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名胜古迹

忻州市

忻府区
元好问墓
在忻州市区东南7.5公里韩岩村侧。附近杨柳葱茏,一冢居高,墓周砌石,翁仲、石兽分列。倚后为享厅,五开间,内碑碣嵌甚多。全部建筑简而不陋,朴而不俗。元好问秀容(今忻州)人。后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专攻著作。

金洞寺
在忻州市区西北20公里西呼延村。此地丘陵起伏,枣林丛集,古寺掩映其间。创始年代不详,据建筑特点,宋代已有。元延佑五年(1318年)重修,明清时局部重建。现存正殿为宋代建筑,天王殿和观音殿为明代遗物。正殿宽深各3间。殿内精工木雕神龛一间,是宋代我国小木作遗物中的珍品,犹如精致的殿阁模型。

禹王洞林区
在忻州市禹王山。

连寺沟商墓

向阳新石器遗址
在忻州南豆罗镇向阳。

战国古城遗址
在忻州南豆罗镇韩家沟。

春秋晋国义士公孙杵臼故里及墓
在忻州市忻州西逯家庄。

天王寺
在忻州市南庄磨镇南张村。

西周文化遗址
在忻州市南庄磨镇南张西。

七峰寺
在忻州市东南董村镇孙村。

千佛寺
在忻州市东南董村镇游邀。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忻州市东南董村镇游邀。

五岳庙
在忻州市东北曹张乡令狐庄。

姜侍郎墓
在忻州市东南曹张乡解村。

张村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忻州市东北高城乡张村。

明代樊氏墓
在忻州市秦城乡河拱村。

河拱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忻州市秦城乡河拱村。

元代帖木儿墓
在忻州市北温村乡田家窑村。

文殊寺
在忻州市上社乡北张村。

陀罗山
在忻州市西北阳坡乡陀罗山。

北魏石佛摩崖造像
在忻州市西南傅家庄乡北冯村和南冯村。

月蜍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忻州市野峪乡月蜍。

灵显王庙
在忻州市兰村乡刘岭村。

元代元帅毕威墓
在忻州市东南忻岩乡双堡村。

文殊寺
在忻州市东南紫岩乡紫岩村。

香泉寺
在忻州市南庄磨镇凤凰沟。

代县
文庙
在代县城内。建于唐初,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竣工。成化年间(1465-1487)扩建大成殿,增建戟门。嘉靖年间(1522-1566)建崇圣祠,万历十三年(1585年)凿星聚池。庙朝南向,分为前、中、后三重院。泮池位于戟门前,有唐槐两株,干粗两围,其中一株中空,洞可容人。全庙建筑皆绿琉璃瓦覆顶,碧光灿烂,是一组典型的儒学建筑群。

边靖楼
在代县城内。创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成化七年(1471年)火焚后增台重建。楼基高耸。楼身高26米、宽7间、深5间,四周围廊,三层四滴水,斗拱规整,建造雄伟,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袭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保存无损。楼上悬挂“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巨匾。

阿育王塔
在代县城内东北隅。与边靖楼遥相对峙,竞相争高。塔创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唐会昌年间(841-846)灭法,塔毁;唐大中元年(847年)复佛时重建,改名圆果寺;元代重修。现存为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遗物。高40米。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杨家祠堂
在代县城东20公里鹿蹄涧村。古代州为宋将杨业(演义中称杨继业)故里,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杨业率数百骑破辽兵,威震中原,乡人于此祀之。至元代,杨家十七世孙奉旨建祠,明清间又予重修。现存祠内建筑及塑像,大都为明清遗物。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向,各建堂屋3楹,奉祀杨业后裔;后院东西厢舍3间,正殿5楹,殿为悬山式,内塑杨业与佘太君坐像,八子彩塑分列两侧。祠宇规模严整,塑像完好。祠内有“宗祖图”碑一通,铭刻杨业后裔世系。

赵杲观
在代县城西南23公里天台山沟掌里。苍松参天,悬崖峭壁,石洞深邃,寺观架于其间。相传春秋末期,赵襄子灭代,代君夫人摩笄自杀于夏屋山,其余姬妾由丞相赵杲带着外逃,路经此地,隐居于天台山石洞中。后人为纪念赵杲功德,建祠祀奉,名曰赵杲观。以后僧侣居此,成为佛居。创建于北魏太延年间(435-440),明万历中重修。寺分南北两部。南有大佛殿、古南洞、石室3楹,为僧侣居住之所。北部为观音阁,内有天然石洞,外建5层楼阁,依崖开凿卯洞。阁内无石级磴道,上悬铁索,可攀索而登。阁东为九仙女洞,再东南为3层楼阁,亦可履铁索而上,名曰“仙阁梯云”。

雁门关
在代县城西北20公里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异常险要,为历代戍守重地。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所建,万历年间(1573-1620)复筑门楼。今存关门3座,内有战国时赵国北边良将李牧祠旧址,尚有碑石数通。其中有明代《武安君庙碑记》,载李牧率兵屡胜匈奴事,并叙述明代战乱时雁门关仍为军事重地。

李克用墓
在代县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

西太后驻跸处
在代县城关镇9公里阳明堡。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代县聂营镇西高泉村和西段景村。

武安君祠
在代县城关镇东北18公里聂营村。

报恩寺元碑
在代县城关镇东北18公里聂营村。

杨家祠堂
在代县东北枣林镇鹿蹄涧村。

枣户城遗址
在代县城关镇东北18公里枣林西村。

古东陉关旧址
在代县中南峪口乡岗上村。

洪福寺塔
在代县城关镇东8公里峪口村。

杨六郎城遗址
在代县城关镇东北20公里胡峪村和县西北白草口乡。

阎锡山行营旧址
在代县城关镇西北10公里太和岭口。

战国勾注塞旧址
在代县西北白草口乡。

神池县
辘轳窑沟悬空寺
在神池县城关镇西北34公里烈堡。

毛泽东路居纪念馆
在神池县城关镇。

五寨县
芦芽山
在五寨县芦芽山风景区。

战国武州寨旧址
在五寨县小河头镇大武州村。

清代木牌楼
在五寨县城关镇西北30公里三岔。

五台县
广济寺
在五台县城内西街。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明清曾进行局部维修。寺门紧临大街,院内东西配殿奉观音、地藏二菩萨,正中为弥陀殿,最后为大雄宝殿5楹。大雄宝殿和殿内塑像保存尚完好。殿为五开间悬山式,殿内只用两根金柱,空间面积异常宽阔。塑像都是元代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约4米,形制古朴。

五台山#
在五台县东北隅。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五台县东北隅。绕周250公里,由5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乡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山中气侯寒冷,每年4月解冻,9月积雪,台顶坚冰累年,盛夏气候凉爽。

山中寺庙林立,清流潺潺。东汉永平年间(58-75)五台山已有寺庙建筑,相传台怀镇西侧山峰,与古印度灵鹫山相似,故将五台山第一座寺庙称作大孚灵鹫寺(今名显通寺)。此后北魏、北齐、隋、唐及至清末,屡经修建,变化甚大。现存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建筑壮丽,彩画塑像遍及各寺。五台山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时即已名播诸方。中唐时期五台山图传至日本,后又传到敦煌,绘入敦煌壁画。

普化寺
在台怀镇东南隅山麓。创始年代不详,明清重修,民国初年又增建玉皇阁一座,故又称玉皇庙。寺区林荫蔽日,溪流潺潺。寺前影壁砖雕精致。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玉皇阁位居最后山腰,已残坏,其余保存完好。天王殿五开间。殿内塑像甚多。各像衣饰华丽,神态自然。

殊像寺
在台怀镇杨林街西南里许。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始建于唐,后毁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山门、天王殿为前列,廊庑配殿为两翼,禅堂方丈室居后,正中建文殊阁5楹及钟鼓二楼。僧舍厩厨俱备。文殊驾驭于狮背,高约9米。龛背面塑三世佛(药师、释迦、弥陀),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全部塑像皆为明物,工艺精巧。

万佛阁
在台怀镇塔院寺东南隅。创建于明,清代重修,规模不大,布局完整。面宽3间,二层三滴水,上下两层塑佛像万尊,故名。阁身前檐两层皆施廊柱,设勾栏凭依,外观壮丽雅致。阁上悬有明代大铜钟一口,重3500余公斤。寺内西南隅,有藏式佛塔两座,高约4米,青石雕成,体积不大,形制秀美。龙王殿3楹,内塑龙王坐像。按一般惯例,龙王神不居佛寺,当地相传五台山龙王威灵显赫,不安其位,寺庙不宁,故在此建殿祀之。

显通寺*
在台怀镇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规模较大,历史最古。寺周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一派佛教胜地风光。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武则天时曾改称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规模。

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殿宇7座,无一雷同。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宗好无损,其中铜殿3间,铸造精巧。铜塔2座,高8米,形制秀美。门前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宽7间,深4间,规模宏伟,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镂刻富丽。还有大雄宝殿、明版藏经、华严经字塔及各种供器。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

塔院寺
在台怀镇显通寺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3间,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所筑。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设廊屋,东列视野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20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54.37米,全部用米浆拌和石灰砌筑而成。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共252枚,风来叮当作响。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塔引人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菩萨顶
在台怀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道场,菩萨顶传为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大喇嘛居菩萨顶,菩萨顶成为喇嘛庙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几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蒴顶住宿,书匾题铭、撰写碑文,后即兴工重建。

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官式制设营造。门前筑石阶108级,石级上有牌坊3间。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单檐五脊,勾栏围绕,全部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历经几百个寒暑,色泽如新。寺内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每面宽及1米,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罗寺
在台怀镇显通寺东隅。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唐时初创,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崇佛法,尤崇喇嘛,多次朝台,又予修饰。现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厢房、配殿、廊屋、禅院以及各殿塑像、殿顶脊饰等,齐备无损,是五台山保存完整的大型寺庙之一。后殿中心,有一木制大形佛坛,坛上周雕水涛和十八罗汉过江,当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莲瓣,内雕方形佛龛,四方佛分坐其中;另设中轴、轮盘,绳索牵伸,莲瓣时开时合,四方佛时隐时现,名曰“开花献佛”,观者称奇。

圆照寺
在台怀镇北隅显通寺左侧。明永乐初年有印度僧宝利沙者来到中国,诏入大善殿,封贺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幡,入台山寓显通寺。永乐时(1403-1424),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弟子蒋全曲尔计到五台山传扬佛法居此,为黄教传入五台山之始。大佛殿五开间,殿内塑三世佛、胁侍菩萨、帝释天、大梵天、护法金刚等,在五台山诸寺中塑工最精。

金阁寺
在南台西北岭畔,距台怀镇15公里。五台山著名佛寺之一。唐大历五年(770年),代宗诏高僧不空赴五台山修功德建寺,铸铜为瓦,涂金瓦上,饰佛阁为金阁,因名金阁寺。山门前石狮雄健,庭院内高阁耸立。阁身二层,重檐歇山,宽7间,深6间,四周围廊,阁内高达17米的观音铜像,挺身而立,直达阁之上层。观音两侧,二十四诸天环侍,犹如仪仗。阁背面有毗卢殿,弥陀殿、观音殿、地藏殿、菩萨殿、药王殿等,塑像满布,有近千尊之多。最后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和十八罗汉,保存完好。

南山寺
在台怀镇南3公里山腰。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的合称。元元贞二年(1295年)创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将三寺合并,改称今名。民国初年又予扩建,全部联成一体。寺区背山面水,林荫蔽日。寺依山势建造,有亭台、古塔、楼阁、殿堂300余间。寺前坡道林荫覆盖,山门下筑石磴108级。

寺内殿宇形式结构各具特色,台级甚多。各殿檐下,木雕图案精致,饰以彩绘贴金,列为富丽堂皇。大雄宝殿内塑释迦及二弟子和胁侍菩萨,石雕汉白玉送子观音,工艺尤精。两侧明代塑像十八罗汉,是五台山罗汉中的佳品。墙壁上满绘佛传故事84幅,笔力流畅,色泽浑厚,是明代原作。寺内“真如自在”石刻一方,是慈禧所书。五台诸寺雕刻艺术,以南山寺为冠。

碧山寺
在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处。寺区林荫蔽日,水流潺潺。相传始建于北魏。明成化年间(1465-1487)重建,清代又重修。规模宏敞,殿宇壮丽。前院多为单层殿堂,后院全为重檐楼阁,雕刻精细,别具一格。各殿塑像均为清代重装。内中心石坛宽大,坛上塑释迦像,前面又置印度雕造的汉白玉佛像一躯,结跏趺坐,高约1.5米,雕工细致,姿态庄严。

龙泉寺
在台怀镇南5公里九龙岗山腰。故又俗名九龙岗。寺旁有泉曰龙泉,寺由此而得名。宋代创建,明嘉靖初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又重修,现存影壁、台级、牌坊和3座院落。影壁中间镶嵌有一巨石雕刻,文殊骑狮居中,人物花卉满布四周。向北登108台阶即达山门,门前汉白玉石狮一对,勾栏小拱桥一座,石牌坊一座,旗杆高耸于两侧。其中石牌坊最令人神往,从基石、抱柱、斜戗、额枋、斗拱到瓦顶、脊兽,无一不是精雕细刻;人兽、花卉、流云、山水等分布于各构件之上。中西两院为塔院,其中普济禅师塔雕刻尤为精致。寺西里许,有令公塔,六角三级,高约10米,相传宋杨业死后,其子五郎收遗骨藏于此。

广宗寺
在台怀镇北侧营坊村山腰。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不大,布局严谨。明正德初年为生民祈福,迁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赐印令其护持。清代曾予补修。左右钟鼓楼高耸,大佛殿位居正中,殿为铜瓦盖顶,俗称铜瓦殿;其后为藏经阁和禅院,是坐禅及育经之地。铜瓦殿面阔3间,结构规整,内外彩饰富丽。殿内供三世佛及十八罗汉,龛阁精致,装饰鲜艳。

镇海寺
在台怀镇南5公里山腰。此地两山夹峙,古柏苍翠,山花遍野。寺侧清泉,长流不息,名曰海底泉。相传此泉即为海眼,龙王九子贪恋民女,横溢成灾,文殊发觉降大锅镇之,后人于此建寺,名曰镇海。清代建造,内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制碑文。寺前坡道崎岖,各殿佛像俱全,皆为清塑。寺南侧为永乐院,系清章嘉活佛的住所。十五世以后,历代章嘉皆到此避暑,蒙藏教徒朝山礼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竹林寺
在台怀镇西南6公里竹林寺村西侧。唐代高僧法照在此化竹林创寺,故名。历代重修。日本天台宗僧入唐求法沙门圆仁慈觉大师,在唐代就曾到此朝山拜佛。日本昭和十七年(1942年),天台法孙末享金钢子上阪泰山和尚曾撰刻“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汉白玉石碑一通,矗立寺内。现寺宇残坏,布局和基址清晰可辨,汉白玉石碑和高塔完好无损。塔为楼阁式,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嘉靖时(1522-1566)重修。平面八角形,5层,高约25米。各角衔有风铎,随风作响,声闻四野。

狮子窝琉璃塔
在台怀镇西南10公里山腰。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前有石狮一对,内有琉璃高塔,后为佛殿、配殿和禅堂。现寺宇残坏,琉璃塔独存。塔八角十三级,高35米,塔身中空,可登至第五层。塔身外表全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除脊兽瓦外,周身镶嵌琉璃佛像约万尊,故又名万佛塔。极顶塔刹在仰莲座上设风磨铜宝珠一枚,风力摩擦,光泽晶亮。

秘密寺
在台怀镇西南38公里维屏山秘密岩。寺以岩名,属繁峙县辖。松柏苍翠,山岩险峻。相传秘密岩为文殊大士受记五百神龙潜修之所,马祖后永泰禅师法嗣居此,人称秘密岩和尚,手持木叉,又称木叉高僧。始建于唐,历代重修,原建规模甚大,有茅篷32处,现仅存前院、中院、后院、西庵、中庵等处。

崖壁造像18尊,高约1.5米;金佛楼三层八间,内奉石雕贴金接引佛一尊,高及7米,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造。寺外有龙洞。旁有甘露泉源,清流不息。泉前有七佛崖,雕造佛像两层,上层七佛高约50厘米,下层七佛高约1.5米,似为元制。寺前还有金代石幢、砖塔两座,一为木叉祖师塔,唐建明修,六角四层,高约10米;一为玄觉大师塔,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建,六角二层。

黛螺顶
在台怀镇东向山巅。距台怀垂直高度约400米。背依东台高峰,面临台怀盆地,远眺五台峰顶隐约,近览山内寺院如画,地势高耸,寺区古柏参天。寺址规模不大,布局紧促,有牌楼一座,石狮一对,山门、中殿各3间,左右配殿、正殿各5楹。殿内供菩萨5躯,神态各异,象征著5个台顶不同形象的5尊文殊。寺内石刻,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御制黛螺顶碑记及五十一年登黛螺顶题诗。

广仁寺
在台怀镇北隅。又称十方堂。是蒙藏僧侣朝拜五台山时居住之所。清代建造。布局严谨。中殿本名三宝殿,四周围廊,内供宗喀巴、药师、释迦三像,四周壁龛,供佛像千余尊,故亦称千佛殿。各殿结构规整,雕刻精细,彩饰贴金,富丽堂皇。

观音洞
在台怀镇以南3公里栖贤谷口岩畔。原为达赖朝山礼佛诵经之所,蒙藏僧侣入山,多要到此参拜。寺区流水潺潺,绿柳成荫。寺始建于明,清代重修。寺居山麓,三院横列,中院为佛殿,偏院为禅堂僧舍。登山40米处,筑有香积佛殿,小巧玲珑。其上崖石耸峙,百余米处,劈山凿石,建有观音殿3间,镶于壁间,内祀观音、文殊。殿后石洞,滴水成泉,清洌味甘,可供饮用。

尊胜寺
在五台县城东北20公里西峡村山峪。为五台山南门道上的巨刹。相传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见文殊菩萨,随之建寺。始建于唐,宋代重修,民国初年又予修葺。寺区古木参天,建筑瑰丽。寺内殿堂楼阁皆备,一连五进院落,逐级向上,层叠有致。无量殿全部砖构,雕刻精致。藏经阁2层。阁侧有两座九角崇楼分峙左右。楼内下层供十二圆觉菩萨,上层奉四方佛。最后为塔院,万藏砖塔矗立,9级,高约45米,四周高山环绕。寺内还有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石幢一座,雕工甚佳。

延庆寺大佛殿
在五台县城西南27公里善文村。四周环山,寺居盆地。寺史无文献可考。寺前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石幢一座,4层,高约7米,上镌陀罗尼经,证明宋代已有此寺。寺内建筑,多为清式,仅大佛殿是金代原构。

佛光寺*
在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佛光山腰。寺因势建造,三面环山,唯西向低下而疏豁开朗。寺区松柏苍翠,殿阁巍峨。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隋、唐寺况兴盛,远及日本。原有主要建筑弥勒大阁,宽7间,高约32米。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禁止佛教,寺宇被毁;宣宗继位后复佛法,至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现存六角形祖师塔,形制古朴,是北魏遗物。山腰的东大殿,雄伟壮丽,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其余皆明清重修,是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石幢、墓塔、汉白玉雕像等。石幢两座,平面八角形,一在东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造;一在前院当中,唐乾符四年(877年)造。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华。

佛光寺全景

佛光寺文殊菩萨

东大殿
在佛光寺内东向山腰。雄伟古朴,居高临下,俯瞰全寺,为寺内主要建筑。殿前基址甚高,有片石砌筑,其上筑以台基。殿身面宽7间,进深4间。梁枋嵌削规整,结构精巧。殿顶全用板瓦仰俯铺盖,脊兽全为黄绿色琉璃艺术品。殿内佛坛宽及5间,满布彩塑35尊,躯体自如,面形丰满,都是唐代作品。殿内两侧墙壁及后檐墙下的290余尊罗汉像系明代补塑。此殿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

东大殿

文殊殿
在佛光寺内前院北侧。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面宽7间,进深4间。形制特殊,结构精巧,是金代以前的我国古建筑中少见的一例。为扩大殿内空间面积,前后两槽均用长跨3间的大内额,后槽在内额与内额之间用斜材传递负荷,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殿顶脊中琉璃宝刹,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烧造,形制秀丽,色泽浑厚。殿内佛坛上塑文殊菩萨及侍者塑像6躯,面相秀润,是金代的雕塑遗物。殿内四周墙壁下部,绘有五百罗汉壁画,是明宣德年间(1426-1435)的作品。

祖师塔
在佛光寺内东大殿南侧。是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创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塔。塔身古朴,用青砖砌筑,高约8米。平面六角形,2层,第一层中空,是佛光寺创建时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实物。

唐塔
在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共7座,其中4座为唐塔。手法古老,形制特殊,为唐塔中所罕见。解脱禅师塔,唐长庆四年(824年)建,方形,2层,总高约10米。无垢净光塔在寺东山腰,天宝十一载(752年)建,平面八角形,塔身残坏,塔内出土的汉白玉雕像都是建塔时的原作,面形丰满,线条流畅,是优秀的艺术品。志远和尚塔在寺东山腰,会昌四年(844年)建,八角形基座,形体秀美,塔刹残坏。这种形制的唐塔,为国内孤例。大德方便和尚塔在寺东山腰。贞元十一年(795年)建,平面六角形,通高4米,西向辟门,塔刹残坏。唐代以前我国古塔多为方圆两种形制,六角形或八角形者颇为少见。

南禅寺大殿*
在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西侧。寺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创建年代不详。晚唐时武宗“会昌灭法”,佛寺大都被毁,南禅寺地处偏僻,幸免毁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面宽进深各3间,殿内无柱,梁架结构简练,屋顶举折平缓,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而且已普及到偏僻山村。大殿内有佛坛,宽8.4米,高0.7米,坛上满布唐代彩塑。形体、衣饰、手法与敦煌唐代塑像如出一辙。各像塑造精巧,是我国唐塑中的佳作。寺内的龙王殿为明隆庆三年(1569年)所建,其余殿宇为清代建筑。
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
在五台县城东45公里松岩口村。1938年6月,白求恩亲自倡导、设计和施工,将村内一座龙王庙改建成有手术室、消毒室、医务室、洗涤室等设施的外科病室,对改进战伤救治与培养医务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被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誉为白求恩模范病室。原址1940年被日本侵略军焚毁,1974年按原貌重建。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在五台县五台山金岗库村。1938年2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迁移到该村。司令部旧址在村中靠山崖底的一座四合庭院中。时聂荣臻司令员居正房。

偏关县
偏头关
在偏关县。与宁武、雁门合称“三关”。东衔管涔山,西濒偏关河,因东仰西伏,又称偏头关。现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筑,并置偏头所,太原镇总兵驻此。头道边在关北60公里处,东接平鲁县崖头墩界,西抵黄河,长150公里。二道边在关北30公里处,北贯草垛山,西抵黄河岸老牛湾,南连河曲县石梯隘口,迤东达老营好汉山。

长城至此分为内外,外长城即山西、内蒙古自然分界,内长城为雁北、忻州两行署之分界。三道边在关东北15公里处,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四道边在关南1公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今存边墙最佳处为黄河岸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其余大部夯土犹存,随山据险,好似黄龙逶迤于群山峡谷之中。

明长城
在偏关县城关镇东北32公里老营。

吴城新石器遗址
在偏关县楼沟乡吴城。

鼓楼
在偏关县城关镇内。

文峰塔
在偏关县城关镇内。

万世德墓
在偏关县城关镇内。

护字寺
在偏关县城关镇西北9公里天峰坪镇。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偏关县天峰坪镇梨园村。

老营石笔
在偏关县城关镇东北32公里老营。

龙霸山
在偏关县城关镇东南18公里楼沟乡。

迤施洞
在偏关县城关镇18公里楼沟乡。

鸿门口
在偏关县城关镇东北25公里水泉乡。

黄龙池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偏关县城关镇西北17公里黄龙池。

宁武县
宁武关
在宁武县。为内长城重要关隘。关城筑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葺。三关镇守总兵驻此。原辖边墙20公里。内长城原分三路,宁武关为中路,雁门关为东路,偏头关为西路。今关城已圮,两侧之长城遗迹尚存。

管涔山
在宁武县城关镇西南27公里东寨。

杨庄旧石器文化遗址
在宁武县城关镇杨庄村。

龙泉庄
在宁武县城关镇糜查嘴村。

万佛洞
在宁武县城内。万佛寺又称万佛禅寺,俗称万佛洞。背依万佛梁山,前临桑干河支流恢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又予扩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为明、清建筑风格。

鼓楼
在宁武县城关内。

延庆寺
在宁武县城内。

文庙
在宁武县城关内。

魁星阁
在宁武县城内。

周遇吉墓
在宁武县城内。

内长城
在宁武县城关镇北11公里阳方口。

旧石器文化遗址
在宁武县城关镇北11公里阳方口。

三叠纪哺乳类动物化石保护区
在宁武县东寨镇二马营村。

汾源沼
在宁武县东寨镇。

广济寺
在宁武县东寨镇。

雷鸣寺遗址
在宁武县东寨镇。

天池
在宁武县东庄乡。

隋代汾阳宫遗址
在宁武县东庄乡。

冰窖
在宁武县北春景洼乡麻地沟村。

青石庵
在宁武县涔山乡。

仙人洞
在宁武县涔山乡。

金安寺
在宁武县涔山乡。

万佛洞
在宁武县城关镇西南44公里宁化。

宁化古城遗址
在宁武县城关镇西南44公里宁化。

静乐县
天柱山
在静乐县城南1公里。据县志记载,“元魏都督尔朱荣自为天柱大将军,即此”,可见北魏时此山即以天柱命名。山势俊秀,古木参天。山前碾河如带,汾水似锦,天柱山耸立在汾碾交流之处。山间泉水清澈见底。山上曾是春秋战国时山右赵王建都之地,古城遗址至今犹存。

静居寺石窟
在静乐县丰润镇南里许山崖下。雕造于唐仪凤二年(677年)。凿于高25米的半山崖上。共有9个石窟。窟平面一般为2米左右,窟高1.6米上下。每窟雕有佛像10尊左右,均身躯健美,衣褶纹理逼真,唐风犹甚。第五、六窟间,依山体凿功德碑一通,风化严重。

妒女祠
在静乐县城关镇东8公里娘子神。《唐书·狄仁杰传》:“高宗幸汾阳宫,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致风雷”,即指此地。

唐碑亭
在静乐县赤泥窳乡下马城村。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在静乐县赤泥窳乡下马城村。

繁峙县
平型关
在繁峙县东北边境,邻接灵丘县。距县城65公里,西去雁门关115公里,南近河北阜平县界。现存关城为明正德六年(1511年)筑,明万历九年(1581年)增修。关门坐西向东,高4米,宽2.7米。古道穿城而过,是繁峙通往灵丘的要道。城门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关楼已毁。附近长城构造坚固,底部基石用花岗岩砌成。关城残高6米,两侧山势险要,长城起伏。东北5公里有平型关战役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内2.5公里是平型关村。

吉祥寺
在繁峙县五台山脉中台山腰。寺址海拔2440米,气候清凉,杂树交荫。寺外有清凉桥,寺遂以清凉著名。相传始建于北魏。历代重修,现存多为明清遗物。中殿内供文殊像,亦称文殊殿,殿内有缅甸雕造的玉佛一尊,神态庄重。灯笼殿内供灯笼文殊像,脱沙裱装,骑于狮背,形态之殊为他处所未见。正殿为大雄宝殿5间,雕刻富丽,结架精巧。

公主寺
在繁峙县城东南10公里铁家会乡公主村。系北魏文成帝为其四女诚信公主所建。原建于山寺村,明代移至公主村。寺宇规模宏伟,殿阁巍峨。林木葱郁。大雄宝殿颇具特色,梁枋彩绘疏朗密致。殿内四壁满布彩绘,面积约216平方米,画面构图别致,是明代绘画之杰作。山寺殿宽14米,深15米,殿内彩塑佛像身披袈裟,结跏趺坐,情性自然。菩萨端庄矜持。罗汉造型生动,维妙维肖。

岩山寺*
在繁峙县城东南40公里天岩山北麓天岩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山门、钟楼、东西配殿、南殿、禅院等。南殿为文殊殿,金建元修,面宽5间。殿内佛坛上所存佛、菩萨、弟子、金刚等塑像,仍是金代风格。殿内四壁满绘壁画,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宫廷画师王逵所作。

西壁为佛传故事,描绘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东壁为本生故事,描绘须阇提(养生)太子割肉孝养父母等故事;北壁绘一组塔院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罗刹女营救等情节;南壁两侧绘殿阁楼台和供养人。画面构图严谨,人物神态逼真,是我国金代壁画中优秀作品,是研究宋金时期宗教、建筑、美术的宝贵资料。

三圣寺
在繁峙县城东35公里砂河镇西冶口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金代建筑,元、明、清屡有修葺。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面宽3间,进深3间,歇山式屋顶。殿内存木雕“华严三圣”及韦驮、侍者塑像9躯。东西北三壁布施彩绘80平方米,线条流畅,是金代遗作。过殿宽3间,深2间,悬山顶。殿内塑地藏王、四大天王、降龙卧虎、倒坐观音泥塑16躯。四壁绘画42平方米,笔法精细。

卤城县遗址
在繁峙县东北大营镇固伏村。

岩谷子
在繁峙县东山乡天岩村。

毛泽东、周恩来旧居
在繁峙县城关镇东南31公里伯强。

内长城
在繁峙县东横涧乡和神堂堡乡境内。

秘魔岩
在繁峙县西南岩头乡。

圭峰寺
在繁峙县西南岩头乡。

河曲县
岱岳庙
在河曲县城东6公里城关镇岱岳殿村。创建于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明、清均予修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物。该庙坐北向南,面积约3250平方米。全庙共有殿堂15座,塑像15尊,壁画约104平方米,碑碣11通。主要建筑岱岳殿保存完整,为三间硬山顶。

海潮庵
在河曲县城南39公里旧县乡南门外。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明末毁于兵火。清顺治年间(1644-1661)重建,后屡有修葺。庵坐北向南,三进院落。拾级而上是山门,钟鼓二楼耸峙左右。

娘娘滩
在河曲县城关镇西北8公里娘娘滩。传为西汉薄太后避吕后迫害隐居处。有古迹圣母祠,自然风光优美。被誉为“黄河第一岛”。

翠峰山
在河曲县南赵家沟乡。“云际翠峰”为清代河曲八景之一。

太子滩
在河曲县西北楼子营镇。

寿圣寺
在河曲县西北楼子营镇。

龙口
在河曲县西北楼子营镇。

禅房寺
在河曲县城关镇东南14公里巡镇。

涧虹桥
在河曲县西旧县乡。

禹庙
在河曲县西旧县乡。

文殊寺
在河曲县城关镇东南34公里新窑。

阎罗殿遗址
在河曲县南赵家沟乡。

保德县
林遮峪新石器遗址
在保德县林遮峪。

保德古城遗址
在保德县东关镇。

二郎庙
在保德县东关镇。

狄元昌墓
在保德县义门镇天桥村。

福禄寺碑
在保德县义门镇天桥村。

古脊椎动物化石区
在保德县腰庄乡境内讲家沟至可王家里。

宋代定羌定故城遗址
在保德县杨家湾乡故城村。

魁星阁
在保德县杨家湾乡故城村。

钓鱼台
在保德县杨家湾乡故城村。

弥陀寺
在保德县杨家湾乡故城村。

宋杨业妻佘太君故里及墓
传为佘太君故里,在保德县东关西南17公里的猯窝,属韩家川乡,有佘太君墓。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保德县东关西南24公里林遮峪。

商代墓葬
在保德县东关西南24公里林遮峪。

汉代壁画
在保德县东关西南24公里林遮峪乡下川坪村。

金峰寺
在保德县化树塔乡前牙前塔村。

神峰寺
在保德县窑洼乡庙沟村。

定襄县
关王庙
在定襄县北关。与原寿圣寺邻近,有人误为一寺,实为两宇。金泰和八年(1208年)创建,元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清两代又曾补葺。宋代封关羽为忠惠公和昭烈武安王,明、清始封为帝,故元代以前之武庙均为关王庙,此庙关王殿仍是金代原构。面宽3间,进深4椽。前檐明间特宽。殿内壁画,内容为三国演义故事,清嘉庆八年(1803年)绘。庙内金、元、明、清碑,对关羽封号及其修建经过记述甚详。

阎锡山旧居
在定襄县城东20公里河边镇河边村。坐东向西,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北院)由一进三院的东西向中轴线建筑组成,每院的主房为北房,东房皆为过庭式,供会客使用。在上院的东西两端各设一院为东、西花园,今西花园保存完好,东花园已面目全非。下院(南院)为生活区,由大小基本相等的12个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北房住人,东房为亭阁式建筑。有名的“将军府”位居于此院。整座建筑规模宏大,面积达16123平方米。

洪福寺
在定襄县城东北25公里宏道镇北社东村。始建年代不详。寺坐北向南,筑于7米高的土台基上,居高而临深。正殿面宽5间,进深3间。补间斗拱用昂直接承托檐部荷载,明显为宋式营造作法。正脊用琉璃铸行龙4条及牡丹花卉,雕造精细。殿内砖砌佛坛上,塑立“华严三圣”、二弟子、二金刚和胁侍菩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慈祥,体态飘逸,是宋代塑像中的佳品。殿内两山悬塑,琳琅满目,造型生动,为晚清时期的雕塑作品。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在定襄县城西2.5公里西河头村。1947年秋,晋察冀边区政府动员民工500余人,掘土方68万,经过40多个昼夜挖成西河头地道。地道高1.6米、宽0.8米,距地面4米,共有东西向3条主干线、50多条支线,纵横交错,全长5公里。地道结构分3层。西河头地道共作战11次,毙敌200余人。1964年地道遗址对外开放。

“三霍清泉”
在定襄县城关镇南9公里东霍村。有吕布池、娘娘池、龙液泉并出合流为三会泉,四时不涸,景色宜人,为当地名胜。

汉阳曲古城遗址
在定襄县城关镇。

洪泉寨
在定襄县西南官庄乡。

丛蒙山
在定襄县西南官庄乡。

七岩山千佛寺
在定襄县西南南王乡七岩山。

尔朱荣摩崖石刻
在定襄县西南南王乡。

东岳庙碑
在定襄县西南南王乡。

福田寺石突出造像
在定襄县东李家庄乡雷轰尖山麓。

圣阜山
在定襄县蒋村乡。

蒋村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定襄县城关镇东北9公里蒋村。

金元诗人元好问读书处
在定襄县中部神山乡。

神山古刹
在定襄县中部神山上。

尔朱荣墓
在定襄县北季庄乡南村。

赵简子墓
在定襄县北季庄。

横山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定襄县北季庄乡横山上。

漆郎洞
在定襄县北季庄乡漆郎山。

普贤寺砖塔
在定襄县西北受禄乡回凤村。

白村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定襄县城关镇西北20公里白村。

岢岚县
岢岚城门
在岢岚县城关镇。

北寺塔
在岢岚县城关镇。

宋折克行墓
在岢岚县城关镇。

陀罗尼经幢
在岢岚县城关镇。

原平市
惠济寺
在原平市区东北15公里练家岗村。始建于唐,宋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有山门、观音殿、钟楼、伽蓝殿、东西庑、大佛殿等建筑,殿内塑像俱存。其中大佛殿历史最古,建筑结构及其塑像艺术尚保存宋代风格。佛坛上泥塑佛、菩萨、胁侍、童子、金刚等,线条和谐,衣饰流畅,胁侍菩萨下肢纱罗透体,塑工之巧,当为宋金佳作。

朱氏牌楼
在原平市区西18公里阳武村。俗称阳武石坊。清咸丰五年(1855年)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道加盐运使衔武芳畴为母朱氏所雕造。石坊2座,村外道旁为陪坊,雕工简略。朱氏牌楼,高10米,宽9.6米。为我国清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林泉寺
在原平市区西南15公里水油沟村北。山岩耸立,林木遍野。古塔峙其左,清流环其右,前有渡仙桥。寺始建于宋,明嘉靖时(1522-1566)重建,隆庆、万历年间重修。寺基甚高,门前台阶60余级,阶上为5间二层藏经阁,阁身围廊,上层设有平座,供人凭依远眺。寺内大殿残坏,东西配殿完好。寺前有古塔,平面八角形,高约15米,基座高如塔身,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三,其间束腰两道,雕仰覆莲瓣及人物花卉;上部塔檐4层,出檐甚短,收刹甚急,极顶安宝珠一枚。形制奇特,为我国塔式建筑中所少见。寺侧东山之巅,钟楼宏敞,内悬巨钟一口,风吹飞砂走石,据传不击自鸣。

普济桥
横跨于原平市崞阳镇南门外护城河上。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为我国著名古桥之一。全长90米,宽8米,高7米。桥体为单券拱形式。桥中作大拱券,两端各建两个小拱券,以加大泄洪量,减轻桥身负荷。桥栏望柱上雕有佛手、石杖、狮、麒麟等图案,雕工精湛。

魏徵墓
在原平市原平镇内。

唐“修故伽蓝”之碑
在原平市东南东社镇赵村。

文庙
在原平市崞阳镇内。

城隍庙
在原平市崞阳镇内。

关帝庙
在原平市崞阳镇内。

岱山庙
在原平市崞阳镇内。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原平市南阎庄镇卫村。

地震碑
在原平市南阎庄镇南魏家庄。

灵牙塔
在原平市南阎庄镇水油沟村。

灵泉寺
在原平市阎庄镇水油沟村。

钟楼
在原平市平阎庄镇水油沟村。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原平市东南上庄乡南寨村。

石鼓神寺
在原平市南子干乡停旨头村。

寿宁寺
在原平市东中阳乡井沟村。

惠济寺
在原平市东中阳乡练家岗村。

李秀塔
在原平市东北30公里茹岳。

僧墓塔
在原平市东北30公里茹岳。

尊胜幢
在原平市东北30公里茹岳。

重塑慧远禅师像碑
在原平市东北30公里茹岳。

古楼烦寺遗址
在原平市东北30公里茹岳。

金代义公墓塔
在原平市大林乡中苏鲁村。

唐代僧墓石塔
在原平市大林乡中苏鲁村。

浮图寺
在原平市西上阳武乡。

石佛寺
在原平市西上阳武乡。

玉皇庙
在原平市西上阳武乡。

北魏繁畦县治旧址
在原平市南王家庄乡板市村。

唐代怀化县治旧址
在原平市南怀化村。

滴水崖
在原平市西南楼板寨乡屯瓦村。

阳武峪
在原平市西北龙宫乡。

太子崖
在原平市西北龙宫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