭越,他不顾禁令哭祀越,刘邦壮其行任为都尉。文帝时为燕相、将军。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封侯。
- 申屠嘉(?-前155)
- 秦末汉初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初以强弓手从刘邦击项羽、英布,升为都尉。惠帝时为淮阳郡守,文帝时任御史大夫。张苍免相,他继任丞相,封故安侯。为人廉直,曾拟诛文帝宠臣邓通,因文帝请免方释。景帝立,晁错贵幸用事,拟诛错,景帝称错无罪,遂愤而呕血死。
- 灌婴(?-前176)
- 秦末汉初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初以贩卖丝帛织品为业。秦末农民起义中,随从刘邦转战各地,勇猛善战,赐爵列侯。楚汉战争中,率骑兵截击项羽粮道,后又随韩信击破齐军,占领临淄,并追击项羽于垓下,终破项羽,平定吴地。刘邦称帝后,任车骑将军。随刘邦平定陈豨、英布等人叛乱,封颍阴侯。吕后死,齐王举兵西进,吕禄以他为大将军率兵迎击,行至荥阳,他与周勃等谋,屯兵不走,配合勃等诛灭诸吕,迎立文帝,任太尉,三年转任丞相,匈奴入北地,率入万余骑击匈奴,后岁余卒于官,谥懿侯。
- 桥玄(109-183)
- 字出祖。梁国睢阳(今商丘市南)人。少为县功曹,自请为豫州刺史部从事,收捕不法官吏陈相羊昌,定其赃罪,由是知名。举孝廉,补洛阳左尉。桓帝时为度辽将军,大破乱军。灵帝时历官司空、司徒、尚书令、太尉等职。少子曾被劫作人质,他拒绝要挟,令兵士攻贼,少子亦死,从此劫持风气遂绝。为人谦恭下士,持身俭素。曾识曹操为佐国之才,曹感知已。
- 姜抚(?-?)
- 唐宋州(今商丘市)人,药师。开元末太常卿韦绉访之召至东都洛阳。他称常服春藤可使白发变黑,容颜不老。玄宗信,遍赐群臣,并授为银青光禄大夫,有人揭穿其所说饮者多暴死,遂畏罪潜逃。
- 陈希烈(?-约761)
- 唐宋州(今商丘市)人,玄学家。常与玄宗在宫中讲《老子》、《易经》,累迁至秘书省监,判集贤院。又与李林甫同执朝政,相处欢洽。安禄山陷长安,被受伪职。乱平,被肃宗赐死。
- 石延年(994-1041)
- 字曼卿。祖籍幽州(今北京西南)人,徙居宋城。屡举进士不第。初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知金乡县,有治绩。历大理寺丞、秘阁校理。谏请章献太后归政,迁太子中允,建言加强边备,以御夏、辽。元昊攻宋,奉命赴河东征集乡兵,得数十万。又请遣使劝回鹘出兵攻西夏。进《备边策》,仁宗甚赏识。文辞劲健,尤工诗,善书法。
- 李昌龄(937-1008)
- 宋州楚丘(今河南商丘)人。北宋太平兴国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合州。历直史馆、权判吏部流内铨等。淳化三年(992)拜御史中丞,劾陕西转运使郑文宝生事边境、筑城沙碛、轻变禁法,文宝坐贬湖外。至道二年(996),拜参知政事,无所建明。侍坐结交内侍王继恩,贬忠武军节度行军司马。以疾授秘书监。卒。
- 李紘
- 昌龄从子。举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歙县。历知于潜、剡县,颇有惠政,改知灵池县,拜监察御史。历官梓州、陕西、河北路转运使,迁侍御史。奏请与西北通好,宜选良将,练精卒,实仓廪。丰财用,加强防备。为人耿介,有吏才,喜与交游。官终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卒。
- 盛度(968-1041)
- 世居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人。后徙居杭州余杭县。举进士。历秘书省秘书郎、试学士院等,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数上疏论边事。奉使陕西,实地观察,参阅汉、唐图籍,绘《西域图》以献;又给《河西陇右图》。真宗称赞其博学。除翰林学士,知审刑院。景祐二年(1035),拜参知政事,改知枢密院事,罢为尚书右丞,知扬州,加资政殿学士、知应天府。以疾拜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生平勤学博文。
- 王尧臣(1001-?)
- 举进士第一。累授右司谏、知审官院、陕西体量安抚使等。对防御西夏、将帅任用、边防部署、营田治兵诸事颇多建议。还,授权三司使,改右谏议大夫。皇祐三年(1051),拜枢密副使,裁抑侥幸,深为仁宗信任,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元丰三年(1080),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 张方平(1007-1091)
- 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宋南京(今河南商丘)人。中贤良方正,为著作佐郎,睦州通判。直集贤院,知谏院。出使契丹,还知制诰,权知开封府,进翰林,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西夏元昊攻宋,上《平戎十策》授知谏院。西边用兵屡败,建议与西夏议和、罢兵。仁宗嘉纳,敕边帅谋与元昊通和。坐事,罢知滁州,治平中,迁礼部尚书。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极论“新法”必有覆舟、自焚之祸。神宗问祖宗御戎之策,力言太祖不图远略,真宗与契丹盟好,至今民不识兵革。尝荐苏洵及其子轼、辙可重用。轼下诏狱,又抗章相救。
- 蔡挺(1014-1079)
- 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举进士。历知博、滁、庆等州。神宗即位,加天章阁待制、知渭州。训练义勇,括边境荒地,募民佃种,以益边储,筑熙宁砦。熙宁五年(1072),拜枢密副使。以疾罢为资政殿学士、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卒,赠工部尚书,谥敏肃。
- 蔡抗
- 挺兄。第进士。历太常博士、通判秦州,秘阁校理,广东转运使等。英宗立,召为三司判官。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神宗立,授枢密直学士、知秦州。质院有羌百余为人质,自少至老。非死不出,遂皆释放,并约毋得擅相仇杀。病亡,赠礼部侍郎。
- 孙谔(?-1100)
- 北宋睢阳(今商丘市)人。字元忠。初选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累迁左正言。出知广德军,唐州,提点湖南刑狱。徽宗立,复任右司谏。言论大臣邪正及政事,帝称其鲠直。
- 徐处仁(?-1127)
- 宋应天谷熟(今商丘市)人。字择之。徽宗时,历官宗正寺丞、太常博士、尚书右丞等职。降蕲州知州,复任观文殿大学士。钦宗即位,召为中书侍郎,拜太宰兼门下侍郎。
- 滕康(1085-1132)
- 宋应天(今商丘市)人。字子济。徽宗崇宁五年举进士,中词学兼茂科。赵构在济州筹画登帝位时,召滕康定登基礼仪,除起居舍人,权给事中,进起居郎、讨论祖宗法度检讨官。未几,试中书舍人。高宗称其有谏臣之风。擢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因后台官论其卫护太后不周,贬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
- 沈鲤(1524-1610)
- 字仲化。归德(今河南商丘)人。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检讨。神宗在东宫,为讲官。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即位后,升为编修、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屏绝私交,好荐贤士。持典礼,多所建树。念时俗侈靡,稽考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定为中制,颁行天下。奏行学政八事,请复建文年号,重定《景帝实录》,升内阁大学士。加封少保,进文渊阁。劝帝听言图事;极陈矿税害民状。停征矿税,实赖其力。鲤遇事秉正不挠,年八十,仍陈时政要务。与沈一贯共事有矛盾,遽命致仕归。卒年八十五。赠太师。
- 宋纁
- 商丘人。明嘉靖进士。授永平推官,升御史。隆庆时,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核缺伍,汰冗兵,罢诸道援兵防御,节省粮饷甚多。万历时,累迁户部尚书。在职五年,值四方多灾。酌盈虚,筹缓急,上下赖之。及代杨巍为吏部尚书,绝请托,奖廉抑贪,治罪奸吏百余人。卒官,赠太子太保。
- 杨镐(?-1629)
- 商丘人。明万历八年(1580)进士,入为御史。累升右佥都御史,二十五年,筹措朝鲜军务。倭将行长、清正等屯蔚山,镐进兵围攻不下,行长救兵至,镐大惧,狼狈先奔,丧兵二万。举朝嗟恨,帝怒欲诛之,因镐遇父丧,辅臣营救得免。四十六年清兵破抚顺,起为兵部右侍郎,往经略。分四道定期出塞,逢大雪,兵不前,师期泄露,遂大败。言官交章论劾,逮下狱,伏诛。
- 周士朴(?-1642)
- 商丘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曲沃知县。泰昌时征授礼科给事中。多疏争。性刚强,不能随俗,尤好与中官相抗拒,深为魏忠贤所恶。崇祯时任工部尚书,与中官张彝宪数相龃龉,被驸马都尉齐赞元上疏弹劾,削籍。李自成克商丘,缢死。
- 宋权(?-1652)
- 字元平,号雨恭,商丘人。明崇十七年官顺天巡抚,李自成破京师,权率部降清。顺治三年,升任国史院大学士;六年假归葬亲,加太子太保。
- 侯方岩(?-?)
- 字叔岱,商丘人,清隐士。曾习兵法,史可法招致麾下,令镇守白洋河,后进都督,扼泗州浮桥。清兵南下隐遁而去。寄情诗酒以终。著有《据梧堂诗集》。
- 侯方域(1618-1645)
- 字朝宗,明末清初散文家,商丘人。崇祯十二年赴南京乡试,广交东南名流,加入“复社”、“几社”,与方以智、陈贞慧、昌襄合称“四公子”。魏禧、汪琬并称“国初三大家”。著作现存《壮悔堂文集》十卷、《四忆堂诗集》六卷。
- 宋荦(1634-1713)
- 字牧仲,号漫堂、西陂。商丘人。宋权之子。官至江西巡抚、巡抚,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康熙中,先后请停江苏采铜,改江西捐供竹木为动帑采买,豁除太湖旁周坍地赋额,多被采纳。为官尚清节,有政绩。其诗文源出苏轼,与王士祯齐名。有《陂类稿》五十卷,《漫堂墨品》等。
- 朱敬则(632-707)
- 字少连,唐亳州永城(今永城市)人。咸亨中授洹水尉,长寿中官至右补阙,上疏言政,受武则天褒奖。长安三年为凤阁鸾台平章事。仕终卢州刺史。著有《十代兴亡论》及《五等论》。
- 陈从信(912-984)
- 亳州永城人。宋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及即位,迁东上閤门使,充枢密都承旨。太平兴国中,改左卫将军,坐秦王廷美事,罢官。后为度支使、加右卫将军。卒,赠太尉。
-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1442)
- 永城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封为燕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封为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封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又尊为太皇太后。后为太子妃时谨守妇道,甚得成祖、仁孝皇后欢心。太子数次遭汉、赵二王谗言,均因后故获免废黜。及立为皇后,参与中外政事。宣德初,军国大事均由她裁决。对外戚甚严,不许参与国事。宣宗死,她扶九岁的英宗即帝位。临终还勉励大臣要辅佐英宗推行仁政。
- 王三善(?-1624)
- 永城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由荆州推官升至太常少卿。天启初,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安邦彦、奢崇明反,围贵阳。三善以二万人破贼十万,解贵阳围。有权略。然性太急,不持重,竟死于大方之役。崇祯时,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 练国事
- 永城人。明万历进士。历沛县、山阳知县。天启二年(1622)征授御史。在谏所,多匡救。因是赵南星党,被削籍。崇祯初复官,历任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参与围剿农民起义军。坐陈奇瑜主抚失计,下狱,遣戍广西。后赦还。福王时,累官兵部尚书。
- 丁启睿
- 永城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明崇祯初历山东右参政,谪陕西副使。九年迁右布政使。十一年,拜右佥都御史,十三年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累官兵部尚书,督陕西、湖广、河南、四川、山西及江南、北诸军,兼督陕西三边军务,镇压农民起义军。实庸才,为督、抚,奉督师到期聚会而已,谨慎无功过,及任重专权,即无计可施。开封陷,征下吏,后释归。福王时,累官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事败,逃回故里。卒。
- 丁魁楚
- 启睿从父。明崇祯四年(1631),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七年任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九年畿辅被侵,坐下吏,后放还。福王时,轻官兵部尚书。唐王时封平粤伯,留镇两广。清兵下广州,迫肇庆。奉王走梧州、岑溪。被李成栋追获,遂降。成栋与他有隙。杀之。
- 刘超(?-1643)
- 永城人。天启中,官至四川遵义总兵官。崇祯时,用为保定总兵官。令率兵往救开封,惧不敢行。因私怨杀御史魏景琦等,遂据城反。后被马士英诱降,磔死。
- 宋献策(?-1645)
- 永城人。身材矮小,曾为卜卦者,因牛金星推荐,成为李自成谋士。曾造谶言“十八子,主神器”,帮助自成制定谋略,被封为军师。顺治二年(1645),被清兵俘虏,遇害。
- 李天馥(1635-1699)
- 河南永城人。顺治进士。历官户部侍郎,工、刑、兵、吏诸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学识丰富,通经世之学,充经筵讲官。得康熙帝器重。重视人才,举荐多名臣。主张清静治世,与民休息。康熙三十八年卒。
- 苏天福(?-1863)
- 永城人,捻军首领之一。清咸丰三年,聚众在亳州起义。次年与张乐行组成捻军。五年,各路捻军于安徽蒙城雉河集会盟,苏为五大总旗头之一,称顺天王。七年,参加太平军,封立天侯。同治二年,被清军僧格林沁部杀于亳州。
- 孙殿英(1899-1947)
- 字魁元,永城人。1913年入“庙道会”。1922年投靠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团长丁香玲,任机枪连连长。1925年投靠国民军第三军副军长叶荃,任混成旅旅长。1927年升第十四军军长兼大名镇守使。1928年为蒋介石收编。1929年加入张宗昌部。1930年依附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又被张学良收编。1933年在赤峰一带率部与日军浴血奋战。1936年蒋介石委任为晋察游击司令,1938年蒋委为新编第五军军长。1943年投降日军,任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兼豫北保安司令。194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汤阴县城,孙被俘,病死高阳。
- 侯镜如(1902-1994)
- 河南永城县侯楼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先后担任第九十二军军长、第十七兵团司令官、天津塘沽防守司令,以及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华东军官总团长等职。1949年去了香港,于1952年7月1日,同廖运泽一起回到祖国大陆定居。先后被选为国防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民革中央副主席。1988年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1989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 赵子立(1908-1992)
- 河南永城人。黄埔军校第六期、中央陆军大学第十四期、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第九战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初任郑州绥靖公署参谋长,后任第五绥靖区副司令。第十九兵团兼河南省主席张轸在湖北起义后,蒋介石任命赵子立以第一二七军军长兼任河南省主席、旋又升兼兵团司令。1949年12月,赵子立见大势已去,在四川巴中率部起义。后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黄埔同学会理事、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
- 信陵君(?-前243)
- 即魏公子无忌,战国时魏贵族,封于信陵(今宁陵县)。故号信陵。安厘王二十年,用侯嬴计设法窃取兵权,救赵胜秦。三十年,为魏上将军,联合五国破秦军于河外。秦数使反间,魏王使人代信陵君为将军,信陵君遂以病死。
- 典韦(?-197)
- 东汉末大将,陈留已吾(今宁陵县西南)人。魁梧壮武,勇力绝人,曾单身一人击杀富春长李永,名闻当时。初随张邈举义兵。后归附曹操,在曹操与吕布大战濮阳时,救操立大功,拜都尉、校尉。常在操左右宿卫,谨慎细密。张绣叛乱,为保曹营,力战而死。曹操将其归葬襄邑(今睢县)。
- 刘熙古(903-976)
- 宋州宁陵(今宁陵县)人,字义淳,宋文学家。历仕后唐、晋、汉、周。入宋累官参知政事、户部尚书。通经史,兼阴阳象纬等书。尤精音韵。著有《历代纪要》、《切韵拾玉》等。
- 吕坤(1536-1618)
- 字叔简,号心吾,明宁陵县人。万历进士,官至刑部侍郎。立朝持正,小人嫉,遂致仕。指责道学家为“伪”,提倡于国家之存亡,万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有用的实学。自创“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的独特思想体系。
- 盛颜师(?-623)
- 唐宋州虞城(今虞城县)人。隋末以澄城长降唐,拜行军总管。伏杀叛将李密,功封葛国公,拜武卫将军。以安抚使讨叛将徐圆郎,战败被俘,羁留其军中。圆郎平,他被赐死。
- 刘师立(?-640)
- 唐宋州虞城(今虞城县)人。初为王世充部将,后归李世民,任左亲卫。参与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功拜左骁卫将军,封襄武郡公。终于始州刺史任上,谥号肃。
- 赵概(996-1083)
- 字叔平。宋河南应天虞城人。第进士。天圣中,知洪州,迁知制诰,翰林学士。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郓州、应天。还拜御史中丞。嘉祐间,擢参知政事。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上《谏林》一百二十卷,神宗赐诏褒奖。卒,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 王尧臣(1003-1058)
- 宋应天虞城(今虞城县)人,字伯庸。天圣初授将作监臣,通判湖州,改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擢知制诰,知审官院。历户部郎中、翰林学士兼端明殿学士、群牧使、枢密使。
- 范志完(?-1643)
- 虞城人。明崇祯进士。授永平推官。上疏称已权轻,贬湖广布政司检校。后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周延儒执政,用为兵部右侍郎、左都督,总督蓟州南海、通州、天津诸镇军务。适逢清兵寇犯,攻克蓟州南下。志完无谋略,畏怯,不敢抵抗,只是尾追在后边喊叫,致使州县覆没,兵士被劫虏。故论劾者众,帝责其以观后效,终不敢战,遂下狱,斩。
- 许容
- 河南虞城人。康熙晚期举人。历官广西道御史、甘肃巡抚、署湖南巡抚。雍正中,代王国栋为浙江观风整俗使,疏议更正律例,被斥愚妄。此后为官屡不称职。
- 计然
- 名研。一说姓辛,字文子。春秋战国之际葵丘濮上(今河南兰考、民权县间)人。越王勾践困于会稽,曾采用他的经济之策,其主要内容是,“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掌握农业生产年岁丰歉的规律,预测五谷和其他商品价格涨落的趋势,从而使国家预作准备,采取必要措施,使财政丰裕,提高国力。相传越国用他的方法,“十用其五而得意”。
- 蔡谟
- 陈留考城(今河南民权东)人。世为地方著性。避乱渡江,为东晋中郎将司马绍参军。出为吴国内史,同顾众等起兵讨苏峻,以功封爵,迁五兵尚书。历元、明、成、康、穆五帝,累迁太傅、太尉、司徒。后因疾病,不能应征召,免为庶人。晚年杜门不出,终日讲经,教授子弟。永和十二年死,谥文穆。
- 宋后废帝江皇后
- 即江简珪。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人。泰始五年(469)纳为太子妃,后废帝即位,立为皇后。后废帝废,降号为苍梧王妃。
- 刘随
- 开封考城(今河南民权)人。举进士。仁宗朝,历任右正言、三司户部判官,知济州、三司盐铁事使、天章阁待制等职。任谏职,遇事敢言,奏劾江、淮发运使锺离瑾载奇花怪石数十艘,贿赂权贵;又屡疏论丁谓奸邪,不宜返回内国。曾在蜀为官,时人称为“水晶灯笼”,与孔道辅、曹修古同为谏官,皆以清直闻。
- 李彦(?-?)
- 字彦士,梁郡下邑(今夏邑县)人,西魏大臣。官至军司马,封平阳县伯。轻财重义,好施爱士。抱病理政,直到死日。临终遗令薄葬。
- 李惟清(943-998)
- 宋下邑(今夏邑县)人,字直臣。初为涪陵尉。太平兴国三年,入为度支判官,改主客员外郎。雍熙二年,擢屯田郎中、度支副使。端拱初,迁右谏议大夫,至道初,拜给事中,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御史中丞。
- 梅思祖(?-1417)
- 夏邑人,明大将。元末为义兵元帅,后从刘福通,又归张士诚,为中书左丞,守淮安。徐达兵至,迎降献四州。洪武擢为大都督府副使。累官云南布政司事,封汝南侯。
- 梅殷(?-1405)
- 宁国公主驸马,汝南侯思祖从子。性恭谨。太祖众驸马中,尤其爱重殷。时李文忠主管国学,殷视察山东学政,帝赐敕称赞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诸王强盛,帝曾命令他辅佐皇太孙。及燕王兵副京师,惠帝命殷为总兵官镇守淮安,他尽心防御,号令严明。燕王即帝位,殷尚拥兵淮上,成祖迫使公主写血书招降殷,殷得书恸哭,乃还京都。永乐三年(1405)入朝,前军都督佥理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挤殷入水溺死。谥荣定。
- 赵羾(1364-1436)
- 夏邑(今河南夏邑)人。迁居祥符(今河南开封)。洪武中,由乡举进入太学,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帝认为他有才,升为员外郎。建文初,任浙江参政,献捕海寇计策有功。永乐二年(1404)出使交址,称旨。历升为刑、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九年,因忘记上奏给予朝鲜使臣的赏赐下狱。不久释放,派他督建隆庆、保安、永宁诸州县,有治绩。改任兵部尚书,专门管理塞外兵事。帝北征,转运军饷有方。仁宗即位,任南京刑部尚书。宣德五年(1430),被御史弹劾致仕。正统元年死。
- 朱谦(?-1451)
- 夏邑人。明永乐初,袭父职,任中都留守左卫指挥佥事。洪熙时,征北有功,升指挥使。宣德时,升万全都指挥佥事。正统时,因破敌、北征功,历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英宗被俘后,历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封抚宁伯。有御敌功。镇边久,善战。然有勇少谋,故不如杨洪、石亨、郭登著名。景泰二年,卒于镇。赠侯。
- 朱永(?-1496)
- 谦子。相貌堂堂。初见明英宗于宣府。英宗复位,见到他说:“是见朕宣府者耶?”顿首谢。即令伏侍左右,分领宣威营禁军。天顺时,统兵三千营兼神机营。宪宗立,改督团营。成化中,历官镇朔大将军、太子太师。镇压刘通、石龙、冯喜起义。击败阿罗山。东伐,击败小王子寇边。弘治四年(1491)升太师。治军严肃,前后八佩将军印,内总十二团营兼掌都督府,列侯功名,无人能与他比。九年死。追封宣平王。
- 朱晖(?-1511)
- 永子。明弘治五年(1492)授勋卫。年垂五十,始嗣爵,分管神机营。十三年命督三千营兼领右府事。两佩大将军印,抵御火筛入寇大同、延绥、宁夏,他畏怯不敢赴战,行军无纪律,边民死者遍野,诸郡为他们运输军饷甚多,而他们杀敌俘获甚少。武宗即位,敌寇大举进攻宣府,他帅师前往抵抗。因冒功,加封太保。正德六年死。
- 朱国弼
- 谦后裔。明天启中,杨涟弹劾魏忠贤,他也请求迅速处置忠贤。忠贤怒,停年俸禄。崇祯时,总督京营。温体仁掌权,他亦抗疏弹劾。诏令逮捕其门客及写疏者下狱。北京陷,他到南京,封保国公。与马士英、阮大钺相勾结,一直到明亡。
- 李奕畴(1754—1844)
- 河南夏邑人。乾隆后期进士。历官安徽按察使、浙江巡抚、漕运总督。历事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所至皆有政绩。善治狱案,多有冤狱被平反。措置安徽、江西游民赴浙垦山事宜。曾主持贵州乡试。道光二十四年卒。
- 梁习(?-230)
- 三国魏大臣,字子虞,陈郡柘(今柘城县北)人。曹操为司空时,习为漳长。并州归附,习遂赴任刺史,赐关内侯。文帝初,进封申门亭侯。明帝时,拜大司农。为官清廉。
- 陈思济(1232-1301)
- 字济民,柘城(今柘城县)人。元世祖忽必烈为太子时,召济为顾问。世祖即位,使掌敷奏。其文才颇受许衡、姚枢赏识。累官至河南、口北等处行中书省事。
- 郑海霞(1966-)
- 女子篮球运动员。运动健将。柘城人。198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3年被选入国家队。1986年被选入八一队。是第二十三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和第十届亚运会篮球比赛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
- 郭贽(935-1010)
- 宋襄邑(今睢县)人,字仲仪。太平兴国初任著作佐郎、右赞善大夫兼皇子侍讲。拜中书舍人,知贡举。参知政事,迁秘书少监,左谏议大夫。拜工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卒谥文懿。
- 张去华(938-1006)
- 宋河南襄邑(今睢县)人,字信臣。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建隆二年,拜秘书郎、直史馆。擢右补阙,起居舍人。官至左谏议大夫。献《元元论》,真宗命人写其论为十八幅,悬龙图阁四壁。
- 张师德(?-?)
- 宋襄邑(今睢县)人,字尚贤。张去华第十子。除将作监丞,迁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有司。天禧初,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刑部尚书。
- 许翰(?-1133)
- 字崧老。宋拱州襄邑(今睢县)人。徽宗宣和七年,召为给事中。靖康元年赠翰林学士,迁御史中丞,同知枢密院事。上疏论边事,议决胜之策,建议名将种师道可用等。其建议与朝廷旨意更不合,罢官。高宗即位,拜尚书右丞。极论李纲不可罢,高宗不许,上章求解职,落职。为官正直敢言,历事三朝,不附权贵,横遭非议,故壮志不展。绍兴初,复资政殿大学士。卒,赠光禄大夫。
- 韩政(?-1378)
- 睢(今睢县)人。原为义兵元帅,率众归朱元璋,授江淮行省平章政事。洪武三年以军功封东平侯,移镇山东,复移河北。卒封郓国公。
- 李汝华(?-1621)
- 字茂夫。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明万历进士。明万历八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威惠甚著,进秩兵部右侍郎。迁尚书,兼摄吏部事。在江西,甚有感惠。练达勤敏,不立宗党,官户部久,于国计赢缩,边储虚实,与盐漕屯牧诸大政,皆精心裁剂。山东、陕西年成不好,主宽恤,减赋税出仓米平粜,发银振济、或在丰地加兵增赋以济受灾地区。乃至万方虚耗,内外交困,天下已不可支。天启元年(1621)致仕。卒,谥恭敏。
- 李维翰
- 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清兵破抚顺,催督总兵官张承荫往援,承荫与副总兵颇廷相等俱阵亡,维翰逃归。天启初,下狱论死。
- 汤斌(1627-1687)
- 字孔伯,睢州(今睢县)人,清大臣。顺治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康熙十七年授翰林院侍讲,参与修撰《明史》。历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谨慎正直,简朴廉洁,有政绩,深为康熙帝信任。笃守程、朱理学,造诣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