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名胜古迹

运城市

盐湖区
池神庙
在南2公里土垣上。坐北向南,面临银湖(盐池),别具风光。唐大历年间(766-779)以神赐瑞盐,遂建庙奉之。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建,万历十九年(1591年)重修,清顺治、雍正年间均有补葺。现存主要建筑为明嘉靖十四年遗构。庙前有山门、过殿、中部3座戏台并峙,东西左右配殿套院,后部3座大殿并列,规模相当。元、明碑石,高达6米,矗立在阶前两侧。

泛舟禅师塔
在西北5公里寺北曲村报国寺遗址上。寺宇早毁,古塔独存。泛舟为唐代报国寺禅师,圆寂后筑塔祀之。唐长庆二年(822年)节度使曲环建造。塔为圆形,通高10米,造型古朴,为我国唐代圆形古塔中的典型实例。

常平关帝庙
在南25公里常平村。三国蜀将关羽,山西解州常平里人,乡人慕其德,于故居建祠奉祀。创建于隋,金代始成庙宇。后关羽历代追封,庙堂亦随之重修或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构。规模宏敞,古柏参天,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庙前牌坊3座,两厢配以钟鼓二楼。庙内中轴线自前至后,有山门、午门、享殿、关帝殿(又称崇宁殿)、娘娘殿、圣祖殿等6座殿宇,两侧配以厢房、配殿、回廊。关帝殿面阔5间,殿前古柏分峙左右。庙南古柏苍翠,石碑林立,乃关氏祖坟。

解州关帝庙*
在解州镇西关。背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亦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庙坐北向南,面积1.8万多平方米,内外古柏苍翠。平面布局分南北两部分。南为结义园(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涿州结义而建),四周桃林繁茂。北部为正庙,分前后两院。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为中轴,两侧配以石坊、木坊、钟鼓楼、崇圣寺、胡公祠、碑亭、钟亭等;后院以“气肃千秋”牌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为两翼,气势雄伟。前后院自成格局,但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前后有廊屋百余间围护。建筑以春秋楼和崇宁殿最为精致。

春秋楼
在解州关帝庙后院北部。与午门、御书楼、崇宁殿等垂直排列,并以矮墙相隔,自成格局。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宽7间,深6间,二层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总高约30米,雄伟壮丽。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楼内置关羽金身坐像,楼上阁形龛内塑关羽观《春秋》侧身像一躯。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登楼远眺,盐池白似银湖,中条山翠若屏障。

崇宁殿
在解州关帝庙内御书楼北侧。是祀奉关羽的主殿。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现存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遗物。面宽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式屋顶。殿周回廊,有石雕蟠龙柱26根。龛上有康熙帝手书“义炳乾坤”横匾,门楣上方有咸丰帝手书“万世人极”匾额,檐下有乾隆帝钦定“神勇”二字。三匾叠置,更增庄严肃穆的气氛。

舜帝陵
在北相镇西曲马村。

舜帝庙
在北相镇。

李岐山墓
在北相镇。

李健吾故居
在北相镇。

陶朱公墓
在陶村。

蚩尤城遗址
在东郭镇从善村,即古阪泉之野,传为黄帝擒蚩尤处。

战国墓群
在北相镇。

汉墓群
在北相镇。

明三官庙
在三路里。

太平兴国寺砖塔
在东王乡安邑。

魏豹城
在东王乡安邑。

静林寺
在席张乡柴家窑村。

元代墓塔
在席张乡柴家窑村。

汉博望侯张骞墓
在席张乡东张底村。

关羽故里
在常平镇,有关公家庙、关氏祖茔。

杜康墓
在冯村乡杜乡。

圣寿寺大殿
在王范镇。

汉蔡伦墓
在王范镇,传蔡伦晚年寓居于此。

书院藏书楼
在大渠乡河东。

闻喜县
文庙
在闻喜县城内。古柏参天,殿宇巍峨。创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晋南大地震倾坏,明弘治四年(1491年)重建,有棂星门、戟门、大成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学宫、廊庑等200余间。门前五龙影壁,用五彩琉璃烧制而成。庙内石刻甚多,有宋司马光撰书宣圣庙碑及其他碑碣百余通;元大德七年地震碣记事尤为重要,是研究此次地震的重要资料。

裴祠石刻
在闻喜县城东北25公里礼元车站北隅。礼元镇古名木兰镇,相传为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抗击侵略者的铁栅关。裴氏祠建于此。裴族人才辈出,享有盛名。裴秀创“制图六体”;裴松之注《三国志》;裴度平藩镇,恢复唐中央集权。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迭遭兵火,历代重修,现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与书法艺术上多属有价值的石刻。北周《裴鸿碑》、唐玄宗书《裴光庭碑》、殷令名书《裴镜民铭》、金大定至清代谱序,书法劲健,为氏族遗物之精华。

裴柏碑馆
在闻喜县城东25公里礼元镇裴柏村。原为裴晋公祠,亦称裴氏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屡遭兵火,历代曾予重修。裴氏祠有正殿、仪门、过庭、碑廊等建筑30余间,祠内外古柏参天,一对石狮守卫门前,显示了裴氏祠的庄严。20世纪50年代初毁于一旦。20世纪70年代初又建碑厅5间,故称裴柏碑馆,面积2550平方米。内存古碑数十通,如北周裴鸿碑、唐明皇敕张九龄撰“裴光庭神道碑”、裴氏世系碑、殷令名书“裴镜铭碑”、裴氏族谱序碑等。

伯里合不花墓
在闻喜县。

上郭春秋-战国古城址
在闻喜县。

邱家庄墓地
在闻喜县。

回坑新石器遗址
在闻喜县。

保宁寺塔
在闻喜县东镇。

宋相赵鼎故里
在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

戊戌六君子杨深秀墓
在闻喜县下阳乡。

杨深秀旧居遗址
在闻喜县下阳乡。

战国古墓群
在闻喜县西官庄乡。

香山寺遗址
在闻喜县西官庄乡,有大云寺古柏。

汤王山八景
在闻喜县酒务头乡。

郭璞读书处
在闻喜县酒务头乡。

南白石文化遗址
在闻喜县白石乡。

镇风塔
在闻喜县白石乡。

新绛县
洚州大堂
在新绛县城内。相传创建于唐,张士贵挂帅寓此,故亦称帅正堂。原为绛州州府衙内的正堂。面宽7间,进深8椽。大堂形制壮观,结构朴实,为扩大殿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这座元代州府大堂,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衙署建筑遗构。

洚州三楼
在新绛县城内。指钟楼、乐楼、鼓楼。明、清时州府县城多有市楼,俗称鼓楼,唯绛州(今新绛)三楼并峙,南北排列,都在州府衙门东南。钟楼在前,乐楼居中,鼓楼偏后。钟楼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元、明两代均有重修,现存为万历年间(1573-1620)遗构。内悬万斤巨钟,为明正德三年(1508年)铸造,击声数十里可闻。乐楼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建筑,北向数十米有城隍庙,既为酬神戏台,又是城内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乐楼地势低而台基高(2.6米)。楼身3间,明间宽大。鼓楼临近州府围墙,元至正时(1341-1370)建,明重修,现存即明代遗物。楼身3层,底层宽5间,二、三层皆3间,楼顶为歇山式,楼内梁架规整,别具一格。

洚守居园池
在新绛县城内西隅绛州古衙后部。又称莲花池,俗称隋代花园。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园内名虎豹门,与州衙相联。莲池在园西部,与蓄水池负渠贯通。范仲淹有《居园池》诗云:“绛台使君府,亭台参园圃。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这是我国较早的园囿建筑。

福胜寺
在新绛县城西北17公里光村。寺区林荫蔽日,寺址高耸。唐贞观年间(627-649)敕建,宋、元两代曾予补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修。钟鼓二楼耸峙于寺前两侧,中线自前至后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四进院落,两侧衬以厢房配殿,规模壮观。弥陀殿五间见方。后殿7间,2层,下层为三佛洞,上层为藏经阁。

白胎寺
在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光马村西侧。创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金大定、明昌年间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两代又予补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垛楼、释迦殿、后大殿、两厢配殿等。法藏阁3层。释迦殿金明昌年间(1190-1196)建,三间见方。后大殿五间悬山式。唐代九级造像幢一座,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铁牌一叶,历史、艺术价值均高。

碧落碑
在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书法奇古,以大篆著名。碑文刻于唐总章三年(670年),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撰。内容为韩王元嘉之子李训、李谊、李谌等为居母(房氏元龄)丧造像祈福。

稷益庙
在新绛县城西南20公里阳王村。是供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堂。伯益又称伯医,相传为大禹之臣,佐禹治水有功;稷植百谷,传为谷神,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故建庙祀之。创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元至元年间,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扩建重修。山门3间,献亭5楹,舞台一座,两厢规整,分设左右两翼。现存正殿、舞台均为明代原构。舞台5间。正殿5间,殿顶三彩琉璃。殿内东南西三壁满布壁画,内容丰富,画工精巧。

光村新石器遗址
新绛县泽掌镇。

西尉村新石器遗址
新绛县境。

龙兴寺唐塔
在新绛县城关镇。

元代孚惠圣母祠
在新绛县三泉镇古堆村。

唐代孚惠圣母桥
在新绛县三泉镇。

清濂洞
在新绛县乔沟头村,为隋文中子王通设教处。

寿圣寺
在新绛县泽掌镇北苏村。

宋建净梵寺
在新绛县泽掌村。

春秋晋灵公桃园旧址
在新绛县泉掌镇朝阳庄。

平陆县
圣人庙
在平陆县城关镇。

“傅说故里”碑
在平陆县城关镇。

“傅说版筑处”碑
在平陆县城关镇。

明关帝庙
在平陆县常乐镇张村。

汉墓壁画
在平陆县张店镇枣园村。

西周虞国都城遗址
在平陆县张店镇古城。亦名虞城、吴城。《汉书·地理志》载:“大阳,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括地志》载:“故虞城在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上”,均指此地。

流庆寺
在平陆县洪池乡西张村。

三国蜀将周仓故里
在平陆县部官乡西祁村。

春秋秦相百里奚故里
在平陆县南村乡槐下村。有“百里奚故里”碑。

垣曲县
王屋山
在垣曲县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交界处。

中条山#
在垣曲县新城镇。

南海峪旧石器遗址
在垣曲县南海峪村。

洪庆观
在垣曲县古城镇。

商城遗址
在垣曲县古城镇。

铜爵,高16.5厘米。

春秋晋国瓠丘邑旧址
在垣曲县古城镇东滩村。

舜父瞽叟墓
在垣曲县同善。

舜井
在垣曲县同善。

商代故都亳
在垣曲县王茅镇下亳村。

元代“商烈祖成汤居亳故都”碑
在垣曲县王茅镇下亳村。

旧古器文化遗址
在垣曲县毛家湾镇东店头村。

绛县
太阴寺
在绛县城东南8公里华山脚下卫庄镇张上村。寺唐永徽元年(650年)初创,金大定十年(1170年)重建,元、明、清予以补葺。大雄宝殿(卧佛殿)为该寺规模最大的殿宇,是金大定二十年原构。

晋献公墓
在绛县南樊镇槐泉村。

晋文公墓
在绛县卫庄镇下村。

周家庄新石器遗址
在绛县横水镇。

车厢城遗址
在绛县城关镇。

文庙
在绛县城关镇,内存元代建筑大成殿、明伦堂、献殿、泮池、九龙壁等。

清探花府
在绛县横水镇。

隋造像碑
在绛县横水镇。

明成汤庙
在绛县横水镇。

元建长春观
在绛县陈村镇东荆下村。

韩庄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绛县卫庄镇。

晋灵公墓
在绛县磨里镇南刘家村。

石牌楼
在绛县南樊镇槐泉村。

靳氏民宅
在绛县南樊镇槐泉村。

泰山庙周柏
在绛县南樊镇南柳村。

文昌塔
在绛县南樊镇柴堡村。

石马
在绛县南樊镇柴堡村。

隋代石佛
在绛县南樊镇郑柴村。

沸泉
在绛县南樊镇。

石牌坊
在绛县南樊。

明建四明楼
在绛县安峪镇下柏村。

洪福寺
在绛县安峪镇仓丰村。

明代戏台
在绛县安峪镇董封村。

关帝木雕像
在绛县大交镇东贺村村。

仙人洞
在绛县东山底乡许家村。

碑楼
在绛县东山底乡乔寺村。

景云宫
在绛县东山底乡东灌底楼。

月宫楼
在绛县东山底乡下吕村。

唐裴行俭墓
在绛县郝庄乡永青村。

朱子格言石碣
在绛县郝庄乡东牛坞村。

石经幢
在绛县郝庄乡大吕村。

石狮
在绛县郝庄乡大吕村。

石经幢
在绛县郝庄乡西郝庄。

姜嫄墓
在绛县冷口乡烟庄。

姜嫄庙
在绛县冷口乡烟庄。

“凤岗叠翠”
在绛县冷口乡存云岭。为清绛县八景之一。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绛县勃村乡西乔村。

“绛山晓日”
在绛县勃村乡紫金山。

“圣水三泉”
在绛县中杨乡西杨村。

稷山县
青龙寺
在稷山县城西4公里马村西侧。寺居土岗,四面辽阔,掩映于枣林之中。唐龙朔二年(662年)创建。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补绘。现存建筑多为元明遗物。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分前后两进院落,大小殿宇8座。各殿塑像皆已不存,唯腰殿与后大殿内尚存壁画185.13平方米。

法王庙
在稷山县西南4公里南阳村。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建,明成化七年(1471年)增建舞庭一座,清代又局部修缮。庙内布局尚朗。此庭方形无内柱,仍沿袭元代乐楼古制。

马村砖雕墓
在稷山县城关镇。

稷王庙
在稷山县城关镇。

大佛寺
在稷山县城关镇。

宋金古墓群
在稷山县城关镇。

金文学家段克已墓
在稷山县城关镇平陇。

北阳城砖塔
在稷山县清河镇。

芮城县
圣寿寺舍利塔
在芮城县城北里许。寺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明、清时曾予重修。现仅存宋建砖塔。塔平面八角形,13层,高约48米。塔中空,直达顶层,各层原有楼板,现已不存。塔内保存有部分宋代壁画。

大禹渡
在芮城县城东南5公里。临河处有重建禹王庙碑,碑云,庙内有古柏,地名神柏峪,相传禹导河时曾息于此,因称大禹渡。庙早毁,古柏仍巍然独秀。

广仁王庙
在芮城县城北4公里龙泉村土岗上。这里是古黄国魏城遗址,庙基即在城址北隅,背依古城墙垣,松柏浓郁,面临清泉池沼。庙内供水神,封号广仁王,因以名庙。五龙泉从庙基前沿涌出,故又名五龙庙,是一座四合院形制的庙堂建筑。木构正殿为唐大和五年(831年)建造,五开间四架椽。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历经千余年,仍巍然独存。

永乐宫*
在芮城县城北3公里龙泉村东侧。宫殿规模宏伟,殿阁巍峨。宫址原在黄城西向20公里的永乐镇上。为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诞生地。吕氏死后,乡人将其故居改为吕公祠。金末,随著吕洞宾神话故事的流传,奉祀者逐渐增多,祠堂遂增修门庑,扩充为道观。蒙古太宗三年(1231年)毁于火,其时新道教全真派首领丘处机等人,受朝廷宠信,祖师吕洞宾倍受尊崇,次年敕令升观为宫,封真人号曰“天尊”,并派河东南北两路道教提点潘德冲主持,营建此宫,历时15年。

无极门外景

至中统三年(1262年)建成主体建筑,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又建成龙虎殿,泰定二年(1325年)绘完三清殿壁画,至正十八年(1358年)纯阳殿壁画竣工。前后110多年,几乎与元朝共始终。明、清两代,曾作小规模维修和补绘,较完整地保存了元代艺术宝藏。宫内主体建筑5座,即宫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垂直排列于中轴线上,其中宫门为清代建筑,余皆元建。三清殿最大,位置在前,与一般寺庙主殿在后截然不同,而与皇宫设置近似。各殿精美的元代壁画,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题材丰富,笔法高超,为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因永乐宫旧址在三门峡水利工程淹没区内,1959年开始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移至新址复原保存。

三清殿
永乐宫的主殿。又称无极殿。殿内原奉三清(太清、玉清、上清)神像,故名。殿宇雄伟壮丽,宽7间,深4间。各个构件上的彩绘保存完好,有彩有塑,彩塑结合,为它处所罕见。殿顶黄绿蓝三彩琉璃剪边,色泽鲜丽。殿内壁画满布,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平方米,除拱眼壁画外计有403.3平方米。壁画内容为《朝元图》,即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图像,以8个帝后装的主像为中心。主像3米以上,侍者2米余,前后排列四五层之多,场面开阔,无杂乱堆积之感。

龙虎殿
在永乐宫内。是原永乐宫大门。五开间,庑殿式。殿身宽5间、深6椽。门墩雕石狮6躯,姿态生动。殿内壁画在后部两稍间,虽略有残损,元作气魄尚存。

纯阳殿
在永乐宫内三清殿北。殿内奉吕洞宾,因吕道号纯阳子,故名。殿基月台凸起,与三清殿和重阳殿之间以高耸的甬道相联。殿身宽5间,进深3间八架椽,单檐九脊顶。殿内仅用4根金柱,大梁跨越四向,空间异常宽阔。殿内四壁和扇面墙上壁画满布,内容是吕洞宾神化故事,即《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从降生起到成仙度人共计52幅。

《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局部)

重阳殿
在永乐宫内后部。殿内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故名。殿身五开间六架椽,单檐歇山顶,殿内4根金柱,分布于梢间,梁架全部露明。殿内壁画内容为有关王重阳的神话传说,用连环画的形式绘成,与纯阳殿同属一畴。自降生到度化七真人成道共49幅。

风陵渡
在芮城县西南端。黄河奔腾南泄转而向东的拐角,是晋、陕、豫三省交通要冲。相传此地为黄帝臣风后与蚩尤作战被杀而埋葬之处。登上高耸的风凰嘴土岗眺望,瞳关、太华、崤函历历在目,隔河人声相闻。俯视大河气势澎湃。赵村东南的风后陵,冢高2米,周围30米。墓前原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重建祠宇碑。抗日战争中庙及碑刻被毁。

西侯度遗址*
在芮城县西北隅中条山之阳的西侯度村背后。自厚约50米的红色土之下砂砾石层中,发现石器、动物化石,以及烧骨和带有切痕的鹿角等。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等类型。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早期,距今100多万年,是华北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

魏国古城遗址
在芮城县城关镇。

唐五龙庙
在芮城县城关镇。

城隍庙
在芮城县城关镇。

关岳庙
在芮城县城关镇。

风后墓
在芮城县风陵渡镇。

羁马古城遗址
在芮城县风陵渡镇。

后土祠
在芮城县陌南。

观音堂
在芮城县陌南。

关帝庙
在芮城县陌南。

三圣母庙
在芮城县陌南。

申明亭
在芮城县陌南。

坡头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芮城县岭底乡坡头村。

大禹庙碑
在芮城县大禹渡。

神柏
在芮城县大禹渡。传为大禹憩息处。

段干木祠
在芮城县学张乡上段村。传为战国魏国名士段干隐居处。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芮城县大王乡金盛庄。

夏县
禹王城址*
在夏县城西北7.5公里中条山麓,临涑水河。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夏禹曾在此建都,因而县以夏名。在禹王乡有古城址大、中、小三座。大城面积广袤,部分建在峨嵋岭上,墙高耸,出土大量春秋战国遗物和汉代砖瓦。中城居西南,与大城紧连,出土物有云纹的瓦当和上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铭砖。小城毗邻中城,城旁有“青台”遗迹,附近有铸铜作坊遗址,出土礼器陶范和钱范,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经由史籍考证,大城即战国时期魏都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建于东周,至北魏仍沿用。

司马光墓及祖茔*
在夏县城北15公里鸣条冈。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宝元进士。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坟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群厝于此。墓侧翁仲分列。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额;碑文为苏轼撰并书,曾没于土中,后于杏树下掘出,遂名杏花碑,惜已剥蚀难辨。金代摹刻四石嵌壁,今仍完好。明嘉靖年间(1522-1566),特选巨石,依宋碑复制,并建碑亭。东有守坟祠,再东为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敕牒建香火寺余庆禅院,牒文刻石仍在寺后。寺内有大殿5间,殿内现存大佛3尊,西壁罗汉8尊,为宋塑风格。

薛嵩墓
在夏县水头镇大张村。

崔家河新石器遗址
在夏县崔家河村。

文庙
在夏县城关镇。

关帝庙
在夏县城关镇。

火神庙
在夏县城关镇。

唐名臣阳城墓
在夏县庙前镇。

阳公庙
在夏县庙前镇。

柏塔寺
在夏县庙前镇。

春秋晋国名臣介子推墓
在夏县裴介镇。

忠清德之碑
在夏县水头镇小晁村。

余庆禅院
在夏县水头镇小晁村。

堆云洞
在夏县水头镇上牛村。

东下冯文化遗址
在夏县捻掌镇。

冯道墓
在夏县捻掌镇。

西阴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夏县尉郭乡。

金代大钟
在夏县郭道乡周村。

大庙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夏县大庙镇。

万荣县
稷王庙
在万荣县城西北8公里稷王山麓太赵村。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初创时代不详,金代已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于庙内建舞台一座,供酬神演戏之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殿又重修。现存大殿面宽5间、进深6椽,单檐五脊顶。虽经历代重修,仍具宋、金时期的形制。

古后土祠
在万荣县城西南40公里黄河东岸庙前村土垣上。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汾阴睢地”,东周时属魏,亦称魏睢。秦惠王伐魏,渡河取临阴,皆指此地。西汉后元元年(前163年)立汾阴庙,武帝“东幸汾阴”,立后土于睢上。即是后土祠的雏形。历代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因祠被黄河所淹,知县戴儒移今址重建。后院廊下,镶有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真宗祭后土时亲书的萧墙壁,为河水溢祠后移来。祠后部有秋风楼,存有元刻汉武帝《秋风辞》碑。

秋风楼
在万荣县城西南古后土祠东隅。因楼上存放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形制结构为明代所筑。楼高30米。楼上三层存有元大德年间(1297-1307)汉武帝《秋风辞》刻石:“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东岳庙*
在万荣县城东南隅。坐北向南,面临大街。创建年代不详,唐贞观时(627-649)已有,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至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明、清时多次重修。现存飞云楼、午门、献殿享亭、东岳大帝殿、净王殿等。飞云楼为清代重建,其余多为元建明修。飞云楼是东岳庙的主体,形体壮丽,可俯瞰全城。

飞云楼
在东岳庙山门内。因庙居解店镇,俗称解店楼。当地传称“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天里头”,形容它的高大宏伟,实际仅22米。晴朗天气,十几里外可远望其秀丽壮观的楼影。楼内有木梯可登顶层,凭栏远眺,县城风貌历历在目。创始年代不详,按其平面规制和碑载述,唐贞观时(627-649)已有。元明两代重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即现存建筑。楼平面方形,三层四滴水,十字歇山式楼顶。为我国楼阁式建筑的代表作。

隋思相家王通故里
在万荣县通化镇。

清过风楼
在万荣县汉薛镇。

王通祠
在万荣县通化镇。

王通墓
在万荣县通化镇。

八龙寺塔
在万荣县荣河镇中里庄。

舍利塔
在万荣县荣河镇北辛店。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万荣县万泉乡荆村。

明文庙大成殿
在万荣县万泉乡荆村。

明学者薛萱故里
在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有薛夫子家庙、薛萱墓、薛萱祖茔等。

宋汉泉塔
在万荣县高村。

宋代稷王塔
在万荣县三文乡。

东汉太尉皇甫嵩故里
在万荣县皇甫村。

孤山桃花洞
在万荣县堰底乡。

战国纵横家张仪故乡
在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

汾阴古城遗址
在万荣县宝井乡。

汤陵
在万荣县裴庄乡百祥村。

临猗县
双塔交影
在临猗县城内北隅。两座砖塔东西排列,相距50余米。双塔为隋唐时创建,宋代重修,原有妙香寺,西塔在寺内,东塔居寺外。今寺已不存,双塔依旧。西塔方形,7层,高约30米,塔内有阶梯可登。东塔亦7层,方形,底层中空,以上实心;西塔唐物,东塔宋建。双塔之门,对向开辟。相传西塔内藏白蛇,称白蛇塔;东塔内隐许仙(第七层内原有画像),称许仙塔。每年七月,白蛇与许仙相会,夜深人静,月明如昼,双塔之影在月下交融,因有双塔交影之称。北门外原有一青蛇塔,今已不存。

临晋文庙大成殿
在临猗县临晋村。

霍扬碑
在临猗县临晋村。

临晋县衙大堂
在临猗县临晋村。

宋代大钟
在临猗县临晋村。

唐柏
在临猗县临晋村。

猗氏故城遗址
在临猗县牛杜镇铁匠营村。

猗顿墓
在临猗县牛杜镇王寮村。

春秋秦相百里奚墓
在临猗县城关镇。

春秋解梁城遗址
在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

西晋王卓碑
在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

古脊椎动物化石区
在临猗县角杯乡西境。

晋文公庙碑
在临猗县北辛乡婆儿村。

隋高僧昙延故里
在临猗县耽子村。

河津市
薛仁贵寒窑
在河津市区东10公里修村。为薛仁贵故里。薛仁贵(614-683),唐大将,名礼,龙门(今河津)人。出身农民,贞观时从军,因战功和救太宗,官至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村东有一土岗,形似伏虎,名白虎岗。岗侧土窑传为薛妻柳氏寒窑遗迹。窑南有洞一孔,因薛仁贵征东时为白袍将军,故名白袍洞,内塑薛氏夫妇坐像两尊,乃乡人怀念而奉祀。

禹门口
在河津市区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禹门原为龙门。后人怀念禹的功德,称为禹门。因地当古时秦晋交通渡口,遂称禹门口。黄河经山崖峡谷冲出龙门,声震山野。建国后建有铁索桥、公路桥和铁路桥,三桥并列横跨黄河上空。

樊村戏台
在河津市区北10公里樊村镇。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清时曾予补修。台身平面及梁架结构,上承元代乐楼古制,下启明代戏台格局,是我国古代戏台之典范。

九龙岗真武庙
在河津市城关镇。

元怀远大将军杨胜墓塔
在河津市清涧镇。

杨胜故居旧址
在河津市清涧镇。

福圣寺
在河津市清涧镇。

镇风塔
在河津市清涧镇。

隋文中子王通隐居处
在河津市柴家乡。

耿国都城遗址
在河津市柴家乡山王村。

卜子夏祠墓
在河津市阳村乡东辛封村。

皮氏故城遗址
在河津市阳村乡。

永济市
五老峰#
在永济市东南中条山上。由玉柱峰为中心的5座山峰组成。平均海拔1300米,最高峰2109米。重峦叠嶂,流泉飞瀑,花木苍翠,并多珍禽异兽。有寺观庙宫60多处。

万固寺
在永济市区西南13公里中条山腰。寺区松林茂密,清泉细流从寺侧潺潺而下。寺内碑文称“创自元魏”。宋代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毁坏后重建。寺沿山势建造,逐级登高。山麓道路曲折,可盘桓而上,山门上有“第一禅林”砖横匾一方。大雄宝殿坐落在山门内中心。沿寺侧石阶上行,中为药师洞,左右为禅院僧舍。再上登为塔院,四周环壁雕刻,释迦塔矗立其中,平面八角形,13级,高及54米。内砌螺旋式阶梯,可登顶层。远眺黄河南泄,犹如金带蜿蜒;西南望华山风光,清晰可辨。塔后无量殿,宽5间,高2层,内供无量寿佛。殿为青砖结构,无梁架之制,故俗称无梁殿。寺之最后有罗汉殿,已近山巅,在此可饱览远近风光。

栖岩寺塔
在永济市区西南20公里中条山巅。北周建德年间(572-578)建寺,隋仁寿元年(601年)改今名。同年,隋文帝奉送舍利于三十州,诏令十月十五日同时起塔,此寺即其中之一。隋、唐时寺况极盛,宋以后各代屡有修葺,于山巅、山腰、山麓分置上中下三寺。抗日战争中寺宇被毁,唯仁寿二年所立舍利塔铭碑及26座砖塔尚存。其中唐、五代、宋塔各1座,元塔2座,明、清塔21座。除宋塔外,余皆为禅师塔。故大禅师塔唐天宝十三载(754年)建,圆形实心,总高8米。五代石塔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建,单层,高3.5米。宋代舍利塔为密檐式,平面六角形,5层,通高17米。元代塔为2层,平面六角形,总高6米。明、清各塔比例和谐,雕造富丽。在此远眺黄河波涛,近览群塔耸立,极富古趣。

普救寺
在永济市西北12公里土岗上。西向紧邻古蒲州城址,东连西厢村。寺址高耸,松柏满垣,西临黄河湾;东近中条山。寺创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唐诗人元稹所著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中有明确记载。王实甫所著《西厢记》故事亦取材于此。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刘知远派郭威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部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城破,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宋、元两代,寺仍兴盛,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倾圮,随即重建。寺分三路,中路有三大士洞、天王殿、钟鼓二楼、大佛殿等;东路前为经院,后为僧舍厩厨;西路有塔院、西厢书斋、方丈院,最后为别墅花园。相传西厢花园为唐代崔相国所建的佛居别墅,《西厢记》中老夫人和莺莺所居之处。1920年寺毁于火,仅留基址和寺前石坊、三大士洞、舍利塔等。舍利塔平面方形,13级,高约50米。因《西厢记》故事流传,后人怀念莺莺,故亦称莺莺塔。1986年进行勘察、发掘和规划设计,按唐、宋、明三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在原址上复建。1989年竣工。

黄河永济蒲津渡遗址
在永济市西南15公里蒲州古城西门外(即旧蒲州县治)。1989年发现,1991年作重点发掘,揭示出古蒲津渡渡口遗址。唐代蒲津桥曾是通关中的重要通道,架舟为梁,横亘数华里,桥如长虹,横凌黄河天险,往来客商如云,是古代桥梁史上的奇迹。遗址发掘出土有唐开元十二年(724年)铸造的铁牛、铁人各4尊,为著名的古蒲津桥东岸桥头实物。铁牛作用如地锚,每尊重55-70吨,铁人每尊重5吨左右。出土的7根铁柱,形似北斗星排列。发掘还揭示了唐、宋、元、明以来的渡口河岸,是我国首次发掘的渡口遗址。

明兵部尚书杨博墓
在永济市蒲州镇。

明礼部尚书孟时芳墓
在永济市蒲州镇。

明礼部尚书张四维墓
在永济市蒲州镇。

古庄遗址
在永济市蒲州镇。

清诗人吴雯旧居遗址
在永济市韩阳镇。

延祚寺梭罗树
在永济市郭李乡孙常村。

王官谷瀑布
在永济市清华乡中条山麓。其间有表圣祠遗址、休休亭遗址等,唐诗人司曾图隐居于此。

药王庙
在永济市清华镇。

扁鹊墓
在永济市清华镇。

清户部尚书阎敬铭别墅
在永济市清华镇。

元八卦戏台
在永济市董村,俗称董村戏。

汉墓群
在永济市赵柏乡小朝村和高市村。

“大孝有虞舜帝故里”碑
在永济市张营乡有舜帝村。

独头遗址
在永济市首阳乡。

二贤祠遗址
在永济市首阳乡。

夷齐墓
在永济市首阳乡。传商末伯夷、叔齐耻食周粟死于此。

唐明皇妃杨玉环故里
在永济市首阳乡独头村。

独头旧石器文化遗址
在永济市首阳乡。

吴雯墓
在永济市任阳乡东姚温村。

尧王台旧石器文化遗址
在永济市任阳乡东姚温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