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絮谈

沙枫

“It”有时非译不可

《开明英文文法》一书开宗明义,一开头就说明了中英文文法之不同,说明了中英文表现法之不同。

它说:

要知道,一切文法的形式和结构,都不过是表达意念的工具而已。倘使我们有了“外面正在下雨”的这一个观念,用中文表达出来是说“下雨了”或“天下雨了”,用英文便是说“It rains”。“It rains”和“下雨了”或 “天下雨了”虽然说法不同,但意思却完全一样。再仔细一看,又可看出这英文的表现法里有一个主词“It”(它),而中文里没有。再,“rain”(下雨)后加“s”,这在中文里又是寻不出的。但,其实这种“It”和 “s”的结构,不过是一种表达观念或意念的工具吧了。

中文是:“下雨了。”“天下雨了。”

英文不能译作:“Rains.”“The sky rains.”

也不能译作:“They rains.”

只能译作:“It rains.”

反之,英文的“It rains”,译成中文,是不必译作“它下雨了。”或“这下雨了。”译作“下雨了”便可,是不必有主词的,“It”不必译。

在英文中,是不是作为主词的“It”都不必译的呢?也不尽然。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一书开头几句都是“It”起头,这些“It”,就非一一翻译不可了。原文是: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译成中文,就是: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这些“It”。就非译作“这”、“这”、“这”、“这”不可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