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攸县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攸县,治今城关东北,并置容陵县,治阴山港,属长沙国。攸县因攸水得名。南朝齐攸县亦属湘东郡。南朝梁天监中析阴山县置湘潭县,治今攸县境,属湘东郡。陈时改攸县为攸水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省攸水、阴山2县入湘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省湘潭县析置攸县及阴山、安乐、新兴等县,并置南云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南云州,省阴山、安乐、新兴3县入攸县,属衡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攸州,属潭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攸州为修县,属长沙府。1983年属株洲市。

邮编:412300
区号:0733

谭震林(1902-1983)

吊偈画·布画神像。湘东地区流传。


低产田“翻了身”(1959年)

攸县在湖南省东部,全县70多万亩耕地中,低产水田占40%以上。这些低产水田有的常年泡水,水温低,泥脚深,土壤带酸性并含有毒素,不只耕作费力,庄稼也不爱长;有的缺水怕旱,完全靠天;有的粘性太大,“天晴一把刀,天雨一团糟”;有的又含沙太多,保水保肥能力都很差。粮食亩产量一般在150斤左右,偶尔有达到300斤的就算是了不起的了。

近年来,随着农业合作化,攸县人民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消灭落后田,低产变高产”的群众性运动。上自县委书记,下至男女社员,大家一起出动,修水库,挖沟渠,自流灌排。于是低产田面貌根本改变了。

改造前的烂泥田,水冷泥深,耕作吃力。

改造后的水田。

消灭落后田、低产变高产的决心变成了现实。

100多座水库和纵横交错的渠道组成了全县的自流灌排系统,使过去因缺水而只种一季的水稻田大都改种两季,水太多的烂泥田也降低了水位,无论旱涝,都保丰收。

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工作为改良低产田土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人民公社在烂泥田里放石灰来提高土温,降低酸性,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加速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人民公社领导社员们在粘性土或沙性土里分别掺入河边沙性沃土或塘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

人民公社还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将过磷酸钙制成颗粒肥料,集中施用,提高磷在酸性土壤中的肥效。

这块“百亩大丘”在人民公社化以后由许多小块低产田合并成的。经过改造,今年仅仅一季早稻就平均亩产814斤,比去年猛增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