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人物

株洲市

杨得志(1910-1994)
湖南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农革命军。历任红四军十一师排长、连长、三十一师九十三团团长。曾荣获三等红星奖章。长征途中,率第一团担任前卫和先遣任务。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时,组织突击队强行过河,给后续部队打开通路。1936年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西北局委员。全国解放后,历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醴陵市
皮龙荣(?-1266)
潭州醴陵人。淳祐进士。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升著作郎。入对,劝理宗行赏罚之公,以示奖惩。景定元年(1260),擢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次年,拜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封寿沙郡王。不附贾似道,遂遭摈斥,徙居衡州。湖南提刑李雷应治衡州,恐为雷应所不容,未至而死。龙荣少有志,鲠直无阿。

程潜(1882-1968)
生于醴陵县北乡长连冲。国民党陆军上将。老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担任过北伐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军委会参谋总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省主席等高级职务。1949年8月,同陈明仁一道在长沙率部起义。

陶广(1887-1951)
湖南醴陵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湘军重要将领之一。先后担任过团、旅、师、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游击区总指挥、挺进军总司令等职。解放战争时,留居杭州经商,并参加“地下民革”。

何键(1887-1956)
湖南省醴陵县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1918年参加湘军,历任营长、旅长。192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第二师师长、江左先遣纵队司令、第三十五军军长等职,跻身于北伐名将之列。1929年蒋、桂之战投蒋,被任为湖南省主席。去台湾后,被聘为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

刘建绪(1892-1978)
生于湖南醴陵县清安铺山背冲。国民党陆军上将,湘军主要将领之一。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副师长、第八军副军长、湘赣“剿匪”总指挥部第五路司令、第十九师师长、讨逆军第四路第二纵队司令、第二十八军军长、赣粤闽湘鄂“剿匪”军西路第一纵队司令和“追剿”军第一路军司令、第四路军总指挥、及闽浙皖边区绥靖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三军团军团长、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从1941年起,担任福建省政府主席达七年之久,后改任战略顾问。1949年8月离职,后从香港移居巴西。

袁昌英(1894-1973)
女剧作家。字兰子。湖南醴陵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读书,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和欧洲戏剧。1928年回国,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任教,讲授过莎士比亚戏剧、希腊神话和悲剧、欧洲近代戏剧等课程。建国后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讲授西欧文学。她于1929年开始文学创作,所作剧本多以家庭婚姻问题为题材,富有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色彩,讲究结构艺术,语言清新流丽,善于穿插幻觉、梦境刻划人物心理。主要剧作有《孔雀东南飞》、《活诗人》、《究竟谁是扫帚星》、《前方战士》、《结婚前的一吻》、《人之道》、《文坛幻舞》和《饮马长城窟》等。

李明灏(1897-1980)
湖南醴陵县板杉乡苏家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曾先后担任第六军第十七师师长、第九十七军军长兼重庆警备司令,以及第三十四集团军第一副总司令。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有“军事教育家”之称。1949年,参加策划长沙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被委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民政部副部长、湖北省副省长,并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

汤飞凡(1898-1958)
微生物学家。湖南醴陵人。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在协和医学院研究细菌学。1925年入美国哈佛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曾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细菌系主任、中央防疫实验处处长、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建国后,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1943年在昆明负责建立青酶素实验车间并研制出我国第一批青酶素。于1955年9月分离培养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沙眼衣原体。

刘斐(1898-1983)
国民党陆军中将。湖南醴陵县姚家坝乡潭湾村人。初为桂系的智囊人物,蒋桂联合后,历任军委会作战厅厅长、军令部次长、国防部总参谋部次长等要职,主管对日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各战区作战协调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反对内战,主张和平。1949年,他作为“南京政府和平商谈团”成员赴北平谈判,赞成《国内和平协定》,规劝李宗仁签字。谈判破裂后,他南返香港发表起义通电,毅然脱离国民党。

李立三(1899-1967)
湖南醴陵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1925年参与领导上海五卅运动,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1926年主持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1927年任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领导南昌起义。1930年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45年任中共七大中央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兼东北总工会主席。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劳动部部长、华北局书记处书记。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明仁(1903-1974)
出生于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陈家岭的一个农民家庭。国民党陆军中将衔。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先在国民党部队任旅长、师长、军长、兵团司令等职,1949年8月4日,与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领衔通电起义,为湖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复电称赞:“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著,全国欢迎。”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授上将军衔。

邓文仪(1903-1998)
号雪冰。国民党陆军中将。他是国民党军事特务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军队政训系统的首领之一;是人称“中华复兴社”的“十三太保”之一。

张子意(1904-1981)
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醴陵县区委书记。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任醴陵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指挥,湘西特委特派员,湘赣省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第六军团、第二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副书记,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1938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40年回国。1942年在新疆被捕,在狱中任党组织的总负责人。1946年出狱。后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副书记、代理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宣传部部长、农村工作部部长,西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晏福生(1904-1984)
湖南醴陵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后,历任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十一连连长,红八军二十二师四十九团特派员、政治委员,红六军十八师政治委员,十六师政治委员,西路军警卫团政治委员。参加了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东北野战军第二十八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副军长。全国解放后,历任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是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大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左权(1905-1942)
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历任闽西新十二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处处长、红五军军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总部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干。1942年在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郭鹏(1906-1977)
湖南醴陵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十六军九团三连班长、排长、连长。红十八军五十二团二营七连连长、营长,红十七师五十团团长、红二军团六师师长、红三十二军参谋长。参加了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湖南抗日救国军副司令员、第三五九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军长。全国解放后,历任南疆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宋时轮(1907-1991)
湖南醴陵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湘东南特委委员、三十五军参谋长、独立第三师师长、红二十一军参谋长兼第六十一师师长、陕北红三十军军长、红二十八军军长。参加了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四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淞沪警备区司令员。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九兵团司令员、军事科学院院长。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耿飙(1909-2000)
湖南醴陵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后历任红三军九师参谋长、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红一军团一师参谋长、红四方面军四军参谋长。参加了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王国大使兼驻丹麦、芬兰公使、驻巴基斯坦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驻缅甸、阿尔及利亚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共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黎澍(1912-1988)
历史学家。醴陵人。北平大学肄业。曾任湖南《观察日报》、《开明日报》总编辑,国新通讯社经理,成都《华西晚报》主笔,上海《文萃周刊》主编,香港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华商报》编辑。建国后,历任新闻总署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室主任,出版处处长、党史资料室主任,《历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株洲县
炎陵县
郭春涛(1898-1950)
酃县(今炎陵县)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法勤工俭学,1926年后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国民党政府实业部政务次长,川康绥靖公署秘书长。1948年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致力于反蒋民主运动。后在上海做策反工作。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副秘书长、参事室主任。

霍揆彰(1901-1953)
湖南省酃县(今炎陵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是陈诚亲信高级将领之一。曾任第十八军第十四师师长、第五十四军军长、云南警备总司令、湘鄂赣边区绥靖总司令兼行政长官。他曾策划暗杀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而名声狼籍。

张经武(1906-1971)
湖南酃县(今炎陵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军校政治营营长、第三师师长、红五军团十四师师长兼广昌基地司令员、军委纵队参谋长。参加了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参谋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中共西藏工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是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

张平化(1907-2001)
湖南酃县(今炎陵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酃县委员会书记、湘赣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步兵学校第一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O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西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湖南省委第一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是第八、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茶陵县
刘三吾(1313-?)
茶陵人。元末避乱至广西,授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明兵攻下广西,乃回茶陵。洪武十八年(1385),年七十二,由茹瑺推荐,授左赞善,累升为翰林学士。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法多由他刊定。与汪睿、朱善称“三老”。对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面临大节,屹然不可夺志。三十年主考会试。考生告他对其同乡有私。帝命核查属实,流放戍边。时谓“南北榜”又曰“春秋榜”。建文初召回,久之,死。

陈宁(?-1380)
初名亮。荼陵人。元末为镇江小吏,从朱元璋军至集庆,代军帅上书言事,合元璋意,用为行省掾吏。历官知府、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左右御史大夫等。居官以严治,积年蠹弊,多所厘革。性严刻。征赋曾烧铁烙人肌肤。号“陈烙铁”。与胡惟庸图谋不轨,事泄,伏诛。

李东阳(1447-1516)
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曾祖起移居北京。明天顺进士。弘治四年(1491年)擢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入内阁,专典诰敕。八年,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武宗时,刘瑾专政,潜移默御,不遗余力,营救忠良,对时弊有所匡正。后因不满张永、谷大用等宦官专政,以志疾气休。卒谥文正。

谭钟麟(?-?)
茶陵人。清末两湖总督。

谭延闓(1880-1930)
茶陵人。1927年任国民政府主席。

谭余保(1899-1980)
茶陵人。曾任中共茶安酃特委书记、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部长。在湘赣边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后任中共湘赣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湘赣边区游击司令部司令员、政委,中共湘赣边区特委书记,热河省委副书记,热河省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历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湖南省副省长,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监委书记,湖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

谭云山(1901-1983)
诗人。湖南茶陵人。早年曾参加文学研究会。1924年赴新加坡,1926年与陈子实等组织文学团体骆驼社,提倡新文学、新思想。1928年受聘任印度国际大学教授,后多年担任印度中国学院院长,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很大贡献。他用中、英文写作,著述不少。另有译著《圣哲甘地》等多种。

龙开富(1908-1977)
茶陵人。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军委警卫团连长兼指导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炮兵营教导员、第一团司令部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后任中央军委直属政治处主任。1939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2年后,任中央军委商业管理处处长、辽西军区后勤部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和海南岛等战役。1951年后,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军区政委。是中共九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谭家述(1909-1987)
茶陵人。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副班长。同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师团长,湘东南独立一师参谋长,湘江赣第八军师长,第六军团参谋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抗大总校教员。1939年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后任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建国后,历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防空军副司令员兼高炮指挥部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军事学校管理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彭柏山(1910-1968)
湖南茶陵人。1929年入上海劳动大学生政治经济系。1932年任《湘鄂西工人报》编辑。次年回上海,担任“左联”教育委员会书记。1934年发表短篇小说《崖边》。同年11月被捕,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获释后到皖南新四军做政治和民运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人民解放军16师、24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建国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等。1956年后受胡风案件株连,调离上海到青海、河南等地教书,“文革”中含冤逝世于河南农学院。

刘培善(1912-1968)
湖南茶陵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湘赣军区团政委、支队政委。参加了湘赣苏区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团政委、苏北指挥部纵队政委、第一师旅政委。参加了黄桥战役。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野战军纵队政委、第十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苏中、孟良崮、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建国后,任兵团副政委,福建军区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政委,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周仁杰(1912-2001)
湖南茶陵人。1955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湘赣红八军二十三师机炮连排长,连长、红六军团十七师五十一团参谋长,团长、十六师师长。参加了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副司令员兼三十三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副军长。全国解放后,历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刘转连(1912-1992)
湖南茶陵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八军二十二师五十团四连连长、湘赣第十七师四十九团营长、第四十九团参谋长、红六军团十七师师长等职。参加了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三五九旅参谋长、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副军长。全国解放后,历任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刘道生(1915-1995)
湖南茶陵人。1955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茶陵县委委员、湘赣红军新兵团政治委员、粤赣军区独立第二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共青团中央局组织部部长。参加了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七一七团政治委员、冀察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冀察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全国解放后,历任军委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副司令员。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邓东哲(1916-1995)
茶陵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六军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120师团政治处主任,冀中军区团政委,东北民主联军旅政委,第四野战军师政委、师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四平保卫战和辽沈、平津、广东等战役。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回国后,任空军军政委,1962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后历任军区空军副政委,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国家计委副主任,工程兵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蓝亦农(1919-2008)
茶陵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八路军总产野战政治部警卫连指导员、冀察热辽军区团政治处主任,东北野战军团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1951年后,任师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委。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军政治部主任和军副政委、政委,昆明军区副政委,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攸县
胡庶华(1886-1968)
教授。攸县人。1912年毕业于北京译学馆。1920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师学位。曾任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监察委员,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副书记长。1949年8月同黄绍竑、龙云等四十四人在香港发表声明,表示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建国后,历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是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谭震林(1902-1983)
1902年4月24日生于湖南攸县。1927年冬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1年10月任福建军区兼红十二军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同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福建坚持斗争。1935年3月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军事部部长。参与领导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南区委书记,第二师政治委员、中共淮南区委书记等职。领导开辟了皖南抗日根据地和巩固发展了苏南、淮南抗日根据地。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部长兼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和浙江军区政治委员。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弟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上被选为常委会副委员长。

蔡仪(1906-1992)
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湖南攸县人。1925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留学日本。1937年归国,先后在长沙、武汉、重庆等地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45年编辑《青年知识》月刊。1946年后在上海大夏大学、杭州艺专和解放区华北大学执教。建国初任中央美术院教授。1953年调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及文学理论组组长。专门从事文学理论和美学的研究,成为中国当代一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后还兼任中国作协、美协理事,中国美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