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絮谈

沙枫

英文无“她们”这个专用词

“她”这个字,现在是常用字了。

《辞源》无“她”字。《辞海》解释,此字有两义。一是:“子野切,马韵。同姐。《集韵》:‘蜀谓母曰姐,或曰她。’”二是:“读如他,又读伊。今语体文用以代女性之第三者。”

在语体文*的古典小说中,是没有“她”字的。《水浒》没有,《红楼梦》也没有,用的都是“他”。

例如,在《水浒》第二十三回中,对潘金莲是这样介绍的:

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年方二十馀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於心,却倒陪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

前一个“他”是潘金莲,后一个“他”是指武大郎。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到了荣国府之后,“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第三回)有不足之症的“他”,就是林妹妹了。

古典小说没有“她”字,今语体文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例如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就没有“她”字,到第二本的《彷徨》才有的。在《明天》中,“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这里用的是“他”。

在《阿Q正传》的:“‘女••••••’阿Q想。他对于以为‘一定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时常留心看,然而伊并不对他笑。”这里用的是“伊”字。

到了《祝福》才有“她”字:“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祝福》是写于一九二四年的。

《呐喊》一书的《自序》有此注释:“伊”同“她”。在“五四”初期白话文中,第三人称代名词,不管称女性或称物都用“他”,稍后才有人用“伊”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代名词,称物则仍用“他”;更后才有“他”、“她”、“牠”(或“它”)之分,如现在通行的用法。

由此看来,“她”字用作女性第三人称的代名词,不过几十年而已。

1930年写成的《开明英文文法》谈到词之“性”(Gender)时,也曾这样说:中文里用“她”代 she(用“他”指定代 he)和“牠”(或“它”)代 it,还只是近十年(1917年)的事。

自从有了“她”之后,也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开明英文文法》说:因为有了“她”和“牠”(或“它”)这两个新字之后,中文写起来反而多了指阴性的 they 的“她们”以及指中性的 they 的“牠们”或“它们”,这两个词儿在英文里却表达不出。

英文的“They”,是比较笼统的,既可代阳性,也可代阴性,既可代通性,也可代中性。两个男人可称“They”,两个女人可称“They”,一男一女也可称“They”,两只小鸟可以称“They”,两块石头也可称“They”。

*(编者注)即白话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