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名胜古迹

成都市

大慈寺
在成都市东风路。创建于唐,玄宗赐额“敕建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唐、宋之际,寺以壁画著称,苏轼誉为“精妙冠世”。寺宇宏丽,院庭深广,为成都著名古寺。现为成都市博物馆。

清真寺
在成都市鼓楼南街。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清雍正、乾隆时曾予大修,该寺坐西朝东,原建筑规模甚大,1941年邦克楼及木牌坊等被日机炸毁。现存主要建筑为礼拜殿,长方形,面阔3间,宽16.86米,进深7间,深31.55米。屋顶为长方形,前后两端作三重檐歇山式。房顶盖琉璃瓦。

辛亥保路纪念碑*
在成都市祠堂街人民公园内。1911年5-6月,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人民为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权出卖给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以抵押借款,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开展保路运动的斗争。同年9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去督署请愿,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对请愿群众开枪镇压,当场打死数十人,激起全川人民武装反抗,并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1913年,张澜、颜楷等提议建碑纪念殉难烈士。碑通高31.86米,方形砖石结构,碑座四方有机车、路轨等浮雕图案,碑身镶汉白玉。

文殊院
在成都市文殊院街。占地82亩,殿堂房舍190余间。始建于南朝。明代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改名文殊院。殿宇系木石结构,采用四川峡石为柱,朴实壮观。诸佛殿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巧。寺内现存大小铜佛像100余尊,为清代名匠所铸。还藏有北宋丝绣金刚经、南宋木板印的《续高僧传》、元代泥银写本金刚经及贝叶经等珍贵文物。说法堂内宋代铸造护戒神铁像10尊,风貌古特,具有北齐风格。

王光祈墓碑
在成都市四川音乐学院内。王光祈,四川温江县人,1892年生,1918年与李大钊等共同创建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去德国留学,后逐渐从事音乐学研究。1927年入柏林大学,攻音乐学。1932年起任波恩大学讲师,论著颇多,1936年病逝于德国。死后不久,骨灰运回四川。1983年将墓碑迁至今址。亭的入口门额上悬匾,由音乐家吕骥题写“王光祈墓亭”。两侧柱上楹联是“革命先驱少年中国,蜚声寰宇音乐名家”。

望江楼公园
在成都市东2公里,濒锦江南岸。因有唐代女诗人薛涛遗址而闻名。相传薛涛曾在此建吟诗楼,早已圮废。今尚存古井一口,旧名玉女津,旧传薛涛汲井水制作诗笺。旧时园内题咏甚多。建国后几经修缮扩建,现面积约180余亩,主要建筑有崇丽阁(即望江楼)、濯锦楼、吟诗楼等,多系晚清以来重修。崇丽阁最为壮丽,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共4层,高30米。上两层为八角,下二层为四角,阁顶为鎏金宝顶。园中翠竹万竿。

望江楼

崇丽阁
在望江公园内。俗称望江楼,清光绪十五年(1189年),四川总督刘秉璋,约集蜀中士绅筹集资金在原回澜塔旧址上修建。取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意,故名。阁高30米,四重檐,八角攒尖顶。一、二层为四角。三、四层为八角,有旋梯可达阁顶。阁顶为鎏金宝顶,丽日之下,金光闪闪。

薛涛井
在望江公园内。原名玉津。薛涛(?-约834),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时随父入蜀,后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旧传曾汲此井之水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薛涛诗》行世。明代蜀王府在此仿制薛涛笺作为贡纸,后称此井为“薛涛井”。清康熙六年(1667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薛涛井”三字,勒石立于井前。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都学使周厚辕书写唐诗人王建《赠薛涛诗》,并撰写薛涛井诗,勒石立于井旁。

薛涛井

朱友埙墓
在成都市东郊12公里正觉山麓。1979年清理发掘,墓室通长28米、宽8.96米、高6.59米。墓由砖券拱砌成,大门、前庭、二门、正庭、正殿、中庭和后殿等都是仿木结构琉璃瓦、石刻建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第十一子朱椿于蜀,友埙为第三代蜀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册封为罗江王。宣德九年因患风疾而死,赐谥僖。

李劼人故居
在成都市东郊上沙河堡。因其屋傍“菱角”堰塘而建,李劼人题名为“菱窠”。李劼人(1891-1962),四川华阳(今成都)人,作家、文学翻译家。故居始建于1939年,主屋原为一楼一底的悬山式草顶土木建筑,1960年改为瓦顶,木柱改成砖柱,并将二层升高。1983年经全面维修。占地约3亩,主屋及附属建筑面积共约2000平方米。庭院中有溪水、曲径及屋主生前手植果树花木多株。

武侯祠*
在成都市南郊。面积3.7万平方米。西晋末年十六国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原在成都少城内,后迁至南郊,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现存殿宇系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在旧址上重建。杜甫《蜀相》诗云:“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祠内古柏葱郁,环境幽雅,青瓦红墙,殿宇宏伟。文物有著名唐碑,通称“三绝碑”。

东西偏殿,有关羽、张飞等塑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蜀汉文官、武将28人,形态生动,塑像前均有小石碑,镌刻本人传略。诸葛亮殿正中为武侯贴金塑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塑像。殿内外匾对甚多,最著者为清赵藩一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像前,有铜鼓三面,称诸葛鼓,铸于公元6世纪以前。

三绝碑
在武侯祠大门内右侧。即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碑文楷书,24行,全文1094字。唐元和四年(809年)建,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镌刻都极精湛,世称三绝碑。按三绝之称有二说:其一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四川巡按华荣于碑上题跋,是赞美诸葛亮功绩和裴文柳书并称“三绝”。其二是道光九年(1829年)华阳举人潘时彤纂修《昭烈忠侯陵庙志》,谓文章、书法、刻技均精美。

刘备墓
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称惠陵。史载,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死永安宫(在今四川奉节县城),五月梓宫还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墓拔地而起,呈圆堆形,高12米,周长180米,占地3亩,形若小丘。茔上树木参差,墓边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照壁长10米,高5米,正中镶嵌菱形石雕。

栅栏门宽12米,进深7米,三开间,正中悬挂“汉昭烈陵”匾额。神道两旁翠柏绿树参差错落。寝殿面阔11米,进深8米,建于高0.4米之台基上。殿内正中置明代铸造的三足大铁鼎一个。寝殿之后,矗立著清康熙七年(1668年)建阙坊建筑。阙坊正中镶嵌墓碑一通。碑身正中阴刻楷体“汉昭烈皇帝之陵”七大字,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阙坊后面是千年古冢刘备墓。

刘湘墓园
在成都市南郊,东与武侯祠相连。刘湘(1888-1938),四川大邑人。曾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等职。墓园1938年动工,1942年竣工。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大门系石结构牌坊式建筑,面阔18米,四柱三开间,通高10米,雕饰精美,雄伟壮观。三洞门与大门相距400米,面阔18米,进深5米,通高10米。四方亭位于三洞门之后,原亭内有峡石刻成的刘湘墓碑,今已不存。荐馨殿为墓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面阔五开间,宽30米,进深19米,通高20.9米。殿内宽敞宏大,雄伟壮观。殿前有小广场,两侧有厢房。平台即刘湘墓在荐馨殿后,高1.5米,宽45米,深18米,正中有黄土一坯,台前立墓碑一通,高3米。平台前端东侧有小门,由此进入墓道,通往墓室。

万里桥
在成都市城南锦江上。是古时乘舟东航起程处。三国时蜀费褘使吴,诸葛亮饯行于此。褘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桥由是得名。杜甫《狂夫》诗有“万里桥西一草堂”。唐张籍《成都曲》有对当年附近市容的描绘:“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汉、唐旧桥已不复存,今桥为清康熙五十年(1771年)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葺。为7孔石砌拱桥,长85米,宽15米,系市区南行主道。

青羊宫
在成都市区西隅。青羊宫古名青羊观,为老子遗迹,相传老子曾牵青羊过此。唐乾封元年(666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易名青羊宫。现存殿宇建于清代。主要建筑有灵祖楼、八封亭、无极殿(即三清殿)、斗姥殿等。三清殿面积912平方米,建筑高敞宏伟,用石圆柱28根,木圆柱8根建造。殿内香案前有铜羊一对,其中单角铜羊,据坐上铭文为清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大学士张鹏翮自京移于成都青羊宫,以补老子遗迹。此铜羊长90厘米,高54厘米,造型奇特,为十二属相化身: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猪臀、似羊非羊,形象古怪。

青阳宫八卦亭

杜甫草堂*
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杜甫成都故宅旧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复存。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知府吕大防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历代曾改建修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及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两次修建。园林总面积约300亩,梅园楠林,翠竹千竿。每当农历正月初七,俗谓人日,游人前来赏梅凭吊者络绎不绝。“安史之乱”后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成都,濒浣花溪筑茅屋而居,历时近4年,作诗240多首。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

杜甫草堂

浣花夫人祠
在杜甫草堂博物馆盆景馆侧。浣花夫人,姓任,蜀郡成都(一说巫山)人。唐代著名女将,西川节度使崔盱小妾。唐大历三年(768年),崔盱入朝奏事,泸州刺史杨子琳趁机攻打成都,浣花夫人募兵拒战,击败杨子琳保全成都。朝廷封崔盱为冀国公,赐名崔宁,同时封任氏为冀国夫人。五代时在浣花溪旁建“圣夫人祠”。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浣花夫人祠,并塑其像,尔后多有损毁。1983年修葺祠宇。

王建墓*
在成都市西郊三洞桥侧。史称永陵。系五代前蜀主王建(847-918)陵墓。建于前蜀光天元年(918年)。封土呈圆丘形,高15米,直径80余米。墓室由14道石券构成,全长23.4米,高6.4米,宽6.1米。分前中后三室。棺床位于中室,两侧列置透雕十二半身力士像,作扶棺状。棺床东西南三面刻伎乐24人。后室为御床,上置王建石刻座像。1942年发掘,墓内出土的玉大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是研究唐和五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建国后多次修葺,建成王建墓博物馆对外开放。

蜀宫乐伎图 (依王建墓棺材浮雕绘制)

王建坐方凳石像

昭觉寺
在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丛林”之称。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名建元寺,宣宗时赐名“昭觉”。宋崇宁年间(1102-1106)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禅师)说法于寺,复名昭觉。南宋绍兴初年,敕改昭觉为禅林。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殿宇规模宏大,林木葱茏,为成都著名古刹之一。

明王族墓
在成都市北郊5.5公里凤凰山南麓。墓后及两侧,岗阜拱卫如屏障。1970年发掘,墓室全长34.7米,宽7.66米,高6.2米,用砖石砌成。墓室大门象征王城正门,二门代表王府宫殿正门。二门之内正殿之前为广阔的正庭,左右两厢代表正殿两庑的右右偏殿。正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甚为华丽。正殿之后为中庭,中建圜殿,两庑亦有左右偏殿。后殿表示寝殿,中室置棺椁。这种模拟地面建筑的华丽墓室,说明了明初亲王陵墓制度。墓中之石雕香炉、须弥座、欢门和家具上的装饰雕刻,都是明初石刻精品。以象辂为中心的500多个仪仗俑群,其形制、服色以及所执的仪仗,都与亲王仪仗制度、明初衣冠制度相合。据考为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长子。

墓室

陶象辂,通高70厘米。

陶武士俑,高51厘米。

孟知祥墓
在成都市北郊约7公里磨盘山麓。史称和陵。是五代十国后蜀主孟知祥(874-934)陵墓。1971年发掘。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长12.5米,由青砖砌作步梯。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刻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画男女宫人彩绘像。墓室为圆锥形穹窿顶,中为主室,两旁有耳室各一,结构相同,与主室相通。主室高8.16米、直径6.5米。耳室高6米、直径3.4米。主室中置须弥座青石棺台,台长5.1米、宽2.7米、高2.1米,前后各有圆雕裸体卷发力士5人。发掘时墓已被盗,仅出土器物残片及残玉哀册、谥册、玉饰片。

燃灯寺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北11公里洛带镇东三峨山上。始建于唐初。咸通元年(860年),真宗下诏,赐名瑞应祥院。清代该寺规模宏大,殿宇数重,占地57亩。因寺内供有一尊铁铸的燃灯像,故名。建国后,改为干部学校,仅存大雄殿、川主殿、娘娘殿和部分厢房。大雄殿重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殿宇宏大,雕刻精美。川主殿重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为重檐歇山式,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娘娘殿较小,但殿中十多通宋、明、清碑碣十分珍贵。1987年,干校扩建,将该寺原貌搬迁落带镇公园北侧。寺院占地4.4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

石经寺
在成都市东龙泉驿区茶店乡石经村。始建于唐(一说始建于汉),后几经兴废,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建。景泰五年(1454年),楚山禅师从桐城返蜀住此。在蜀定王的支持下,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宏大的大雄宝殿,改名天成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简州知州宋恩仁送石刻《金刚经》一部,故改名石经寺。后又经乾隆、嘉庆两次大规模扩建奠定了现在基础。寺庙及四周林木,占地220余亩,建筑面积6684平方米。大雄殿为重檐歇山式,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装饰华丽,雄伟壮观。四周松柏茂盛,绿荫如盖。

北周文王碑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乡大佛岩。碑通高224厘米,宽125厘米。碑首刻朱雀及浮雕小佛像4个。内容系追叙文王宇文泰的战功,书法刚健挺拔。宇文泰(507-556),鲜卑族人,为大丞相,专制西魏朝政。死后,其子觉代魏,国号周,追尊宇文泰为文王。

都江堰市
都江堰#*
在都江堰市区西岷江上,距成都59公里。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巨大水利工程,名闻中外。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率众兴建。岷江汹涌,经都江堰化险为夷,出宝瓶口流入内江,造福农桑,使川西平原千百年来成为天府。此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鱼口。由此把岷江水分导流入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飞沙堰在宝瓶口之右侧,分水堤的中段,用于泄洪,调节由鱼嘴流来的水流量,避免过多涌入内江。宝瓶口是人工凿开玉垒山,成离堆,引岷江入内江的总入水口。全堰灌区,今已扩大至近30个县(市)800余万亩。其附属古迹有二王庙、伏龙观(离堆)、安澜桥等著名游览胜地。

二王庙
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创建于南北朝,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朝敕封李冰父子为王,遂易今名。二王庙历代屡有兴废,现存庙宇为清代重建。庙内石壁嵌李冰及其后历代治水经验格言石刻碑文:“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等,通称治水三字经,六字诀。后殿右侧有画家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等于民国时绘制的天马、玉女、黄梁梦等碑刻。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朱檐飞阁,雄踞江边,气势巍峨。四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

伏龙观
在都江堰宝瓶口侧离堆上。始建于晋,名范贤馆。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龙,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北宋初改名伏龙观。现有殿宇三重,系清代重修。楼阁亭台布局紧凑,自前至后逐级升高,后殿最高处为观澜亭,二层八角,登临亭上可远眺索桥、鱼嘴及西岭雪峰。大殿内的李冰石刻圆雕像,造于东汉建宁元年(168年),像高2.9米、重4.5吨,浑厚朴实,形态雍容,胸前有题记及造像年月,系1974年岁修时在江心发现,是有关都江堰的一件珍贵文物。

安澜桥
在都江堰市城郊二王庙前岷江上。俗称索桥。为我国西南山区常见的传统悬桥型式。早时以竹为缆,木桩为墩,承托竹索,上铺木板行人,旁设拦索。全长500余米。桥始建于宋之前。宋代梁楚重建。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九年(1804年)县人登仕郎何先德夫妇倡议并募资重建,后人又称夫妻桥。1974年修外江水闸时,将桥下移约百米,原桥墩木桩已改用混凝土桩,竹索亦为钢缆所代替。

青城山#
在都江堰市区西南约15公里。古称丈人山,一名赤城山。据传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因历史悠久,林茂山幽,历来为蜀中名山。杜甫《丈人山》诗有“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咏赞。“青城天下幽”千百年来成为对它的赞誉。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来青城山设坛布道,留下不少传说古迹,被后人尊为天师。晋唐以后山上宫观林立,极盛时多达100余座。道教称为“第五洞天”。青城海拔1600米,山麓至峰顶游程约5公里,石径回旋,林木蔽天。主要宫观有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等几处。

上清宫
在青城山巅,处高台山之阳。开创于晋,后废,五代王衍重建,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大殿祀李老君像。院内古迹有麻姑池、鸳鸯井、老子《道德经》石刻等。麻姑池一名天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宫东不远处有跑马坪、旗杆石、碓窝坪,传为明末张献忠遗物。宫后拾级数百米,即达峰顶,海拔约1600米,有呼应亭,可观日出、云海及圣灯等三大自然景观。

建福宫
在青城山麓、丈人峰下。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宫内多历代名人壁画,今已无存。现共两院三殿,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宫右有明庆符王妃梳妆台等古迹。宫前有小溪,清澈见底,终年不涸。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

常道观
在青城山腰。又称天师洞。因东汉天师张道陵曾于此传道,故名。洞在山腰混元顶下峭壁间,祀天师塑像,沿壁有廊可通。观重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唐改称常道观,今沿用。现存殿宇重建于清末,主殿为三皇殿。重檐回廊,雄踞高台,气势宏伟。殿内供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像高90厘米,为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刻石。观内历代石木碑刻甚多,著名的有唐玄宗诏书碑、飞龙鼎、明代木刻花瓶等。观前右方有古银杏一株,高数十米,枝叶扶疏,传为张道陵所植。观东不远处有三岛石,危岩三岛,传为天师降魔时所劈,今石上有“降魔”二字。岛旁泉水环流,浓荫蔽日。

灵岩寺
在都江堰市区北5公里幸福乡灵岩山七星岩下。称“灵岩圣灯”,旧为“灌县十景”之一。这里层峦叠嶂,峥嵘秀峭,泉水淙淙,松竹密茂。寺始建于隋。唐高僧道顺住持于此。唐开元年间(713-741),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重建,并建千佛塔。清同治年间(1862-1874)在寺后发现两个藏经洞,藏有唐代石刻《大般若经》、《佛说灌顶经》、《波罗蜜多心经》等20余种,经版近千块,出土时部分已破碎。现存罗汉殿、天王殿、接引殿等均系清代建筑,面积达2145平方米。

千佛塔
在都江堰市北5公里灵岩山灵岩寺左侧。此塔系唐开元年间(713-741),印度僧人阿世多尊者重建灵岩寺时修建。为石雕实心塔,通高3米,底径约7.5米,下设须弥式塔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共13层,下大上小,各层雕满结跏趺坐佛像,故称千佛塔。像高数厘米,精雕细刻,衣纹清晰,神态慈祥,总共约800余尊。塔顶饰莲花瓣两层,上置莲座,置铁铸释迦牟尼佛座像一尊。此像与石雕像风格不同,疑为后配。千佛塔在宋代很有名,诗人范成大有“五桥今日新知路,千佛当年旧缀多”之句。造型奇特,雕琢精细,为蜀中鲜见。

普照寺
在都江堰市西南约20公里大观乡境内青峰山上。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历经道光、同治、光绪多次扩建、修葺,现存殿宇六重,有殿、堂、房、室360余间,多系木石结构,为川西著名禅林之一。庙园占地400余亩,隐于群山环抱的绿荫中。

彭州市
龙兴寺
在彭州市北牛市坝街。建于唐代。唐开元年间(713-741),又进行扩建,诏号龙兴寺。后几经扩建和维修。建国后殿宇改作学校。今仅存清代所建藏经楼一幢,为重檐歇山式石木结构建筑,面阔7间宽29.2米,进深4间深19米。楼下为说法堂,内有玉佛一尊。楼上藏经楼正中泥塑千手观音像,背面塑济公和尚,两旁塑十八罗汉。寺侧有龙兴寺塔,寺前有金刚宝座塔一座。

金刚宝座塔
在龙兴寺前。此塔是1949年能海法师仿印度加尔各答佛陀伽耶金刚宝座塔建造。由塔座及五塔组成,每塔又分塔座、塔身和塔刹。五塔均建在正方形塔基上,正中为主塔,高25米,四隅小塔作护塔,高10米。五塔均安置有铜质塔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塔身遍开小龛,每龛一佛,供奉铜佛840余尊。塔基四周雕刻有各种花卉图案,还刻有藏汉两种文字。据佛经上说,金刚界有五部,每部有一部主,金刚宝座塔就是供奉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塔。

正觉寺塔
在彭州市红岩乡红塔村。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至四年建。砖砌,南向,正方形,13级,高27.54米,底宽8.2米。塔基为砖砌须弥座,边长10.4米。内置砖梯4层旋转而上,每层作穹窿顶。

九峰山
在彭州市大宝镇九峰村境内。游览区海拔大部在1200-3000米之间,少数峰顶可达4000米。从山麓的海汇堂至山顶的雷音寺约8公里,山势盘旋,林海蓊郁,云烟缭绕。祖师殿一带是杜鹃花区,每春末夏初,花开漫野,异彩纷呈。罗汉洞以上为奇石景区,各种怪石突兀峥嵘,数米至十数米不等。山顶的雷音寺,传系明代晚期一个名叫无暇的和尚所兴建,登临至此,大有一览众山小之势,是观日出、云海和“佛光”的佳地。九峰风光,古代素已知名,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唐乾元二年(759年)前后为彭州刺史,曾有诗咏赞。

银厂沟
在彭州市西北大宝镇九峰山麓,距成都约90公里。沟的东北面为马鬃岭,西南面为九峰山,两岸峰峦耸峙,绿荫蔽天,峭壁千仞,形若一道高墙深巷。一水中流,奔腾倾泻,曲折逶迤。峡谷从大龙潭至龙口绵延约10余公里,这里高山瀑布叠落如练,池池碧潭恰似珠联,栈道悬空有如长虹。瀑布不仅数量多,且落差大。著名的百丈瀑布为三级梯瀑,落差达150米。沟内主要景点有大龙潭、百丈瀑布、联珠潭、长河栈道、龙口等。

邛崃市
鼓楼
在邛崃市政府门前。始建于宋代。现存鼓楼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是一座四方形双重檐九脊顶歇山式建筑。通高12米,下层边长12米、高6.7米。由16根直径0.5米的巨大楠木作檐柱和金柱,每角4根,排成井字形。楼上悬挂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四月铸造的铁钟一口。钟高1.5米,口径1.2米,重2000公斤。

文君井
在邛崃市内里仁街。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酒肆”时的遗物。西汉司马相如与邛崃富商卓王孙之女文君相爱,文君夜奔相如,结为夫妇。婚后设酒店于临邛(今邛崃)市上,“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后世传为佳话。据传,此井即相如、文君当年汲水之处,后人遂题名“文君井”。唐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作《琴台》,诗有“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名。文君井为不规则的矮罐形土窖井,周置石栏,井口和井面均为石质。现有庭园10余亩,园内有当垆亭、水香榭、听雨亭、梳妆台等建筑,均为清末至民国初所建。

古瓮亭
在邛崃市公园内。该亭始建于唐,原是唐代驻邛州节镇饯别宴会的水榭。现存瓮亭,重建于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州戚延裔重修浚池,种莲池中,周植桃柳。乾隆、嘉庆、光绪间又进行修葺。1936年,荷池辟为公园,修缮古瓮亭。亭通高8.5米,每边长3.2米,亭心直径4.6米,上盖灰色筒瓦。为八角攒尖式建筑。

十方堂窑址*
在邛崃市郊西南南河乡十方堂。据1984年进行的调查和发掘,窑址范围东西长530米,南北宽210米,总面积11.13万平方米。现存13个窑包分布在南河岸边的条形地带上。窑包的大小各异,高低不等,最大者直径为60米,最小者为25米;最高者11米,最低者6米。发掘了第3、5号窑包,清理龙窑数座,作坊遗址4间,出土数千件器物标本,种类繁多,器形复杂。该窑址的时代过去说法不一,从这次发掘的材料来看,约为五代到北宋年间。

鹤林寺
在邛崃市区西4公里白鹤山上。寺始建于隋,唐、宋时极盛。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并更名为鹤林禅院。明、清又几经修建,现存大雄宝殿系明天顺六年(1462年)寺僧重建。其建筑为单檐歇山式顶,面阔3间,长13米,其中当心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3米。进深10米,高8米。建国后,现存寺庙又修葺一新,是该市佛教活动场所。

花置寺造像
在邛崃市西河乡花置山花置寺庙基前。寺已废,现造像坐落在竹溪湖水库中央。始造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共7龛,全长38米。最大为立佛像,高4.2米。另两龛为千佛龛,是两组庞大的浮雕小佛。右龛小佛21排,每排45尊,计小佛945尊;左龛20排,每排40尊,小佛800尊,两龛共有小佛1745尊。

石塔
在邛崃市西高何乡石塔寺,距城约45公里。石塔寺宋代名大悲院,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修,今已荒废。石塔原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全用红砂岩砌成,正方形,十三层密檐式,通高17米,须弥基地分上下两层,均束腰。繁简相宜,线条流畅,是雕刻佳品。座上为回廊,四面用12根八方形石柱,托起微翘的四角攒尖房盖,如亭翼然,形制甚奇。

石笋山石刻造像
在邛崃市大同乡石笋山。造像分布在高约30-50余米,长约130余米的悬岩上,计33龛、窟,大小造像1000余躯。开凿于唐大历三年(768年),为邛崃石刻造像最集中而又保存完好的艺术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第4、6龛净土变,为石刻艺术精品。造像百余,布于楼阁桥池间。第14龛阿弥陀佛坐像通高8.3米,两侧观音和大势至的面相与身饰缨珞,具有唐代艺术的瑰丽气象。第32龛释迦两侧的胁侍文殊、普贤所乘青狮、大象,为石刻圆雕,质感极强。第3、8龛的如意轮观音、千手观音,是此间密宗石刻的代表作。第25龛的浮雕飞天、舞乐、供养人等,都是石刻艺术佳作。

兴贤塔
在邛崃市区东南25公里观音场内丁字口处。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成,功能为字库。塔坐北向南,密檐式,六方形,三层,通高16.5米。此塔为琉璃花砖砌成。花卉周身,绚丽夺目。塔刹的覆盆和相轮均是陶制。此塔制作精美,是研究古陶雕艺术的佳作。

崇州市
罨画池
在崇州市区东南隅。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赵卞出知蜀州(今崇州市)在州府衙后,建罨画池。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蜀任职期间曾游罨画池。明初为纪念赵卞和陆游,在池边建赵陆祠。池以碧波粼粼的水池为中心。内中亭阁、水榭、回廊、石山、荷池,巧秀玲珑,极富中国园林特色。

白塔湖
在崇州市道明乡境内。原系水库,因与其旁的白塔山毗邻而得名。湖面占地1260余亩,三面浅山环抱,湖水碧蓝,水深20余米。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杨侯岛系清名将杨遇春死后葬地,故名。杨遇春(1761-1837),清代将领,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中历任副将、提督、总督等职,封一等昭勇侯。

九龙沟
在崇州市和平乡境内。主景区从沟口玉九龙飞瀑延绵5公里,其间高岩深壑,碧潭飞瀑,密林流滩,突兀怪石举目可见。山道蜿蜒起伏,迂回于海拔1000-2500米之间。

金堂县
彭家珍祠
在金堂县城厢镇。又称彭大将军祠。系1938年按孙中山生前指令修建。祠为园林式古典建筑,庭院约18亩,亭、阁、楼、轩,松柏满园,绿荫修竹。彭家珍(1888-1912),四川金堂人,1912年初,在北京炸死清宗社党首领良弼,自已也受伤牺牲。同年3月革命党人追认为大将军。

云顶山
在金堂县城东南19公里同兴乡龙泉山脉中段。唐天宝初改名云顶山,沿用至今。海拔968米,东濒沱江,西接成都平原,山峰矗立,状若城垣。陆游有“跃马上云顶,欲踪飞仙人”之诗句。云顶山又以清幽奇丽闻名蜀中,有“云顶晴岚”胜景。在七佛岩侧有“云顶山”三大字。其上为慈云寺,始建于南朝齐梁,历代几经兴废,现存建筑面积5494平方米,均系清代重建。寺宇主要建筑,多盖琉璃瓦,雄伟壮观。殿内壁上保存的壁画,绘有佛、菩萨、护法等,色彩鲜艳。

温江区
柏灌王墓

柳城镇:文江文庙

通平镇吴家场:古鱼凫王墓

万春镇鱼凫桥:鱼岛城遗址

郫都区
望丛祠
在郫都区城南郊。全称望帝丛帝祠。是古代蜀国望帝杜宇、丛帝开明的祀祠。郫都区古为蜀都,相传杜宇“教民务家”开明善治水,“决玉垒山以除水害”。二帝皆因遗爱在民,后人尊祀。杜甫《杜鹃行》云:“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杜宇催耕啼血的传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祠始建于南朝齐明帝建武时(494-498),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皇佑四年(1052年)两次扩建。明末毁于战火。清末民初数次修葺。庭园数十亩,楼亭池殿,错落起伏,曲折清幽。二帝陵墓,一前一后状若丘山。

望帝丛帝陵
在郫都区城南05公里晨光望丛村望丛祠内。古蜀国二帝之陵,高若小丘,峙如双阙。望帝陵高约10米,周长250米;丛帝陵高约10米,周长100米。陵上古柏森森,绿荫如盖。1919年,四川督军熊克武修建祠宇,并由但懋辛书写二帝墓碑“古望帝之陵”和“古丛帝之陵”。二碑模式大小皆同,高3.48米,宽0.58米,厚0.14米,立于二帝之墓前。近年望丛祠已由原来的22亩,扩大到80余亩。

子云亭
在郫都区城西南11公里子云坟附近。为后世纪念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所建。因唐刘禹锡《陋室铭》有“西蜀子云亭”句,亭名益彰。明《蜀中广记》载“子云亭在拜台(指墓)之南半里。”明末毁于兵火。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县令边祚游重建在子云墓前。“缭以墙垣,绕以曲池,树以花卉”。

杨雄墓
在郫都区城西南11公里三元场友爱乡。墓为圆形,高数米,直径10米,封土若小丘。墓地开旷,东西有农舍竹林环抱。墓前里许竹林间,为子云亭旧址。扬雄(前53-后18),蜀郡成都人(一说郫都区)人,西汉著名文学家。

杜鹃城遗址
在郫都区城北郊里许崇兴乡。相传为古代蜀王杜宇都城遗址。长500米,宽20米,高低起伏,夯土痕迹可辨。

新津区
纯阳观
在新津区城西北1.5公里太平乡鹤林村与顺江乡平岗村交界处。占地120余亩,建筑面积80余亩,清咸丰年间(1851-1861),这里原为“吕仙祠”小庙。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修建纯阳观大殿。1917-1931年先后新建殿宇,并完成各殿塑像。现有建筑面积40亩,是以供奉儒家名人为主,兼容道、佛二教尊神塑像的世俗善堂,又称忠孝堂,或称“四川古今第一忠孝儒林。”

纯阳殿
在纯阳观中心。又称吕祖殿。是该观的正殿。该殿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为单檐悬山式屋顶,穿逗式木结构建筑,面阔5间,长23.2米,进深12.6米,高19.2米。殿前有阅台,栏杆上雕十二生肖像。栏杆前面置有大邑县石工傅德安用三年功夫镂刻细雕的“盘龙石”,两侧有石狮一对,堪称艺术精品。殿内正面塑有高5米的孚佑帝君(即吕纯阳)像。大殿下中挂有“燮元赞运”四字大匾,字径0.5米,为清末四川按察使赵藩所书。

五圣殿
在纯阳观中轴线后部。面阔三开间,长16米,进深21米,高19米。殿宇高昂,庄严雄伟,贴金绘彩是全观堂皇的建筑之一。该殿供奉伏羲、神农、文王、周公、孔子五大圣人牌位。殿内的九龙龛是仿北京故宫九龙壁的造型制作的。9条龙的口中均镂雕宝珠,可转动而不脱落。九龙龛四周还精雕有各不相同的圆形篆体“寿”字100个,人们称为“百寿图”。在“九龙龛”的上面,还刻有精妙绝伦的4个“竹编笆笼”,笆笼口部分别盛有寿桃、花卉、瓜果等供品。雕刻精细,形象逼真,是该殿最佳的艺术珍品。

黄鹤楼
是纯阳观主体建筑群之一。1931年动工,1934年竣工。坐南向北,后临晏河,面向纯阳观,距纯阳观0.5公里。该楼结构仿效武昌黄鹤楼,面阔5间,长22.3米,进深16.8米,高24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顶楼背壁正中,塑有3米高的吕纯阳跨鹤像。楼檐下横挂“黄鹤楼”黑底金字匾,每字径约1.2米,笔力雄健,浑厚古朴。

观音壁画
在新津区永兴场九莲山,距县城7.5公里。寺始建于南宋,元末毁于战火,明代曾重建殿宇13重,现仅存观音殿、毗卢殿。毗卢殿左右壁有成化四年(1468年)所绘佛像12尊。全部佛像为工笔重彩,笔法流畅,端庄凝重,色彩鲜妍,保存完好。观音殿为明代单檐歇山式,面阔5间,殿内石砌台基上有明成化年间(1465-1687)塑的观音乘独角兽像,两旁文殊、普贤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殿左右壁上塑五百罗汉像。

双流区
金华庵

卧云寺

瞿上城

广都城遗址
西汉广都城遗址,在华阳镇东。

明监察御史邹永昌故里
城关镇北10公里处的邹家场是其故里。

二江寺卷拱石桥
清建,在华阳镇南府河、江安河汇流处。

新都区
宝光寺
在新都区城北,距成都19公里。相传始建于东汉。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逃到西川(今成都)曾驻跸于此,命悟达国师重修庙宇,改名宝光寺。明代寺废,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殿宇。现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20亩,中一塔、五殿、十六院的建筑群,各殿总计用400多根石柱支撑。殿堂庭院,雄伟壮丽,门窗檐拱,雕刻精美,佛像观音,栩栩如生。寺内文物有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的石刻千佛碑,明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和清代泥塑五百罗汉。

罗汉堂
在宝光寺内。清道光末年,住持妙胜禅师主持修建。建筑平面呈“田”字形,有4个天井,道光三十年(1850年),妙胜禅师聘请民间艺人黎广修塑佛、菩萨、祖师、罗汉像577尊于内,每躯高约2米,全身彩绘贴金,或立或坐,姿态各异。是四川现存较完整的清代塑像群。

桂湖
在新都区城西南隅,距成都19公里。系三国时新都县令卫常所建,几经兴废。现湖区占地约70亩,湖面30余亩。全湖种荷,沿湖普植桂树。桂湖又是明代文学家杨升庵青少年时读书的地方,故宅今已无存,现存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所建“升庵祠”。

杨升庵祠
在桂湖内。杨慎(1488-1559),明正德时状元,嘉靖时因“大礼议”触怒世宗,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72岁老死戍所。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里人在湖中建祠祀之。祠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5间,由四部分组成,前为升庵殿,后为大花厅,左为藏舟山馆,右为澄心水阁。

东湖
在新都区新繁镇。是四川唯一的唐代园林。据《新繁县志》记载,唐宰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时,为造福于后人,在新繁勾氏盘溪,开凿东湖,并在湖边手植三柏二楠。尔后新繁人不断引水建亭,种花植竹。北宋王安石之父王益任新繁县令时,曾作《东硝瑞莲歌》长诗,盛赞东湖莲开并蒂的美景。其后龙图阁直学士梅挚又和《东湖瑞莲歌》一首,从此名闻遐迩。湖占地1.8万平方米,水面5000平方米。自古誉为“西蜀名园”。

怀李堂
在东湖南岸。清同治三年(1864年),新繁县令陈祥栋为怀念唐代西川节度使李德裕而建,故名。堂为三厅两楹组成,结构严谨,装饰华丽,环境幽静,为东湖的主体建筑。

蒲江县
魏了翁墓
在蒲江县高桥乡潘沟村。魏了翁(1178-1237),蒲江县人,宋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该墓长11米,宽3米,高2.5米。始建于宋,元代被毁。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和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两次又进行维修,并置石人、石马、石狮等于神道,立碑记事。过龙门登17级石阶,为前殿,长30米,宽5米,五开间,正中为楼房。其后为正殿,长17米,宽7米,正中挂“魏公祠”匾额。两侧有厢房三间连接,构成封闭式的四合院。正殿内供祀宋魏文靖公牌位。整个建筑是清代的穿斗结构。四周有围墙,种植花木树竹。

朝阳湖
在蒲江县霖雨乡。1972年动工修建,1976年竣工。坝顶长117米、宽2.4米、高38.4米。湖区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灌溉农田2万余亩。湖长7.5公里,四岛,100多座山峰。湖区山水佳丽。

长滩湖
在蒲江县霖雨乡朝阳湖与石象湖之间。1977年修建,1984年建成。坝顶长157米、宽4米、高42.5米。湖区集水面积123平方公里。灌溉面积8万余亩。湖长7.5公里,三岛,110多座山峰。风光绚丽。

石象湖
在蒲江县霖雨乡石象村。以湖心古刹石象寺得名。湖娇小玲珑,但湾岔迂回多变,“九沟十八岔,岔岔十八沟”,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港岔纵横。古刹石象寺在湖中石象山上。据《蒲江县志》和现存清咸丰九年(1859年)碑文载,蜀汉将军严颜,随诸葛武侯南征,凯归至此,慕山水之珍奇,仿效西汉莫公将军卸甲飞仙阁遗风,“挂弓汗马泉边,结庐紫燕岩后”。并命工匠凿石狮、石象以壮大观。终至“功成”骑石象飞升的传说。后人建寺塑像纪念他。该寺历代香火颇盛。

大邑县
药师崖石刻
在大邑县城西15公里斜源场、三坝场、新场交界处凤凰山凤凰禅院背后,故又名后崖。其地孤峰突起,石径悬空,群山罗列于后,自唐以来有奇绝之称。药师崖因主龛刻像为药师佛而得名,始刻于唐开成二年(837年),其后五代、宋、元、明都曾增刻。明嘉靖年间(1522-1566),大都进行改装,所以具有明代石刻风格。石刻全长150米,共15龛,造像1257尊。药师佛造像位于石刻正中,坐于莲台上,通高5.4米。这里风景秀丽,山势奇绝,文人题咏亦多。

西岭雪山#
在大邑县境。面积480多平方公里。苗基岭海拔5364米,终年积雪不化,矗立天际,十分壮丽。唐代诗人杜甫寓居成都时曾游览于此,写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绝句。景区植被覆盖率达85%,原始森林约268平方公里,植物3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有日照金山、阴阳奇观、凤尾瀑、五彩瀑等胜景。

鹤鸣山
在大邑县城北15公里鹤鸣乡。又称鹄鸣山,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米,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殿翅欲飞的仙鹤。这里为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和避暑胜地。道教中有名望者如五代杜光庭、北宋陈希夷、明代张三丰等都曾修炼于此。隋唐以前山上就建立了道观,宋、元、明、清各代曾多次维修。后因年久失修,房屋损坏严重,现存仅有迎仙桥、解元亭、三官庙、招鹤亭、送仙桥等明清建筑。山上碑刻、雕刻较多,有宋米芾书“第一山”巨碑一通,条形石上刻有宋陆游《夜宿鹄鸣山》七律一首。

大邑地主庄园
在大邑县安仁镇场口。原是大地主刘文彩的公馆。修建于1928-1942年。占地70余亩,房屋350余间,建筑面积20724平方米。分老公馆、新公馆两处。庄园四周风火墙高达2丈余。当年刘文彩在这里每霸占一户农民的房产土地,就修一层墙,开一道门,整个庄园重墙夹巷。建筑十分侈豪,有长方形、方形、梯形、菱形等各种造型,处处楼阁亭台,雕梁画栋;各种格子窗栅,雕花门缕刻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吉祥博古图案等艺术装饰,多达数百种。存有大量实物,是研究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一处典型场所。1958年在此建四川大邑地方庄园陈列馆,内有著名泥塑艺术《收租院》。

赵云墓
在大邑县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四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国蜀汉名将。建兴六年(228年),随诸葛亮攻汉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悬殊,退守汉中。翌年,病死成都。因赵云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

子龙庙
在大邑县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赵云墓前。又称将军庙。庙几经兴废,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县李德跃重建子龙庙。乾隆、嘉庆间进行过三次大的修葺,道光、咸丰年间又加以维修和扩建,成为拥有三重大殿的祠宇。1930年,划为郊外公园。尤其在每年庙会期间,远近游人,熙来攘往,盛极一时。

高堂寺
在大邑县斜江乡高堂山。创建于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南宋更为今名。明洪武、嘉靖间均有培修。万历时,增置楼殿、神像。清道光、咸丰时再次增修扩建,使之具有较大规模。1939年,寺又扩建斋堂,形成九重殿宇的古建筑群。布局严谨、风格典雅,素有“雄冠川西”之称。四周山峦耸翠,石径盘桓,古木参天。闪闪灯光,聚于高堂之上,因风而动,每当月明人静之际,临虚望去,无数山峦,散落著点点金光。“圣灯照寰宇”为高堂寺之一绝。